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日益崛起深空探索再度升温2003年人类航天回眸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27日07:57 河南报业网-河南日报 | |
即将过去的2003年注定成为世界航天历史上不平凡的一年而载入史册。尽管年初发生的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事件曾经一度使国际载人航天事业陷入低潮,但大悲常伴大喜,今年10月,中国成功进行的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扫去了笼罩在国际载人航天事业上的压抑气氛,更加坚定了人类探索太空的信心。纵观2003年全世界的航天活动,大致可以看出以下几个特征:中国航天的崛起、外太空火药味渐浓、深空探索再度升温、国际合作探索太空已经成为大趋势。 2月1日,美国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在返回时解体,机上7名航天员全部遇难,这一事件在美国乃至全世界产生巨大反响,美国航天飞机全部停飞,导致正在建设中的“国际空间站”只能停工而处于维持状态。8月22日,巴西一枚运载火箭在发射场发生意外爆炸,导致21人丧生。这些航天悲剧的发生给国际航天事业带来了阴霾,但国际航天事业并没有停顿。4月26日俄罗斯“联盟-TMA2”载人宇宙飞船成功发射,将3名航天员送上“国际空间站”。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于10月15日至16日成功地进行了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使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中国载人航天计划的实施在中国航天史乃至世界航天历史上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尽管“和平利用外层空间”正逐渐成为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的共识,但在2003年,美国、俄罗斯和日本等国家还是向太空发射了20多枚军事卫星,使得太空中火药味越来越浓。美国是在今年发射军事卫星最多的国家。俄罗斯今年也向太空发射了多颗军用卫星。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日本于今年的3月28日使用其国产H-2A火箭成功地将两颗照相侦察卫星送入太空,成为了世界上第6个具备军事侦察卫星的国家。但日本于11月29日再度发射两颗侦察卫星时遭遇失败。这多少延缓了它建立自己的军事卫星网络的进程。 自1957年人类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以来,人类已经向太空中发射了5000颗卫星,而在这当中有70%是用于军事目的的。目前,地球轨道上用于军事用途的航天器数量有增无减,实现太空非军事化需要依靠全人类的共同努力。 人类并不满足于目前已有的航天成就,在求知欲望的驱使下,人类必将对广袤而未知的深层空间进行探索。对月球以及月球轨道以外的广阔太空的深空探测历来是各大航天集团热衷的领域。在2003年,人类的深空探测活动出现了再度升温的迹象。今年的6月2日,欧洲空间局利用俄罗斯的“联盟”号火箭将名为“火星快车”的火星探测器发射升空。9月27日,欧空局又用“阿里安-5”运载火箭将其第1个月球探测器“SMART-1”发射升空。在实现了把人送上太空这一宏大夙愿之后,中国人的目光必将投向更加深远的外空。今年3月,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宣布,名为“嫦娥工程”的中国月球探测计划正式启动。今年8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宣布,“嫦娥工程”的第1颗月球探测卫星已完成方案设计。 与冷战期间东、西方两大集团进行的剑拔弩张的航天竞赛不同,当今的世界各国更加注重彼此间的合作。今年,中国与欧洲在航天科技领域的合作有较大进展。中、欧联合发起的“地球空间双星空间探测计划”将在今年年底进行首颗卫星的发射。欧洲空间局负责与中国合作事务的官员贝里奎斯特针对中欧之间的航天科技合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欧洲空间局与中国的合作至少已经有10年历史了,现在双方的合作在许多领域都在不断加强。在地球空间观测方面,欧洲空间局正在与中国进行一个名叫“双星”的计划。此外,中欧双方还在全球卫星导航计划———“伽利略计划”方面进行了合作。国际合作已经成为21世纪初世界航天事业的一大趋势。 (庞之浩 江 涛 鲁晓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