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待岗和脱离单位间挣扎 典型劳动争议案发人深省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23日08:15 新桂网 | |
新桂网-南国今报记者岑琴核心提示:柳州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认为这是一起典型的劳动争议案。张瑞鸿的“待岗”和目前许多单位企业里的职工面临的问题一样,在等待工作和脱离单位间挣扎,却往往对自己“待岗”的基本权益一无所知或是无法争取…… 这可以说是一场跨世纪的劳动维权,从1995年到2003年,张瑞鸿在等待了8年后,才得到了申述的“权力”。而就是这样一个漫长的劳动维权过程,却让一个年富力强的中年人渐 起因:举报的代价? 事情要从1994年12月20日说起。张瑞鸿,大学文化,印尼归侨,原任柳州地区化工建材公司(以下简称化建公司)副总经理,因为业绩突出,曾多次荣获中国致公党优秀党员,自治区,地区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1995年,身为化建公司副总经理的张瑞鸿出于责任感,几次向柳州地区监察局反映公司法人代表违纪违法问题,经侦查,柳州地区化建公司因骗取巨额保险一案成立,因还有其它经济问题所以转由地区纪委处理。1995年3月,化建公司领导层变动,张湍鸿和另一位举报人被单位“优化”待岗,在此期间,化建公司对张瑞鸿不闻不问,他没有最低的生活保障,没有任何经济收入及所有的福利待遇,更没有了养老和医疗保险。1995年4月到1996年7月期间,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劳动权益,张瑞鸿向柳州地区劳动局、监察局递呈“关于劳动权益受侵害,请求仲裁的报告”,1996年8月,在柳州地区劳动局监察科的干预下,他暂时回到公司上班,可是单位安排了他9个月的工作后,他再次被单位“优化”待岗。从1997年3月以后,张瑞鸿再也没能回到单位工作。张瑞鸿不甘心,他有文化有能力,甚至连扫厕所的工作都轮不到他做。隔三差五他就到劳动部门询问,并不断地奔走于各主管部门间,从地区劳动局,纪委到工会侨务办公室,他只是要求单位给他一个工作的权力。待岗:单位的“项圈”对于待岗,张瑞鸿这样说:“我成了一个连下岗资格都没有的异类,成了套着单位项圈的无业游民,无法签长期劳动合同,不能寻求新的职业。”在待岗期间,张瑞鸿除了不断地向有关部分反映自己的遭遇,为了养家糊口,他只能到处去打些零工。他搞过运输、经营过小食店、跟别人做过收藏品的生意,可是这些都不是长久之计,他不能跟别的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因为他是一个有单位的人,如果哪天单位需要他了,他就得放下手头的工作回到单位。如果单位“暂时”不需要,他就得继续苦苦熬着。就在张瑞鸿的工作毫无着落时,爱人也下岗了,生活一下子变得窘迫起来。2000年春节前,他代爱人到东门沙角的河堤上去领春节救济:一只鸡、一些米和油,在发放现场张瑞鸿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想到自己有手有脚,不缺文化不缺能力的大男人却沦落到靠领救济过春节的地步,“那时是含着眼泪看人过年的啊。”特别是到了孩子上学要交学费的时候,张瑞鸿只好硬着头皮去找亲友借。这种没有现在、看不到将来的日子让张瑞鸿几乎到了绝望的边缘。张瑞鸿不知道,单位“待岗”带来的精神和生活上的折磨不知要什么时候才能让他解脱。在8年的时间里,张瑞鸿一次次地徘徊在柳州市劳动就业所的大门外,羡慕地看着下岗职工领取失业证,享受国家对劳动者的具体关怀。张瑞鸿说,那段时间里他无法找到稳定的工作,不能病倒,也别指望有领退休工资的一天,这种完全凭着法人代表的个人意愿主宰劳动者的命运,也许不到企业破产不会终止。维权:八年路漫漫从1997年3月再次“待岗”时起,张瑞鸿就一直没有放弃过申诉,一直在向各级劳动有关部门递材料。张瑞鸿想:不管怎么样,哪怕是让柳州地区劳动仲裁判他有错,判他输都好,他也就可以拿着仲裁书到法院起诉,或者与单位解除劳动关系,也算是对自己有个交待。奔走了大半年后,直到1997年11月12日,张瑞鸿才拿到了柳州地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一份不予受理通知书。通知书上写着:你申诉的被扣工资、资金和签订劳动合同问题,都是企业内部分配和双方协商签订合同问题,此类问题在企业没有作出最终处理决定之前的争议,不属于受理范围。依据这份不予受理通知书的模糊辞句,张瑞鸿再次提起申诉。2002年3月17日,他收到柳州地区劳动仲裁争议委员会的第二份不予受理通知书。就这两份没有实际内容的公文,张瑞鸿不知道能不能做为向法院起诉的依据,他分别到过柳北区人民法院,地区中院,柳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三家法院都表示不在受理范围。就这样,张瑞鸿无法与单位脱离劳动关系,仍然在单位“待岗”。张瑞鸿开始了漫长的等待。到了2002年,张瑞鸿听说柳州地区要撤消了,听到这消息他很着急,担心地区一撤消,他为之“抗争”的一切都会随着地区的撤消而“无疾而终”,他又找到柳州地区劳动部门,可是仍然没有任何答复。这只是一个很简单的劳动争议案柳州地区撤消后,化建公司划归柳州市管。2003年,柳州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成立。张瑞鸿立即前去咨询,当他把自己的情况向工作人员陈述后,工作人员当即给了他一张申诉表,他几乎不相信这是真的,在再次得到肯定答复后,他已是热泪盈眶,就为了争取到这张普通的空白表格,他在地区间奔走了许多年。同时,他遇到了柳州市众望劳动法律咨询事务所的肖主任,当肖主任得知他为了争取自己的劳动权益“跑”了8年,不禁惊讶了,因为张瑞鸿的情况只不过是一件简单的劳动争议案而已。仲裁院认为这是一起典型的劳动争议案,经过仲裁认定,化建公司由于没有证据证明其何时对张瑞鸿作出解除劳动关系的决定,故双方仍存在劳动关系,而从1995年起,化建公司实行优化组合,职工竞聘上岗,化建公司在未通知张瑞鸿参加竞聘的情况下,以张瑞鸿未填写竞聘表为由,认定他自动放弃竞聘上岗权利,按落聘处理的做法缺乏依据,因此,不是张瑞鸿参加竞聘落聘无岗位,而是化建公司没有安排他的工作,化建公司应承担过错责任。根据《工资支付暂行办法》(劳部发【1994】489号)第十二条和《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劳部发【1995】309号)第五十八条的规定,非因劳动者原因造成单位停工、停产在一个工资支付周期内的,用人单位应按劳动合同规定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超过一个工资支付周期的,若劳动者提供了正常劳动,则支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不得低于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若劳动者没有提供正常劳动,应按国家规定支付劳动者生活费,生活费可以低于最低工资标准。因化建公司不安排申诉人张瑞鸿工作岗位,造成张不能工作。2003年8月13日,柳州市仲裁院对张瑞鸿的劳动争议做出了判决:化建公司应按上述规定补发申诉人1997年5月至2003年2月的待岗生活费,补发张瑞鸿的劳保、医保等各项保险,7年的各项费用总额是26000千多元。之后,化建公司不服,依法向柳北区人民法院提起上诉。最终,柳北区人民法院驳回了化建公司的上诉,维持了仲裁的判决。走过了漫漫劳动维权的张瑞鸿,当他在2003年10月23日接到柳北区人民法院的判决书时,不禁万般滋味心头,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他“抗争”了整整8年。劳动服务者的说法长年在劳动部门工作,有着丰富经验的柳州市众望劳动法律咨询事务所的王世日所长告诉记者,像“待岗”这种情况其实在许多企业里很常见,比如企业效益不好,职工就得待岗,或者与单位领导的关系“微妙”,也可能得到待岗的待遇……诸如此类,待岗期间,职工没有工资、没有生活保障、更没有了福利和各种社保,而单位认为这是很正常,因为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收入嘛。王世日说,其实,职工待岗也是有一定条件的。待岗期间,单位要给职工发放最低生活保障,而单位福利和应交的各种保险“一样也不能少”;而有的企业之所以让职工待岗又不解除劳动合同,实际了是想通过这个“漏洞”来规避企业所要承担的义务和责任,而职工往往也无奈地认同这种“没有工作就没有工资”的作法,却不知其实是可以根据相应的劳动法规来争取自身的权利。对于这8年的劳动维权,张瑞鸿感慨,像他这样一个身上还有着诸多“光环”,有文化的人,维权过程都如此艰难,对于那些文化低又不熟悉法律法规的人而言,就可想而知了。张瑞鸿最遗憾的是他失去了人生中最宝贵的时光,原本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企业家,现在这一切对他来说都太遥远了。 责编:朱燕 来源:新桂网-南国今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