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自觉注意公众形象 西装革履全副“武装”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1月02日17:57 扬子晚报 | |
昨夜,又是一年温馨的元旦之夜,在“中华第一商圈”新街口热热闹闹的各大商场里,逛街的民工们的身影随处可见,他们或是呼朋引伴,或是携妇将雏,享受着新年第一天的“余光”。就在记者尝试着走近这群改变着我们城市面貌的外来务工群体时,不经意间发现,曾经被我们漠视甚至轻视的他们,正在悄悄地嬗变,自觉与不自觉地融入了我们这个都市的文明生活圈。 场景一:西装革履全副“武装” 除了带着乡音的话语外,你几乎看不出他们就是民工。昨晚8:10,在苏宁电器门口,记者碰到来自河南信阳的五位青年民工,他们清一色身穿西装脚蹬皮鞋,人手一部手机,正公推一位高大帅气的小伙子上台兑奖,中了30元钱后,小伙子以一句“作为晚上的宵夜”得到了大家的赞同。同来的杜启云告诉记者,小小兑奖台上人很多,都上去推推搡搡的会被人看不起,再说小伙子不错,是他们的代表,上台不会被城里人看扁。“我们拿的钱不少,配个手机,穿好点,文明点,不想让你们城里人看不起。”小杜略带自信地说。他们一行在南京浦口火车修理厂做油漆工,已有四五年之久,每逢假日总要来繁华的地段走一走,逛一逛。只是在他们身上散发出的淡淡油漆味还让记者知道,他们平时还须穿着工作服干着脏活。 点评:在公共场所,夏季趿着拖鞋赤着上身,冬季扎着腰带棉衣露出破絮,这一民工形象曾深深地“刻”在城里人的脑海里。如今,这种民工形象已成明日黄花,代之而来的是,衣着整洁、举止端正的新民工。而这种改变,更多的是缘自城市对他们的影响,还有来自民工心灵深处对缩减城乡差别的自我鞭策心理,因为自重,他们渴望改变,因为改变,他们自信起来。 场景二:苦等只为与人方便 8:45,已在南京万达购物广场上等了一个小时的李大妈耐心地劝小女儿:“别急,再过一会商场就会下班,包的事就可以处理了。”来自安徽马鞍山的李大妈,昨晚是和在南京打工的女儿女婿来的。在马鞍山上高二的小女儿朱玲也是昨天来宁的,刚到南京书包都没来得及放就跟着家人出来玩了,因为人多,朱玲存包柜的钥匙被人摸走了,里面有她的课本,偏偏过两天就要考试了。问到商场保安,说忙,要等下班后再处理。三个年轻人轮流看起柜子来,李大妈则规规矩矩地站在广场上,守着刚买的货物。当问到为何不赶快找人处理时,大妈热心地向记者介绍:“商场人多,每个人都忙,那我们就等吧,与人方便与己方便。”来南京给女儿带孩子已经一年多了,穿着整齐的她,更像一个地道的南京老妈妈。 点评:没有被城市拒绝的尴尬,没有缺乏归宿感的冷落,对于生活在偏远地区的民工们的父辈老人来说,常常被现代文明中的城里人忽视,但他们依然撑起热切的希望,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体谅,总是一种美德。 场景三:自律要从购物做起 在新街口一家商铺里,记者意外捕捉到这样一个细节:一个民工模样的人在挑西瓜,与城里人不一样的是,他稳稳拿起轻轻放下,木箱里裂开嘴的瓜似乎在对他致意。在随后的“跟踪”中,记者又发现,他随行的一位女同伴买盐时,顺手把台面上散乱的箱装盐理了理整齐。“乱七八糟的,别人还以为是我弄的。”她说。她的随行亲属刘开玉告诉记者,他们四人来自淮南,两兄弟加两亲戚,在南京金轮大厦装空调,平常没事的时候,就出来逛逛街,买买东西,每次都像是过年,打扮一新才出来。“我要他们自律从买东西做起,不能露出咱农村人的寒碜让人笑话,再说时代不同了,民工也要注意公众形象嘛。”作为大哥的大刘说。 点评:爬塔吊讨工薪,围攻黑心老板……在过去的2003年里,民工们的辛苦演绎着悲悯,但这仍然不能掩盖他们为这个城市锦上添花所付出的功劳。与此同时,他们悄悄的改变更不应被城市忽视。有时,我们只是一个善意的微笑,一个会心的尊重,这小小的付出和给予,就会在他们心底种下长久的善良的种子,带给他们一个城市一种良好的氛围。而在这氛围中,我们城市的形象也会变得愈加可亲可爱。刘琳 梅建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