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桂网-当代生活报特约记者 蓝洲苏展略覃桂南印象中,乡下的村道路面大多坑坑洼洼的,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水涝泥滑,总令开车的人们“提高警惕”。但记者近日看到,上林县澄泰乡社区到该乡弄贬村约10公里的村道小时,就到了蒙绍魁所在庄——澄泰乡弄贬村弄象庄前面的山坳口。见到蒙绍魁时,这位脚穿解放鞋、头发斑白的60多岁的老人正不断抡着十字钉锄,锄平路面凸出的沙土丘。蒙绍魁老人的原籍在马山县百龙滩镇龙昌村,他当过教师,做过林场工人,觉得农村经济发展较慢,是交通不便束缚了农民创业的手脚。从1994年
起他就决心尽自己所能为群众修好路,风风雨雨这10年间,除了却是看不到大的凹坑和凸起的“丘陵”,是该乡群众公认的一段较好的村道。这段路之所以如此平坦,跟义务修了10年路的瑶族老人蒙绍魁紧密相关。人家赶集为逛街他却为修路因路面较好,我们的摩托车驶上澄泰社区至弄贬村10公里的村道,不到半个侍弄个人那一亩旱地和平常打柴卖钱换点油盐之外,他往往天蒙蒙亮就起身修路了,很多时候还是天黑才回到家,从家门口到澄泰社区约10公里的路程,每一段他都要修理,基本的办法是就地在路面上铲凸填凹,有时凹坑实在太大,还得拿装泥的筐到别的地方挑沙土来填平。蒙绍魁老人有赶集的习惯,但他赶的“集”却是为了修路而赶,人家赶集在街上逛。他赶集是在路上“逛”——推着一辆老“永久”自行车驮上锄头铁铲,一段路一段路地修着去,修到街上时至少也花费两个半钟头,到街上抓紧买点油盐等必需品后已是午后的光景,他就马上掉头往回赶继续修路,直到太阳落山。今年元旦前夕,他到都安县拉烈乡看望二哥蒙绍利,路过当地一座桥,看到桥面上坑坑洼洼的,损坏相当严重,就找一块木板写上“桥面损坏严重,车辆小心慢行”字样钉在桥头,提醒过路人。他二嫂见了心疼他:“在上林修路够辛苦了,来到哥嫂这里,就好好休息两天吧。”蒙绍魁不想让嫂子难过,就在夜深人静人们睡觉的时候,悄悄拿上工具,又到桥上修修补补了。行人给的捐款他拿去修路他修路十年,得到不少乡亲的关照与赞同,不少人在乘车或步行走过他身边时,有时会给他捐些钱作补助。这些钱他往往也舍不得用,攒起来,用来雇车拉碎石铺路。因为他每天都外出修路,大部分农活都要老伴和大儿子干,老伴对他有气,已经拉着大儿子和他分居分家。但最关心他的还是老伴,如去年七月“伊布都”台风过后的第二天,天刚蒙蒙亮他就出门,在宗马和弄柚路段修路到晚上八点多钟才回到家,当时已是又累又饿,洗澡后倒在床上再也动弹不得,老伴看在眼里,疼在心上,虽然一边“狠狠”地责骂他,一边却给他端来了一碗热腾腾的鸡蛋汤……义务修路还会干下去
记者问蒙绍魁“你为什么愿意这样无偿的为群众修路,而且能坚持那么长的时间?”老人深情地说:“我是旧社会出生的人,成长在新中国、新社会里,我不仅得翻身解放,还有机会上学,接受中等教育,后来还当过教师,我打心眼感激党的关怀。我觉得人生在世,能够为群众做一点好事,是最幸福的。”“你今年68岁了,还打算为群众修路到多少岁?”老人爽朗地笑开了:“我认为可以做到永远,这样的晚年我觉得最有意义!”责编:蒙卫芝韩杰(实习)来源:新桂网-当代生活报作者:蓝洲 苏展略 覃桂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