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科学利用洪水资源变害为利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23日11:06 新华网 | |
新华网武汉12月23日电 (郭嘉轩、周长征)在2003年抗旱工作中,长江流域一些地区在确保长江安澜的同时,按照“适度承担风险、利用洪水资源”的治水理念,充分拦截汛期尾水,使古往今来被视为“洪魔”的长江洪水,变为不少地方的“救命水”。这种尝试反映出我国防汛抗洪观念的转变:只要加以科学合理的利用,“洪水”也可以为人类谋福。 2003年主汛期,长江流域300多公里干流超警戒水位,澧水、滁河等支流发生大洪水, 然而,“洪魔”尚未走远,“旱魔”就席卷而来:继前两年遭遇连续大旱之后,2003年夏季湖北省又出现百年一遇的高温天气,在梅雨期即将结束时,晴热高温持续20多天,全省出现严重的旱情;而在“最大的省情是水情,最大的忧患是水患”的湖南省,汛情、旱情同时发生,水资源不均的矛盾更加突出。 为此,长江流域各省市按照国家防总确立的“适度承担风险、利用洪水资源”的治水理念,充分拦截汛期尾水进行抗旱。湖北省在来势猛、发展快、危害重的旱灾面前,及时抓住水库内的洪水尾巴,控制湖泊水位,适时开启涵闸引水,累计利用洪水资源12.11亿立方米,变“洪水”为“救命水”,使全省大旱不见灾,旱年夺丰收。湖南省几座大型水库在汛期及时关闸蓄洪,比往年同期多蓄水12亿立方米,有效缓解了旱情。安徽省则在洪水过境后期及时关闭响洪甸、梅山等大型水库,拦蓄洪水3.66亿立方米,为抗旱争取到了宝贵的水资源。 长江水利委员会副主任、长江防总办公室主任王忠法说:长江流域水资源总量约占全国的36%,年均入海量9600亿立方米,相当于黄、淮、海、滦等河川径流总量的5.5倍。但由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面高程普遍低于汛期水位几米至十几米,完全依靠两岸的干堤、支堤抵挡洪水,所以洪涝灾害频繁。1998年以后,国家投资几百亿元对长江中下游堤防实施除险加固,加上移民建镇、退田还湖、平垸行洪等配套工程和即将发挥巨大防洪作用的三峡工程,共同奠定了长江综合防洪工程体系的坚实基础,大大提高了长江的防洪能力。 王忠法又说,由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水多为患、水少为忧”成为困扰长江流域各省市的难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流域有59座城市存在不同性质的缺水,其中26座城市水质型、水源型、配置型、工程型缺水严重。如“千湖之省”湖北,长江、汉江穿境而过,本不该缺水。但长江、汉江年均6338亿立方米的过境水,多以洪水形式出现;而其他地表和地下水资源总量年均只有981.3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2053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5%。资料显示,上世纪90年代,我国洪水年平均造成的损失是国民生产总值的1%,而水资源短缺造成的损失则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7%。 王忠法认为,今年长江流域各地利用洪水资源抗旱,除体现出长江堤防加固、病险水库整治等水利工程的重要作用外,更显现出我国防汛治水思路发生的深刻变化。“过去,我们的治水观念是单纯‘抗’水,而缺乏‘管’水和‘用’水观念,让大量宝贵的洪水白白流入大海,随后又形成干旱和缺水。今年长江流域中下游几省利用洪水资源的经验表明,只要科学、合理地加以利用,洪水完全可以成为造福人类的优势资源。” 长江水利委员会“洪水资源利用”专题研究组专家认为,我国应尽快扭转治水思路,充分利用雨洪资源,对治水思路进行重大调整:从单纯抗拒洪水转变为在防洪抗洪的同时,要给洪水出路;从单纯防洪工程体系转变为工程与非工程防洪措施相结合,建立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洪减灾体系;从单纯防洪减灾转变为在考虑防洪减灾的同时,充分利用雨洪资源,更多地为人类造福。 专家指出,“试图完全消除洪水灾害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全社会必须学会在适度的风险中生存,加强洪涝、干旱风险分析,努力实现洪水资源化,进行风险调度和综合利用,使人和水在科学管理中达到谨慎的和谐。(完)(来源:新华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