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国庆(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
多年前,一位中国作家曾有些疑惑地说,“美国人民在他们宪法上所规定的许多人权之中,居然忘掉了受子女供养的
权利,这是奇怪的,因为这是一种由服役产生出来的权利和义务”。但这就是美国的现实,一个在亲子观念和敬老观念上与中
国有很大差别的社会。
在美国,子女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是显得比较“理性”的。这一方面是由于美国人很小就有了自立的意识,这种意识不
仅影响到与父母的关系(不愿意过多依赖父母,从而也减少了与父母的共生程度),也影响到与子女的关系(美国老人有着很
强的自尊心,他们爱好自立的生活,并且觉得依赖子女是可耻之事)。另一方面,由于生活压力较大,年轻人的绝大多数精力
都要用在工作上,工作变动往往也比较大,经常是从国内跑到国外,从这个城市跑到那个城市,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比较少,
而且往往是距离很远,想尽孝也不易。
还有一个客观因素。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完善,老年人不仅有社会保险福利这一重要的生活来源,还可以早早参
加养老金计划、储蓄存钱、参与投资,为养老作好准备。因此,美国人虽然在银行存钱不多,但在股票市场、养老基金和共同
基金等方面的投资相当大,从而为自身养老打下了比较稳固的经济基础。由于经济相对独立,就无须“养儿防老”了。
不仅如此,美国人的退休生活也相对比较丰富,这也使得子女比较放心老人的生活。据调查,在物质上衣食无忧的美
国老人,很多都选择回“学校”上学,还有一些人则选择了旅游,也有一些人选择了继续工作,通过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发挥
创造力以赢得“人生的第二个春天”。
不过,还是有些青年选择与父母在一起。尽管美国是个实用主义“畅销”的国度,但很多人还是难以忘记父母曾为抚
养他们而劳苦工作,在他们患病的时候夜不能寐,在他们小时候为他们洗尿布……没有那20来年的养育,他们又怎能成家立
业?为了使父母的晚年生活能够祥和、康乐,许多年轻人在拥有一定物质基础后,把父母接来一起生活,三世同堂也是其乐融
融。
但遗憾的是,更多的美国青年对与父母在一起生活并不很感兴趣,有的是怕麻烦,有的是与父母有隔阂,有的是希望
有自己的二人世界,还有的是认为人老了应该社会养……这也使得美国的老人普遍地缺少天伦之乐,而不得不自己去找寻人生
的乐趣并早早为取得生活的保障而作好准备。这种状况的惟一“好处”是,它促使人们较早地自立,并且有很强的养老保险意
识,而国家也不得不致力于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黄昏”孤独,导致人情的冷漠——许多子女几十年
都不回去看望自己的父母,有的老人死了很久都没人知晓——由于缺乏心理慰藉,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心理问题都很多
。为了减少寂寞和维护自己的经济独立,有的老人还特别选择了同居而不结婚的生活,如此妇女就仍然可能得到全部的社会保
险福利金。
应该指出的是,由于这种亲子关系已成社会“风尚”,大多数人都能够接受现实,很多人从年轻时就开始作好养老的
准备,也使得白人的失落感要比华人低许多。在美国,因为难以接受美国式的亲子关系,华裔老人的自杀率都明显高于白人,
据悉,80岁以上的女性华人自杀率比白人竟高出10倍。这也从另一方面提醒国人,如果一味追求美式的“潇洒”生活,就
会给中国老人带来很大的伤害,毕竟,他们为孩子付出的要比美国家长多许多,对子女的期待也远远高出外国老人,而在心理
上也缺乏亲子关系疏远的准备,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也远不如美国完善……如果我们也像一些美国青年那样做,对父母是不公
平的,良心上也说不过去。
声明:《中国青年》杂志授权新浪网独家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