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各方面改革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大阐述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指明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进一步深化行政改革的目标、重点和主要内容,表明了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将在更深层次展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紧紧把握住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转变观念,调整思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从总体上看,现行 行政管理仍属于经济建设型,从改革的要求说,还必须尽快向公共服务型转变。当前,要实现这一转变,首先应从指导思想上进行调整,即从政府主导型经济向市场主导型经济转变,从优先经济目标向优先社会目标转变,从审批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从行政控制体制向依法行政型体制转变。强化核心职能,提高行政管理的有效性。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基本职能主要是校正市场偏差,弥补市场缺陷。因此,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公共管理职能,弱化微观管制职能,转化社会自治职能,逐步收缩政府职能范围,将政府职能定位在宏观调节、监管市场、提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保护自然环境等方面。调整组织结构,进一步减少行政管理层次。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根据大系统管理的思路,整合政府机构,“压平”政府层级,构建综合化、“扁平化”组织结构;加强行政执法和监督体系建设,强化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同时,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科学规范部门职能,进一步精简机构和人员编制,优化组织和人员结构。加快机构编制立法进程,通过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加快推进职能、机构编制和工作程序法定化的进程。完善依法行政体系,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贯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政府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把每一个行政机关、行政行为和行政环节都纳入法治化轨道,努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为此,一要尽快健全和完善地方法规体系,加快制定行政程序法规;二要加强学习,政府机关公务员要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进一步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法治意识,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和能力;三要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增强政府公共政策的透明度;四要建立听证、信息查询和咨询等制度,提高行政过程透明度。创新运行机制,改进管理方式。政府运行机制直接规定和影响着行政管理的效率和质量,是公共行政体制健康运行的关键。创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共行政运行机制,要在理清各种权责关系的基础上,对行政管理过程或办事程序进行重新设计和安排,再造业务流程,以缩短循环时间,规范运行程序,实现政府管理的高效化;同时,要改进管理方式,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应用现代行政管理方法,优化行政质量,实现政府管理绩效的最大化。为了更好地改进政府管理方式,必须尽快实现政府管理信息化。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随着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行政审批制度也日益暴露出一些问题,迫切需要改革。改革的方向为:除关系经济安全、影响环境资源、涉及整体布局的重大项目和政府投资项目及限制类项目外,其他项目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对妨碍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以及实际上难以发挥有效作用的行政审批,坚决予以取消;可以用市场机制代替的行政审批,通过市场机制运作。对于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做到审批程序严密、审批环节减少、审批效率明显提高,行政审批责任追究制得到严格执行。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塑造新型政府管理模式。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加快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正日益成为重要的一环。目前,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应做到:注重总体规划,建立健全社会中介组织法规体系;实行分类指导,进一步完善社会中介组织管理体系;健全法律制约机制,努力形成社会中介组织独立的运作体系;建立社会中介组织资格认证制度,全面推行从业人员注册登记制度。建立公共财政体制,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提供保障。市场经济的财政体制是公共财政体制。在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公共行政体制改革进程中,应加快建立地方公共财政体制框架,进一步确立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机制,努力增加政府建设和发展资金,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基础性、公益性等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重点做好:一是深入推进部门预算制度改革,强化预算管理;二是逐步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实行国库集中支付;三是积极推行政府采购制度,扩大政府采购的范围和规模;四是建立起涵盖财政资金运作全过程、多层次的预算执行监管体系,强化预算监督;五是加强财税监管、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⑦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