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展先过“民工墙” 民工赤膊出展作秀还是艺术(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23日06:31 新华网 | |||||||
思考:提请关怀与“钓”媒体“民工”是离开家乡土地,进城做工的一批农民的简称。他们一般出现在较普通或“下层”的场合……你很难在飞机在大宾馆大饭店里,在其他高雅的场合看见他们。如果你的生活不属于“下层”,你可能想不起他们,或因为他们对你的生活圈及特定阶层的冒犯,嫌弃他们。不久前,有青年雕塑家把一批“民工”做成雕塑硬塞进一个与特定生活圈格格不入的环境犯了众怒,先于民工富起来的业主们要把这些“不堪入目”的民工形象驱逐出去。拿“民工”说事,有值得肯定的一类,也有不值得肯定的一类。有的艺术家取材民工,做成雕塑,放到你身边,是要提醒你别忘了他们,让你们在享受社区级的生活时,不可无视他们的漂泊和无援。另有一类创作是想利用“民工”话题的艺术新闻拿民工说事,把媒体钓来自己身边。有人甚至不惜采用羞辱民工整体形象的做法,这就应该遭唾弃了!邹文声音:宋冬(著名当代艺术家、《和民工在一起》创作者):用艺术的方法找到一个活儿上来后大家不敢往里走,因为门前是民工,往里走也是,他们和看展览的观众交流。彼此之间虽然你看不到他,他可能是生活的链条,也有一种团结。包括我、包括民工,包括人的元素,包括材料。作为一个艺术作品,是一剂药的引子,我给大家提供的和民工在一起的方式,这种方式有一种艺术的平易。民工由美术馆来安排,他们本身也是我觉得非常美,我在这之前和他们彼此不认识,今天上午十一点才进行这种排练,但他们表现得很好。我们是正在干活儿的民工,他们没有活儿,我们用艺术的方法找到一个活儿,现在参加活动的民工,以后会参与这个地方的建设。尚方(今日美术馆执行馆长):表达的是距离与秩序“绳索”表达的是不能逾越的距离的概念,秩序的概念。我和你是有距离的,有形和无形的。距离中间离不开民工,民工离不开城里人无形的连接。你能承受距离感,但你不能无视他。大家都在沟通,社会就靠人和人沟通。不同人看有不同反响,理解角度不同,有人可能用社会学角度理解,有人用艺术角度理解,有人觉得另类前卫。黄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局长、博导):民工不该叫“民工”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大,农民工转移任务重,更重要的是一体化协调发展,过程中城里人也会觉得农民工为城市发展作贡献,是二十年建设的一个生力军。对民工重要的是别把民工当作弱者可怜,要看到他们身上隐藏着的创造力和今后发生的作用,慢慢让他们融入城市。重要的是对他们培训,包括法律意识、卫生知识,遵守法律,懂得他的法律权限,责任义务和该得到的保障。民工应该受到尊重,我们现在已经不叫农民工,叫进城务工者,最后取消户口限制了,至少不能叫农民工,至少叫进城务工或外来务工,打工者都比民工好,随着城乡一体化不应该有这种偏见。艺术家有很多个性化的东西,我是第一次看到。有些东西作为个人我不太喜欢。信报记者胡劲华展出背后:一个民工“艺术家”的一天彭任泉,53岁,四川江邮万山关一村农民。今年农历正月二十第一次来到北京打工,此前他在家乡从事电工工作,16岁的孩子正在家乡念技校。现在他在北京一工地装混凝土,加箍钢筋,每天能赚30元。来美术馆,彭任泉认为是个“唐突”。22日早上8点多,张姓老板通知大家到新的工地去看看,“不晓得搞啥事,更不晓得是要表演,当时好多人饭都没吃。”10点10分,到了现在这个地方,大家晕晕的,新工地也没看到,后来才知道要给老板朋友“帮忙”。听说有报酬,可是到现在也没拿到。11点30分,彭任泉和同来的四川老乡一起脱下了上衣,光着膀子跟着宋冬进行彩排。“也不怎么冷,挺好玩的,只要到时钱能拿到,比在工地干一天还是舒服些,就是光着膀子站着给大家看看。”下午1点,表演正式开始,来自国内国外的观者从彭任泉身边走过,记者将镜头频频扫过这些表演者的面前,彭任泉的眼中不时露出复杂的目光。消瘦的上身依然健壮,肚子有点凹陷。中间,彭还和大家拴着绳子表演“合与分”,只是多了一点焦急。下午3点,彭任泉终于穿上了衣服,接过工作人员递来的馒头啃了起来,“只是这个报酬不知道能不能拿到,也不知道是多少,听宋冬说预算了8000元。”旁白:一位来自四川广元的民工告诉记者,自己从1982年就出门打工,来北京已经三年,这次家里孩子生病,在十三陵一房地产工地的工钱到现在也没给,孩子的病也不能好好治疗,“拖欠工资是我们民工最头痛的事,希望这次表演不是‘义演’”。 (来源:北京娱乐信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