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高消费: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29日07:55 湖南在线-湖南日报 | |||||||||||
本报记者 田燕 通讯员 谌滨 时常听到学生家长的抱怨:给孩子买双鞋,非要“阿迪达斯”什么的,小小年纪就要买手机,还要名牌的,不满足要求孩子就生气、哭闹。学生、特别是城市中学生高消费现象已成为家长和学校都头疼的一个问题。日前,记者对长沙市的中学生消费情况进行了一番采访,发现高消费现象普遍存在,攀比之风有愈演愈烈之势。中学生高消费既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又滋长了校园里的奢侈风,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很不利。如何正确引导中学生消费,这已不仅是校园内的话题,而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责任。 学校对中学生用手机开始叫停 曾经在大人都被认为是奢侈品的手机,随着时代发展,如今也逐渐被许多中学生拥有。家住开福区的何先生的孩子在读高一,最近一个周末从学校回家后,就向父母要求买一台手机,原来是在学校和自己玩得好的几个同学都有了手机,自己没有,觉得很没面子。何先生没有同意,孩子竟生气一天不吃饭,弄得家长打也不是骂也不是,经过一番“斗争”,最后还是以家长的妥协而告终。 在长沙的师大附中、长沙市一中、雅礼中学、长郡中学等几个知名学校,很多中学生都有了手机,有些同学拥有的甚至还是时下流行的彩屏手机,有的还可以上网。据我们在师大附中一个班了解,就有30%左右的学生拥有手机。据了解,学生一个月的手机费达几十元,有的甚至是一百多元,这笔钱对于没有收入的学生来说,自然是家长来掏这个腰包。有的学生甚至要求父母买价格三四千元一台的手机,比父母用的手机还贵。学校的老师对此忧心忡忡,因为学生使用手机多半是发短信,玩游戏,甚至上网,上课时间玩手机是经常的事,而现在黄色信息很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师大附中在今年12月初发出禁令:严禁学生带手机入校,并在学校装了50台磁卡电话,方便学生打电话。对于此举,学校的老师说是下了很大的决心,不得已而为之。其它不少学校则先后发出“致家长的公开信”,请家长配合,不要让学生带手机入校。但也有不少学校认为目前只能告诉学生不提倡使用手机,要下禁令执行起来也很困难,希望通过逐步的引导,让学生自觉不带手机。 吃穿用攀比现象突出 如果你读初中了,还没去过北京等地旅游过,那么你一定是太老土了。读初一的黄同学说自己放暑假时去了趟北京,可是没好意思告诉同学自己是第一次去北京,怕同学们会笑话自己,因为同班的同学去过美国的都有。这只是学生间互相攀比的一个侧面。 学生间相互攀比的情况很普遍,学校和家长都深有感受,衣食住行都在攀比之列。不少学生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意识非常淡薄,甚至对此觉得可笑、过时。他们认为,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就应该好好享受,干嘛要勤俭,不是活受罪吗?这样一来,这些孩子从小娇生惯养,形成了惰性,心安理得地接受家长给予的物质享受,不满意时就向家长索取。中学生的攀比主要集中在一些时尚消费品上,穿的鞋是“耐克”、“阿迪达斯”等好几百元的名牌货,听音乐用的是上千元的“mp3”播放机,生日请客还得上“肯德基”、“麦当劳”或是上酒店。有的同学看见同学买了手机就回去要求家长买;有同学看见其他同学的电子辞典功能更多,就要求家长换新的;同学互赠礼物也是越新奇、越高档,就越有面子。生日收到的礼物越多就越有人缘,因而为了获得更多礼物,平时送出去的礼物也越多。“别人有什么,我也要有什么”的想法,使高消费的势头更猛。据省城调队对株洲市某重点中学初二年级一个60名学生的班级进行的调查表明,90%的同学拥有文曲星、快译通等电子辞典,价格低的要200元,高的达到800多元,而且有的同学用的已是第3台了。 由于学校普遍要求学生着校服,因此,学生在穿着上普遍在鞋上讲究起来,在几个学校的走访中,到处是穿着各种名牌旅游鞋的学生,越到高年级越厉害。前几天,记者来到长沙一家“耐克”休闲品牌专卖店,服务员介绍说,他们一天可以卖掉四五双“耐克”鞋,大都是卖给学生。而在“阿迪达斯”休闲品牌专卖店,服务员说12月14日这个星期天,他们就卖掉十几双鞋,价格从600元到1000元不等,都是家长带着孩子来挑的。记者在长沙市一中湘一实验中学采访时,恰逢一个初三学生的母亲来找老师,说自己的小孩在家里哭闹了两天,因为想买一双李宁牌运动鞋,而母亲认为买双“双星”的就可以了,为此小孩和母亲赌起气来,而家长又不想惯着孩子,希望老师能好好开导一下孩子。初三的一位姓杨的班主任告诉记者,学生之间的攀比心理很强,再加上现在社会的影响,引导起来有些难。 就连上学骑的单车,不少同学也爱比哪个骑的车好。一位家长告诉我们:他在孩子小学快毕业时给孩子买了一部200来元的单车玩,根本没骑几次,到中学后同意他骑车上学,谁知没有几天孩子就不肯骑了,非要换部更好的,说同学笑他的车子太差。一位学校学生处的老师告诉记者,他有一回在校门口听见几个学生在议论自己骑的单车,一位同学很炫耀地告诉其他同学,说他那辆漂亮的单车花费了一万块钱,听了让人咋舌。更有甚者,有次学校开家长会时,一个未满16岁的学生趁着父亲不在家,竟然开着“本田”小轿车送母亲来开家长会。 零用钱越来越多 现在的中学生都有零用钱,少则一个月一百元,多则达到三千元。学生的零用钱多数是用于买自己想要、而家长又不太同意买的东西,有的孩子则用于同学之间的请客及上网吧之类的。据一位中学的班主任老师介绍,自己班上有一位同学家境很好,父母经常不在家,于是请了一个保姆照看孩子,给孩子一个月的零用钱竟达到了两三千元,比老师一个月的工资都高。对于这来得很容易的零用钱,孩子一点也不珍惜,随便乱花,不是请同学吃饭,就是乱买东西,有一次甚至在放学时,招了一辆的士把4个住得很远的同学一一送回家,花了的士费一百多元。另一位老师告诉记者,有一回自己在学校附近的一家较大的饭店吃饭时,发现来了自己的一个学生,一进门就问迎宾小姐有没有包厢,架势足得很。据老师介绍,这些零用钱多的学生,大多成绩不好。 社会和家庭促成高消费 中学生没有收入,他们所花的每一分钱都得伸手朝父母要,他们原本不应该如此阔绰攀比的。之所以形成这种风气,是家庭和社会等多种因素造成的。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使消费观念有了改变;另一方面,由于都是独生子女,是家庭的“轴心”,少数家长对孩子娇惯、溺爱和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 过去,由于孩子的消费品存在更新快、易损坏的特点,都趋向于购买价格较低的消费品。但由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加上社会上假冒伪劣产品普遍存在,许多家长在为孩子购买学习用品和日常用品,如旅游鞋、复读机、电子辞典等时都愿意买品牌的。从积极的意义上来说,这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但过分讲究品牌又走向了新的消费误区,给孩子形成东西越贵越好的印象。 现在的家庭多呈现“四二一”结构,即4位祖辈和父母争相疼爱独苗,在生活方面尽量满足孩子需要。加之,重点中学和私立中学中,高、中收入户多,家庭经济条件相对宽裕。据调查,部分家长去学校接送孩子回家都是名牌小轿车。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不少家长都喜欢对孩子实现学习目标进行物资奖励。如有位同学的高档赛车就是得了全市奥赛一等奖父母奖励的;有位同学学期考试进入班级前10名,父母和爷爷、外公就各按承诺奖励了300元,一些家长说:“只要孩子能考上理想的高中和大学,怎么都值!”。有些家长则担心自己的孩子在同学面前显得寒酸,抬不起头,于是默许孩子之间相互攀比。以至于一些家境并不富裕的家长,不惜节衣缩食,从牙缝里一点一点地省,供孩子大把大把地花。 需要全社会的关注 学生高消费,容易造成孩子从小就崇尚金钱,不仅会因为安逸舒适而变得不思进取,荒废了学业,而且极易养成虚华骄奢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态度,甚至造成人格心理上的缺陷和扭曲。 面对这一现象,许多人已经感觉到它是一个问题,但并没有想出什么好的办法来对待它,学校在教育上也显得有点被动。长沙市一中学生处的老师告诉记者,学校也作了严格的要求,比如在校训上要求学生“勤朴”或学生礼仪规范上要求“穿戴要符合中学生身份”,但考虑到中学生还处在一个逆反的心理期,强行禁止他们的某些行为也不太合适,也不好操作,只能进行引导。 解决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学校的事,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学校必须不断研究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状况,不断探索教育方法,以引导为主,给学生提供可供模仿的榜样,教育学生懂得勤俭节约是高尚的品质,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学生家长更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染孩子,让孩子们理解生活的艰辛和亲身感受到勤俭的好处。近年来孩子消费成人化,与一些商家的推波助澜也有直接关系。商家也要讲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不要有钱赚就什么都不顾。 据报道,在经济非常发达的澳大利亚,人们信奉的是“再富也要‘穷’孩子”的理念,从小就注重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习惯,在物质方面对孩子的要求相当苛刻。澳大利亚的中小学中午不放学,学生们可以在学校的食堂里购买午餐,但大多数学生还是自己带饭,一般是一瓶可乐加一个汉堡包和一只水果,如果仅从孩子所带的食物上来判断,谁也猜不出哪家穷哪家富。国外的这种“富家穷孩子”的教育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