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铁生起诉《打工》侵权:我不是千万富翁(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31日10:40 新华网 | |||
这个被遗忘了整整12年的名字再次引起人们关注,是缘于湖北《打工》杂志今年10月刊发的一篇文章———《昔日“白卷英雄”张铁生成“千万富翁”》。 12月15日,张铁生以侵权名义将《打工》杂志及报道作者程龙华起诉至沈阳市沈河区人民法院。 其间,沈阳一家媒体又发表报道称,程龙华的采访采用了欺骗手段。 一时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日前,本报记者从多个侧面对此事件进行了调查。 近一段时间来,张铁生家经常响起莫名其妙的门铃声,每有声响,妻子总是提心吊胆,难以入睡。 12年前,张铁生抱着“逃离尘世”的心情,走出凌源监狱的大门。 12年来,他一直小心地回避着媒体的追踪,他和他的家人都想悄悄地过普通人的日子。 如今,这一切已成奢望…… 冲突千万富翁? 2003年10月,沉寂多年的张铁生突然再次成为新闻人物。 一篇《昔日“白卷英雄”张铁生成“千万富翁”》的抢眼文章刊登在湖北知音出版集团所属《打工》杂志上,并在短短几天内迅速被各大报刊、网站转载,读者、网友们纷纷,各种评说莫衷一是。 “这是一篇失实报道。”再次被传媒推向风口浪尖的张铁生愤怒了。 2003年12月15日,在向《打工》杂志多次提出意见不被理睬的情况下,张铁生委托律师到沈阳市沈河区人民法院起诉《打工》杂志及其记者程龙华侵权,强烈要求法院依法确认被告的侵权行为,并责成被告在《打工》杂志以及转载此报道的所有报刊、杂志上公开赔礼道歉、消除影响,同时要求损害赔偿10万元,请法院将这笔赔偿款转交给沈阳市的贫困地区康平和法库县的希望小学。沈阳市沈河区人民法院于2003年12月22日受理此案,近日将向被告送达起诉状。 真相雾里看花 在递交到法院的起诉书中,张铁生对于《打工》杂志刊文经过是这样述说的: 《打工》杂志记者程龙华追求所谓新闻效应,也为着盈利目的,处心积虑地计划在我身上搞一次新闻报道。他知道我一直拒绝媒体采访,就多次找辽宁日报社记者王冬梅约稿。程说,找别的记者采访不到张铁生,必须找王冬梅。被王冬梅回绝后,他改换了战术。以报道公司为借口、为诱饵,从正面直接找到我所在公司,程不面见我,而是从侧面找办公室人员“采访”。据禾丰公司总部秘书付明回忆,有过一位程姓记者,说是报道公司,但采访中只对张总本人感兴趣。为了收集深一层的有关素材,程直接去北京找到了禾丰公司金卫东董事长,仍是以报道公司为借口骗得了董事长的热情接待,进而又骗得了对我的“电话采访”。由于程说电话采访是董事长的安排,在电话中我强调只能报道公司,不能报道本人,也谈到曾经受到过《新家庭报》记者欺骗。程明确表示,决不报道个人,又做了不报道个人的承诺,我才被动地介绍了公司的历史和现状。 不想我很快在沈阳媒体看到了程的这篇不实报道,付明秘书质问他时,程还在谎说,“不会那么快吧,稿子还没发呢?”就这样我第二次遭到了记者的愚弄和欺骗。我极度愤慨。我委托代理人曾几次要求该杂志社严肃处理此事并回信来人,可终未办到。为此,我对二被告提起诉讼,依法维护我的合法权益。 2003年12月30日下午15时,本报记者电话采访了现在武汉《打工》杂志工作的程龙华。在记者明确告知我们的谈话是采访,并且将进行电话录音时,程龙华没有拒绝。他说,他已经从网上得知了他和杂志被起诉的消息,但是目前还没有收到法院的传票。他对《张铁生起诉〈打工〉杂志》一文的作者保留起诉的权利。 对即将开始的新闻侵权官司,程龙华充满自信,“我们肯定赢,不会和张铁生和解。”记者设置了几个问题:1.沈阳某报特约记者王冬梅在《张铁生起诉〈打工〉杂志一文中写道:“《打工》杂志记者采取欺骗手段采访报道。”对于这个表述,你怎样看,你认为你的采访是欺骗吗?2.文章中说,所谓“千万富翁”是记者推算出来的。请说说“千万富翁”的来源。3.讲述一下采访张铁生的过程。 程龙华表示,下午5点之前,将他的回答发传真给我。下午4时40分,记者再次拨通了程龙华的手机。他说,《打工》杂志的两位老总都在台湾,我提出的几个问题需要向领导请示,他只是《打工》杂志的一个记者,在和领导没联系上之前,无法回答我的问题。 记忆 我所知道的程龙华 程龙华是否真如《张铁生起诉〈打工〉杂志》一文中所说,是使用欺骗手段获得采访的记者,“张铁生的千万富翁”是否由程龙华推算出来,我们不得而知。 本报记者因为工作关系与程龙华有过几次接触。《打工》杂志是《知音》集团近几年推出的系列刊物。程龙华从湖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加盟《打工》杂志,在《打工》杂志属于资深记者。从2001年末始,程龙华多次到沈阳来找作者约稿。他的勤奋和热情使他在沈阳拥有了一定的读者群。本报记者就是在2001年末与他相识的。2002年末,程龙华听到消息说,“沈阳曾经的‘白卷先生’张铁生如今过上了富裕的生活,还担任沈阳一家企业的领导。”程龙华非常重视这个选题,他以《打工》杂志编辑身份(《打工》杂志编辑既可以独自采写也可以编辑作者的稿件)多次与沈阳的一些记者联系,希望能与张铁生取得联系,使其接受采访。据这些人介绍,张铁生对媒体比较低调,采访有困难。采访张铁生一时搁浅。2003年5月,程龙华与王冬梅取得联系,请求她采访张铁生,王当时没有拒绝。可是,采访一事进展缓慢。 2003年下半年,程龙华来到沈阳,找到了禾丰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张铁生工作的地方)董事长金卫东,请董事长金卫东介绍公司情况,并请他介绍了张铁生的情况。返回湖北武汉《打工》杂志后,程龙华撰写了一篇大意为“金卫东讲述张铁生打工经历”的文章,但是据说该文没有被《打工》杂志的总编通过,原因是缺少一些感人的细节。随后,程龙华辗转获得张铁生家里的电话。程龙华将电话直接打到张铁生的家里,据程龙华后来对本报记者说,他们在电话中谈了两个小时之久,张铁生对自己过去的经历讲述得非常细致。对于他们之间是谈话、聊天,还是记者的采访,本人不得而知。 对比两种说法 以下,是《打工》杂志刊发《昔日“白卷英雄”张铁生成“千万富翁”》一文的内容与张铁生对事实叙述的对比: 《打工》:这位老板和张铁生见面后,发现张铁生是一个性格爽快且办事干练的人,便让他先在公司下属一个工厂办公室当一名小职员,干一些杂事。 张铁生:事实上我的职务始终是“辽河集团驻沈阳办公室主任”。 《打工》:刊发张铁生的照片说明:本人近照 张铁生:所谓我的“近照”,实际上是《打工》杂志私自从公司简介上弄下来的几年前的照片。 《打工》:半年后,沈阳办事处的业绩从开始的零销售迅速上升为几十万吨的销量。 张铁生:当时所在的办事处只是采购和公关,没有销售业务,更无销售几十吨之事。 《打工》:刚开始,没有电脑,张铁生只能“纸上谈兵”。有一天,他发现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每天都有电脑讲座,于是,他就跟着学。为了学会打字,张铁生让妻子用纸条把五笔字型的字根抄录下来,挂在衣柜或墙上,以便随时记忆。没有键盘,他就在自己大腿上练,把大腿当作键盘,手指不停地在腿上敲打。 张铁生:搞出那么多无聊的小故事,可能是因为稿酬按字数支付的缘故吧。 《打工》:就在张铁生四处求款无门的时候,他一个老客户、沈阳辽河养鸡厂的厂长汪文平给张铁生预付了10万元货款,希望订购一批饲料。 张铁生:我的一位老同学在创业初期曾暂借给我10万元钱(公款),程记者对此点名道姓擅自做了报道,从老同学打电话的语气中可以看出,已经给他在单位制造了很大的麻烦。 《打工》:张铁生感慨地说:“经过大起大落之后,我终于认识到知识的重要,并依靠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我现在可以自豪地说,在改革开放后的市场经济这个考场上,我没有交白卷!” 张铁生:“白卷”这两个字我避之唯恐不及,怎么可能说?这个记者太可恨了。 《打工》:张铁生以参股(10%)的形式,进入禾丰公司的管理层。而目前的禾丰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已成为净资产过亿元的企业。 张铁生:程记者不懂“总资产”和“净资产”的概念区别,也不知道禾丰公司已经有20多位股东,我的股份更不是10%。程龙华不负责任地给我一个“千万富翁”的头衔使我大吃苦头。 改变如今生活…… 很多读者,尤其是中年读者对《打工》上的这篇报道很感兴趣,他们为张铁生能够走出历史的阴影,开始新的生活而感到高兴。但也有一些人不断地打来电话,或者来信,找张铁生请求帮助。有请他到当地办厂的,也有要他卖饲料的,更多的是拉赞助,甚至还有人让他出钱给自己买个书号出书。当然,也有很多记者来电话、发传真,要找张铁生做深入的采访和报道。张铁生一向反对接送孩子上下学,现在这个“千万富翁”不得不严格接送孩子,以防他的宝贝女儿遭遇不测。他的住所,经常有莫名其妙的门铃声,每有声响,妻子总是提心吊胆,难以入睡。 张铁生说:“我是一个平凡的人,我太平常了,和我的同学朋友比,我没有一个方面是出色的。这些年拼命干事业,决不是在努力向世人证明什么,只是想过普通人的日子。”(记者 卓君 吴强)(来源:华商晨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