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传统艺术在走“钢丝绳”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25日07:17 湖南在线-湖南日报 | |
作为“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喜剧形式”,相声曾经为千家万户送去了欢乐,相声演员也一度成为人们心中最受欢迎的“偶像明星”。然而,如今的相声却遭遇严重危机。尚且不论相声能否重现昔日辉煌,单单是它能否继续生存下去就是疑问。 相声:批评你不是我本意 在刚刚结束的北京相声小品邀请赛上,虽有众多相声名家在台上露面“打气”,努力想唤回人们往日对相声的热情。但一番苦心过后,来自媒体的批评之声依然不绝于耳。 相声之所以会有今天,个中原因很多,其中相声创作严重不足经常被排在第一位,“精品相声少”是大家普遍的看法。与之相对应的是相声创作人才的大量流失。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相声评论家汪景寿介绍,目前全国专业的相声作家还不到10人,而且其中绝大部分都已开始从事利润率高的电视剧本创作,真正潜下心来搞相声创作的人少之又少。 也许更重要的原因,是相声在适应时代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处理好继承与创新之间的辨证关系。相声评论家张蕴和认为,当前不少相声虽然在形式上有所创新,但欠缺文化积淀,内容庸俗语言乏味,“让人们连听的耐心都失去了”。现实本身就是对相声界“轻视传统而又未能进行有效创新的一种惩罚”。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观点则多少显得有些无奈。比如,曾有学者指出,相声的没落不是从相声自身开始的,也不是演员努力不够造成的,而是从广播媒体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没落开始的。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相声作为语言的艺术,主要诉诸人的听觉,当电视作为视觉媒介取代广播而成为最广为普及的传播媒介之后,丧失优势的相声逐渐走向低谷是必然的。 而且,相声作为幽默艺术的一种,纵然是侯宝林大师说的那样“有五千年文化做后盾”,但在情景喜剧,喜剧小品等娱乐方式林林总总、“千花怒放”的今天,相声早已不是昔日那朵“一枝独秀”的花了。相声今天所遭遇的一切,只不过是它在文艺繁荣的时代重新回到了本来所应在的位置。 对此,相声评论家汪景寿认为,任何一种事物包括艺术在内,从来都是有高潮也有低潮。现代艺术也好,传统艺术也好,都有其自身的客观发展规律,其繁荣和衰败的背后有不能为人所左右的因素制约。“拥有上百年历史的相声也不例外。面临时代变迁和市场经济的双重压力,相声遇到困难是不可避免的。”汪景寿说。 原中国曲艺家协会副秘书长、相声评论家常祥霖则表示,相声的遭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转型期中国传统艺术的普遍命运。 相声演员“说”相声 “我最愿意给自己掏钱买票听相声的观众演出。”相声演员李金斗说。 李金斗对相声的发展有自己的看法:“大家对相声的现状有这样那样的看法,我觉得这些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相声演员现在每天都非常忙。我觉得相声的发展现状是比较正常的。” 李金斗说:“说相声不景气的原因,无非是拿它与刚粉碎‘四人帮’时相比。那会儿全民有怨气,相声短小精悍,一说特痛快。现在进入到正常生活,就不能天天骂人了。况且,现在大家都搬到远离市中心的地方住,吃完饭再换衣服出门坐车听相声,不实际了。一般就只是在家跟电视较劲了。” 他以内行人的角度劝说大家:“不要用相声在电视里出现的频率去衡量相声是否景气。相声是剧场艺术,它的地位也在剧场,只有到剧场才能听到一段完整的相声。因为一段传统相声长度在20分钟左右,现代相声15分钟左右,这是艺术规律。放在电视台就不行了。就给你5分钟,还要抖十来个包袱,行吗?” 就中央电视台已举办过的5届相声大赛,李金斗说:“我觉得大赛目的非常清楚,就是推新人,推好作品。无论大家满意不满意,它的收视率都非常高。通过这几届相声大赛,确实涌现出了几十名大家比较喜欢的相声演员。包括我本人在内都是相声大赛的受益者。大家现在都认识我们,喜欢听我们说的相声,这就证明相声大赛推出了新人和好相声。” 谈到相声的后备人才问题,李金斗有一套自己的见解。“相声基本上都是师傅带徒弟。上世纪60年代以后,开始有了几期相声学员班。现在则有了冯巩办的相声大专班,特别是北方曲校培养出了很多相声的新生力量。但其中存在的问题是学员学的不扎实,传统相声会的太少,实践的地方也少。我搞相声俱乐部就是为给新人提供一个实践的地方。相声人才并不缺,重要的是他们怎样真正地去学习,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在人才的培养方面,李金斗觉得最重要的是后一代相声演员怎么去继承传统。他认为,没有传统基础是说不出好相声的。没有传统基础排出的新相声就会变味、变种。 相声虽小,但却能折射一个时代的精神。李金斗说,相声是普通大众的艺术,它有自己的位置。 他说,现在有的人因为改革开放之初相声曾经特别红火就高看相声,说它是所有民族民间艺术的领头羊。也有人看低了相声,认为它不如影视。实际上,在艺术的百花园里,相声是不大不小的一朵花,但这朵花自有它不同于牡丹的地方;你也可以把它说成是一盘凉菜,很爽口,很快就吃完了,不过也不可能再上了。这就是相声。 相声:拿什么拯救你 “最逗的就是相声不逗。”相声评论员彭俐在评论当今某些相声作品时说:“相声是喜剧艺术,一段相声如果不能让台下的观众发出笑声,是失败的相声。” 相声迷李智解释他现在基本不听相声的原因,是因为“段子不好听,净耍贫嘴,不逗乐也不深刻”。“相声不好听”可能由多种原因造成,创作不成功是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北京大学教授、相声评论家汪景寿说,衡量一个相声作品是否成功,要看它是否符合健康、幽默和意味深长的标准。“成功的作品表面滑稽,实则蕴涵深刻事理。”汪景寿举例说,有个叫《大改行》的相声,内容其实很悲哀,但却能让人笑得倒在地上。 而当前的相声创作能做到这一点的微乎其微。汪景寿直截了当地指出,现在的相声之所以不能吸引观众,就在于没有精品出现。2002年元旦举行的首届相声大赛,最佳作品奖空缺即是明证。而对目前相声缺少精品的原因,汪景寿认为,一是部分相声作者没有深入生活,二是相声创作人才流失严重。 他说,当前的很多相声作品内容庸俗,语言乏味,不是隔靴搔痒就是牵强附会,甚至脱离实际胡说八道,一眼就能看出作者缺乏生活积淀。 更严重的是相声创作人才的大量流失。汪景寿说,目前全国专业的相声作家还不到10人,其中绝大部分还改行写起了电视剧,这更加剧了相声创作的不足。从全国曲艺界整体来看,原创相声少得可怜。与电视剧年产近万部集、长篇小说百余部相比,相声作品的数量极其有限。 “相声的著作权保护不力是关键。”原中国铁路文工团的相声演员赵小林说,“相声的特殊之处就在于从来没有完全意义上的著作权,导致相声演出收益分配不合理,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相声创作群体的积极性。” 被众多评论家称为“相声创作天才”的赵小林从事业余相声创作近30年,他与其妻子马贵荣一起合作创作过200多段相声,其中《电影漫谈》《换包装》《省略词》等作品曾一度脍炙人口。但一篇作品几百元的费用却令他们的生活经常处于入不敷出的境地。 赵小林认为,为相声的长远发展计,应采取措施理顺作者与演员之间的关系,合理分配演出收益以调动相声创作者的积极性,最好是形成市场化运作模式。 北京大学法学院的丁利认为,如果相声有正式签约的一线演员和后方创作群体,从创作到演出的所有环节都精心设计,相声还是有广阔前景的。“毕竟观众对相声的需求还在,而且这种需求足以维持这个产业的生存。”丁利说。 相声受瞩目明天会更好 近年来出现的各类相声大赛,成为不少人的热门话题。许多相声界人士认为,观众的关注,是相声艺术发展下去的源泉和动力,也说明相声艺术大有市场。 以刚刚结束的“2003年北京相声、小品邀请赛”为例。据了解,许多人观看这次比赛,不仅仅是看热闹,而是抱以相当认真的态度去审视的。一位观众评价道:“新人新作新感觉。选手除了表演相声作品外,还融入了说、学、逗、唱的才艺,有很强的观赏性和趣味性。” 还有不少观众用充满感情色彩的文字在网上评论这次比赛很精彩,令人激动万分。有网民说,大赛里看到年仅10岁的小演员杨曼的精彩表演后,坚信相声艺术的明天会更好! 相声是笑的艺术,它常常让人在笑过之后回味思考。听了几十年相声的退休干部李文景分析说,长期以来,相声之所以受欢迎,是由于它敢于针砭时弊,批评社会不良现象。值得肯定的是,现在的相声较传统相声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确有很大创新,对许多相声迷来说这是值得欣慰的事。“但客观地讲,现在的相声贴近现实的少了,针砭时弊的少了。那种过耳不忘、入耳入心的恒久享受也少了。”李文景说,现在一些相声充满了小品的因素,渐渐失去了相声本色。如果相声为了短暂发展和提高收视率去取悦一部分观众,而失去其本色,这无疑是相声的悲哀,也会使真正热爱相声的观众远离相声。那么在短暂的辉煌后将会是相声真正败落的来临。 尽管观众对相声的现状意见不一,但多数观众对相声艺术仍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缘,并期待着它重现辉煌。(据新华社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