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战船打捞工程全面展开 围堰搭建已近尾声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02日09:53 东方网 | ||
东方网12月2日消息:福建省东山岛冬古湾郑成功战船水下考古队日前进驻考古现场,开始在古战船周围搭建钢管围堰。至11月30日,围堰搭建工作已近尾声。 据考古队队长林果介绍,大规模的打捞工作将于2004年5月开始,估计将有战船构件遗骸、生活用品、武器等大量文物出水。 2000年1月23日,东山冬古湾退潮后,两位渔民无意中发现两处特别的堆积物露出海面,他们认为可能是海底文物,马上报告了县文物部门。之后,文物专家对这两处遗址进行了初步挖掘,出土了部分文物,包括铁炮、铜铳、炮弹、弹丸、火药、手雷、陶瓷器、船用带缆桩、船板残段等。其中打捞上来的4门铜铳上均铸有“国姓爷”的“国”字,证实这是明末清初郑成功部队所使用的武器,出土的“永历通宝”铜钱则为明室南渡后东南沿海流通货币,极具价值。前期勘探过程中还发现了南宋时期的瓷器。 专家证实,冬古湾郑成功古战船沉船遗址埋藏文物丰富,并有大面积船板存在,估计船体相当部分保存较好。发现如此完整的郑成功战船,在中国考古史上尚不多见。 林果介绍说,此次考古既不同于陆地挖掘,也不同于深海打捞,而是在港湾的深海和滩涂之间进行作业,搭建围堰阻挡泥沙再打捞是唯一可行的办法。而搭建如此大规模的钢架围堰,在考古界是不多见的。 记者在考古现场看到,整个围堰仅两边,长100米,宽40米,把约4000平方米的沉船遗址与大海阻隔开;搭建围堰的钢架由若干根钢管组合而成,长6米,宽3米,高6米,底部由帆布和竹板围成1米高的容器状,用以装填泥沙,巩固围堰。 围堰建好后,只挡泥沙不挡水,考古队将利用设备吸出战船周围海底的泥沙,使沉船暴露于海水中,再实施潜水作业,打捞文物。搭建围堰,一方面可以防止泥沙随潮水回填挖掘现场;另一方面,考古队会在钢架上搭建工作面,以便利打捞工作的展开。 据史料记载,东山是民族英雄郑成功的主要军事基地之一。现在,东山还留有大量郑军的遗迹,包括九仙山上的郑成功水操台和《仙峤记言》碑刻、大澳湾的郑军“万军井”、龙潭山郑军的营房和粮埠遗址等。 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张威说,这次打捞的郑成功战船,再一次证明在当时的航海条件和技术背景下,大陆与台湾的关系已十分密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