解读中国2003年性领域10大新闻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12日02:53 东方早报 | |
“性新闻”评选后探寻健康意思 两起性骚扰案及夫妻看黄碟、珠海集体买春等事件名列前三 早报驻京记者柯力 记者昨日从中国人民大学召开的“2003年性领域10大新闻研讨会暨发布会”上获悉,去 学者曾利明曾参加过这组纪录片的审片会,他说:“这10集片子主要有3集存在不同意见。其中《中国性文化》那集有不少春宫画,另外就是《同性恋》那集,不过争议的焦点是《夫妻性和谐》这集,这是聘请模特表演的‘性爱真人秀’,而且暴露了相关的器官。国家计生委宣教部原本想在今年大连的生殖健康博览会上作为一大热点推销,因未能通过审查而搁浅。” 昨天下午,中国人民大学召开“2003年性领域10大新闻研讨会暨发布会”,评出的十大性新闻均是本年度全国媒体报道过的热点新闻,潘绥铭、李银河、李楯、马晓年等知名学者与会点评了这些新闻。 这是中国大陆学术界首次召开这类评选活动。活动组织者、著名性社会学家潘绥铭教授说:“今后我们将每年评选一次。在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各种光怪陆离的‘性新闻’不停涌入人们的视野,其中不乏猎奇寻艳与道听途说。我们的评选标准,其关键指标并不是该新闻是否曾经引起轰动效应,而是更多地考虑该新闻背后的社会意义与文化意义。我们希望通过评选活动,引导与推动大众科学、健康、进步的性意识,促进对这一社会学问题的研究。” 两起性骚扰案件名列榜首 得21票的1号新闻是:武汉全国首例性骚扰案胜诉,北京首例性骚扰案引起纷纷关注。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副所长刘伯红等评委说:“性骚扰是社会性别不平等的一种表现。不管人们对该两案的具体情况还有什么疑问或争论,案件诉讼本身具有重大意义。应该让沉默的文化发出声音。我国现行法律不认可性骚扰为法律问题。我国正在走向法治社会,在此时的这类案件,不论其审判结果如何,都具有‘挑战司法,检验法治’的历史功用。” 夫妻看黄碟案挑战旧规则 得20票的2号新闻是“夫妻看黄碟被罚,当事人控告公安讨回公正”。评委会指出,这原本是发生在2002年的新闻,但其影响波及2003年,而且仍然引起社会的广泛注意,所以当选。 最高人民法院民事一庭高级法官吴晓芳等专家认为,该案件涉及对色情出版物的定位并引发对色情出版物合理需求的理解及使用范围的讨论。我们不仅应该尊重个人权利,反对色情扩大化,而且应该进一步思考,警察可不可以管别人的性事?法律需不需要对个人的、或者是个人之间互相同意的性关系、性行为做出规定? 专家们指出,这则新闻提出一些问题:法律应否划分公、私领域,在今天的中国仍是特别需要加以明确的事。“许多国家的历史都表明,法律与观念的变革都是由一个个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具体案例促进的。相信这样一个案例在中国也会起到同样的作用。‘挑战规则,转变观念’可以引发出一个‘转折时期’的到来。” 珠海买春案存在双料歧视 得19票的3号新闻是“日本人珠海集体买春,媒体爆炒;日本留学生低级表演,西安大规模抗议。”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教授李楯等专家点评指出:性问题与阶级、民族、性别等权利有着密切的关系,此事存在荒唐的规模效应和双料的歧视,“小姐”们被剥削和欺凌,其基本权利遭到严重漠视。 京沪性文化展的尴尬命运 得19票的4号新闻是“北京首次性文化展刚开幕即被要求关闭,刘达临的性文化博物馆迁出上海。”评委会意见认为:这两条新闻放在一起,形成呼应。从南到北,性文化展览命运都好不到哪里去。性文化传播需要政府、民众、专家三方宽容的理解和无间的信任。” 刘达临把自己苦心经营的性文化博物馆搬到江苏同里镇。北京首次性文化展展品的提供者是中国性学会性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主任医师马晓年。他与刘达临都以收藏性文化展品闻名,同时也是本次评委会成员之一,他鲜明表态:“我的性文化展既已经开了头,肯定会努力办下去。争取在两个月内再度正式展出,此前我得学学上海、武汉、河南等地的经验。 昨天马晓年首次向媒体披露了上个月那次展览的出笼和夭折内幕:“展览突然被提前停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准备不足等原因。最开始的创意源于我与石景山区计生委主任同时是石景山区人大代表,在人代会在相识,他得知我手头这方面的收藏很丰富,为了配合一年一度的性健康安全日宣传,石景山区计生委打算今年改变一下‘老套’的采用展板宣传的形式,与我合办了这个实物展。计生部门还专门发了个新闻通稿,通稿的最后一句提到了这个展览。展览提前结束确实与安全问题有关,不过与媒体的介入更有关,北京某报提前一天发布了这一消息,被广泛转载,引起轰动,后来文化管理部门前来检查,提出了调整意见,如有些东西应列入文物等级,虽然它们是我私人的藏品,也不应随便拿出来展览。” 至于展览再度开幕的准确时间,马晓年说:“取决于我筹备的速度,我毕竟是医生,得出门诊,只能花很少的业余时间来做这件事。下一步我将精心做好每件展品的解说。” 新《婚姻登记条例》受好评 得16票的5号新闻是“新《婚姻登记条例》出台,制度放松”。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高德伟、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郑也夫、社会学者曾利明等认为:“在中国,婚姻过去是家庭管(家长管民),后来是国家管民(领导管),这次扩大了自由度,显示国家在公民权利、婚姻管理方式等问题上的进步。” 男领导禁配女秘书荒唐 得15票的6号新闻是“四川规定,男领导不得配女秘书。”清华大学教授李楯连说“荒唐,太荒唐!” 刘伯红和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性与性别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郑红霞等女学者认为:“这是‘女人是祸水’的现代翻版。其假设是‘身边有女人,男领导便要犯错误。其中最大的问题,并不是贬损了领导干部,而是贬损了所有女性。这是一种制度化的性别歧视。” 性教材中学课堂难得 得14票的7号新闻是“首部性教育教材进入中学课堂,《尘埃落定》等涉性内容图书”入选中学生课外必读书”。海南省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汤笑教授对此新闻特别看好:“中国的课堂确实一直缺少正式的、明确的性教育。那些《生理卫生》教科书更多地成为学生们的‘自习读物’,现在终于有了课堂教材,是一个企盼已久的好的开始。” 专家们同时指出:“每个人有自主选择接受或不接受什么样的教育的权利、读或不读什么书的权利。具体到‘涉性读物’,每个人,包括每个未成年人也都有选择的权利。当然,在一定条件下,未成年人的父母(而不是国家、人群、社区)也有为孩子选择的权利。涉性读物,不应强制人不读,也不宜强制人读。相反,‘必读’之类的范围是应该严格控制的。” 大学生怀孕被开除违法 得12票的8号新闻是“重庆市两大学生因女方怀孕被开除,家长诉校方侵权”。评委们说:“此事已经引发大学生的性权利、受教育权的讨论。” 身为高级法官的吴晓芳等认为:“现代法律对个人而言,法律不明文禁止的,都是可行的。‘下位法’(学校的‘小法’)不得违背‘上位法’(国家大法):政府机构及其他组织的规定、决定、协议不得违背法律。从司法上讲,如果是在一个法治国内,凡是法律上的权益之争,都应具有可诉性。受教育是公民的权利,学生与学校,特别是公立学校,此类事上的纷争,法院应予受理并进行审判。基层法院不予受理,当事人可向其上级法院告诉申诉庭提出要求受理审判的申请。” 电影分级制可引发大变革 得11票的9号新闻是“中国电影拟实行分级制”。著名学者李银河等认为:“看起来很小的变革,可能会逐渐引导出在原变革。什么东西就怕没有定位,如果有了定位,就会走出定位的规则。分级制不可避免地会带给电影创造更大的自由,包括涉性情景的自由。文化生产的管理,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成熟起来。可惜的是,目前还未真正实行,一切等实行后再说吧。”“交换情人俱乐部”惹争议 得10票的10号新闻是“沈阳警方捣毁‘交换情人俱乐部’”。李银河等提及80年代初几起案件:“曾有4对夫妇搞换偶活动,其中为首的一位助理工程师被枪毙,第二案犯判无期徒刑,第三案犯判15年。1983年严打期间朝阳电影院一美工给几位女友拍裸照,也遭枪毙。在21世纪的今天,发生类似事件,其处理方式耐人寻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