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进口高级轿车 被老总女儿作为上学专车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17日01:39 现代快报 | |
首次直击 “上学专车”出现在校门口 为了证实举报的可靠程度,2003年11月6日下午3点左右,记者来到南京某学校门口,等候“上学专车”的出现。半小时后,记者果然看到一辆紫红色的轿车开到了学校附近一家银行的门前空地上,这辆车的车牌为黑底白字,车号是苏A00×××(后三位数隐去),车尾厢上部有英文标注的MAZDA(马自达)字样。这正是举报者所说的“上学专车”!下午4点,该 记者看到,这个院子约有大半个篮球场大小,旁边有幢办公楼,小院的门口除了一块“广东路77号”的门牌,没有挂任何牌匾。但在院里办公楼一楼入口的侧墙上,记者发现一块两尺见方的金属铭牌,上面刻着:鼓楼城镇建设综合开发总公司三资企业办公楼。 此后记者一直守到晚上7点,车再也没出来。 再度暗访 一天中除接送再无他用 11月12日早晨6点左右,记者又来到了江苏路的这个小区,观察马自达轿车送小女孩的情况。大约30分钟后,记者见到这辆马自达轿车开进了小区。7点,在等到女孩上车后,马自达经西桥朝东行驶,于7点15分停在该学校门外,女孩从车中走出,很快汇入到了更多的、骑着自行车或者走路来上学的孩子中间。而马自达轿车继续东行,在经过北京东路、新庄立交桥、玄武门隧道后,又回到了广东路77号的小院内。 记者这次仔细观察了这位驾车司机。他把车停在院里后,没有上办公楼,而是转身走出院门,消失在附近一幢居民宿舍楼中。其间他和马自达轿车一直没出现过,直到上午11点20分,他才出发去学校,12:30将孩子接回江苏路的家,然后又将车开至广东路77号的院内。此后记者一直守候到下午7点,也没看见这辆车和驾驶员离开。事后记者了解到,当天是学校下午没课,所以中午接孩子回家。平时都是下午3点多钟去接孩子放学。 广东路77号———江苏路———学校,通过两天的观察,记者总结了马自达轿车的行程,就是这三个点。难怪鼓楼城镇开发有员工私下里说这辆“专车”的司机是“天底下最悠闲的司机”。 而据知情者透露,乘车的女孩就是何於纲的女儿。知情者说,何於纲为女儿“安排”专车的时间,可以追溯到1995年他女儿开始上小学的时候。经过多方了解,记者找到了何於纲搬家前的旧居(2000年以前何於纲一直住在这里)。70多岁的余大妈告诉记者:“以前他们家住在这里的时候,是有辆紫红色的小车天天来接小姑娘,从她上小学一直这样。” 追踪调查 “上学专车”就是公有财产 然而,就在记者了解这辆马自达轿车如何成为读者举报的“上学专车”时,听到了另一种声音。一些接受访问的人反问记者:“这辆车挂的是黑牌(涉外),你们管得着人家吗?”于是,记者又对这辆“马自达”的“出身”进行了调查。 这要从鼓楼城镇开发下属的一个合资公司谈起。记者通过有关部门了解到,1993年,鼓楼城镇开发总公司与香港一家公司合资成立了一家名为“南京凯源房地产公司”的新公司,注册资金110万美元,合同约定港方占51%的股份,总经理由何於纲兼任。公司利用当时的免税政策买进这辆马自达929型轿车,上了黑牌照。 2003年上半年,凯源公司正式注销,港方撤走了认缴的全部资金,不知何故,本该办理过户手续的车却继续保留了黑牌照。而实际上,这辆“马自达”的产权已全属南京方面所有。鼓楼开发公司的一些员工对此表示,“何总的行为分明就是霸占国家财产为己所用”。 有的员工则和记者就这辆马自达“专车”算了一笔账:车保、养路费、汽油费、驾驶员工资……1年下来怎么也得花三四万,8年就该花掉二三十万元。他们表示,“退一步讲,即使港方不撤资,南京方面也要为这部车承担49%的费用(因为南京方面占49%的股份)”,而事实上,所有的费用毫无例外都被记在了南京方面的账上。 但令人感到惊讶的是,何於纲为女儿“配备”了进口轿车,但该公司的一名副总2002年前的座驾却是用了10多年的老桑塔纳。一位员工抱怨:“副总的车底板破了一个洞都还在用,这简直是对公司其他领导的羞辱。” 员工坦言 举报是想引起注意 无疑,公司员工们对“马自达”之事深感愤怒,但这仅仅是导火索。可以假设,公司经营状况良好,不知是否还有人会提出这个问题?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成立于1984年的鼓楼城镇开发一度曾相当辉煌,它是国家一级资质开发企业,1995年以前是江苏省房地产50强,南京市内资房地产10强。1995年以前,每年在手的开发建设面积在30万~50万平方米。公司的一位员工如此评价:“这个成绩是当时其他房地产公司难以企及的高度。” 但现在,他们正为公司和自己的前途感到担忧。据透露,如今的鼓楼城镇开发,除一个中外合资的“世贸二期”项目以外,2000年以后未开发任何一个新项目,如今负债已经逾亿元。“在2001年到2002年公司经营最困难的时期,甚至已经转让了两块已经拆平的土地给其他单位,以维持正常运转”。 该公司一位忧心忡忡的员工向记者表示,他之所以说这么多,无非是想“引起注意”。他坦言,公司100多名员工,“目前大部分人基本在做政府委托的一些拆迁工作。”这样的情况,是他10年之前无论如何也不敢想像的事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