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沈清华)社会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大,在办好优质教育的同时,也要特别注意教育的均衡化发展。昨天,在第九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教育学术研讨会上,专家们对如何发展优质教育进行了热烈探讨。
国家督学、深圳市教育督导室主任杨柏生认为,优质学校教育应当是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管理、良好的办学条件、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总体反映。
他说,国际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质量的竞争。因此,大力发展优质教育,既是满足市民的需求,也是适应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然而,目前不同地区和学校之间,在办学条件和质量上的巨大差距,已经极大限制了教育整体的优质化。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刘育民指出,就广东来说,珠三角地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已经达到90%以上,而50个山区县则只有48%,有的县仅有35%。从校舍、设备情况来看,珠三角地区一些市的中小学电脑等设备的配置已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而粤北地区一些县的中小学却连像样的实验室也没有。从师资队伍来看,珠三角普通高中教师本科毕业以上学历的已经达到90%以上,而东西两翼一些市则仅有40%左右。即使在同一地区,差距也非常大,重点学校校舍、设备一流,可与国外最好的学校媲美,而差的学校则空间不足,光线不足,设施陈旧。一些专家指出,基础教育的不均衡发展,造成了教育机会的不均衡和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带来了一系列的教育弊端以至社会矛盾,引起了群众不满。目前部分地区愈演愈烈的中小学择校之风,主要就是教育发展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导致的。因此,缩小地区之间、校际之间、群体之间教育水平的差距,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化发展,是基础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和任务。教育均衡化发展,不是要降低现有高质量学校的水平,而是要想办法提高低质量学校的水平。华东师范大学的吴刚认为,在这方面要依靠政府行为。尤其在教育投入上,要采取客观公正、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同一级政府管理的公立学校,原则上每个学生应获得相同的教育资源。但目前一些地方在创建名校和重点学校的指导思想下,教育资源向少数学校集中,占用了大量本来应该投入到其他学校的经费,导致好的越好,差的越差。这种做法必须停止,否则均衡化无从谈起。一些专家还认为,要改造那些基础薄弱的学校,必须从制度、政策、经济、生源、校长、师资等各方面综合考虑,只有把薄弱学校改造成优质学校,才能实现整个教育的优质化。
据介绍,研讨会由广东教育学会主办。来自台湾、香港、澳门的专家也介绍了他们在发展优质教育方面的做法和经验。
作者:记者沈清华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