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冬日访“胆熊”:拯救被抽取胆汁的黑熊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1月20日03:24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 |
本报记者何晖/文 看点 在人们的记忆中,熊属于猛兽之类,它们几乎没有什么天敌,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大森林里。但对“胆熊”来说,大森林早已是前世的梦。 “胆熊”是对一种熊的特殊命运的称谓,这种熊“生来就是供人类抽胆汁用的”。为人类提供胆汁是这种熊还能活着的理由。 熊成为“胆熊”后,人们将通过导管抽取它体内的胆汁,每天两次;它掌上的指甲将被连根拔掉;它必须日复一日地呆在狭小的铁笼子里,连翻身都不能够。 据官方统计:在中国,有7000多只这样的“胆熊”被关在养熊场。 根据协议,“拯救黑熊”行动的最终目标是在中国完全淘汰养熊业。这个目标引起了多方的争议。 抽取胆汁:黑熊的宿命? 2003年12月8日一大早,我们辗转找到了这个距成都市区十几公里的龙桥镇。因保护“胆熊”而出名的亚洲黑熊保护中心就在龙桥镇的青桥村里。村子里没有公交车,当地的农民要进城得先步行一个多小时。因此,这里的三轮车生意很红火。 中心里现有137只曾是“胆熊”的亚洲黑熊,工人们都是雇用的当地农民。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照顾这些黑熊的日常生活,直到熊们老死。 记者采访的当天,这个亚洲黑熊动物保护中心刚刚送来了三只因长期抽取胆汁而伤势严重的黑熊。一只最严重的被当即送到了手术室,不久前刚刚飞过来的美国兽医郭慧琳连同她的两个助手正在无影灯下小心翼翼地动刀。她们三个都是清一色的黄头发蓝眼睛。 当天中午,记者就隔着玻璃在手术室外看了很久,室内的三个白大褂一边手脚麻利地操作着一边叽里咕噜地交流着。庞大的黑熊静静地躺在手术台上。 但几个小时后,这只黑熊终于没被抢救过来。 从负责手术的郭慧琳女士断断续续的介绍中,记者得知:这只熊的前肢和腹部有感染,溃疡得很厉害。腹腔全都是脓水,主要是因为它的胆汁流到了腹腔的其他地方,引起整个腹腔的感染和化脓。 郭兽医还说,这只熊在日复一日被取胆汁的过程中,人工制造的所谓瘘管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这头黑熊的胆囊被切开时,胆囊内已经腐烂……只是,熊不会说话。很显然,郭很伤心。 记者在手术室外看到,满满的三桶食物还静静地放在走廊里,有一桶里面装满了碎碎的苹果块,上面还有一大堆已经剥了壳的煮鸡蛋…… 据主管外宣的杨敏小姐介绍:黑熊保护中心创建于2000年10月,两年后正式落成。吉尔罗宾逊是这个中心的创办人,采访当天她人在香港。 杨敏说,中心隶属于亚洲动物基金会,定位是“非营利性慈善机构”,总部设在香港,同时在英国和澳大利亚设有分支机构,其主要任务就是要拯救“胆熊”,目标是在中国完全淘汰养熊业。目前中心有正式员工33人,主管、兽医、护士等都是些黄头发蓝眼睛的志愿者。这个中心在国内不为更多人所知,但在国外有着非常大的知名度。中心正常的维持完全靠的是社会捐助。 杨敏说:“3年来,中心接受国内捐款大概有不到3万元吧。” 整个中心每天的正常开销很大,仅一只黑熊一年的食物就会占去600美元,还不算药品和医疗器械以及场地租金、黑熊保护中心工作人员的报酬等。 据介绍,中心早在几天前还接到了有关部门的紧急指令,说有9只状况非常糟糕的黑熊要往这里送,后来没有音讯了,再追问时,有关部门的答复是“那些熊都是合法的养熊场里的熊”。 杨敏说:“保护中心只是‘保护’者。” 在保护中心的黑熊康复区,30多只黑熊在活动场悠闲地嬉戏、玩耍。宽阔的场子里栽了许多木桩。好几只黑熊挤着舔食木桩上的蜂蜜,木桩已被黑熊舔得很光滑。杨敏说,黑熊在舔蜂蜜时身体便会练习直立。 离木桩不远,有一堆粗粗的棍棒被无规则地钉在了一起,上面人为地挖了不少洞,一只熊正在伸出粗大的掌向里面掏啊掏,杨敏说:它就是这些熊里面最知名的“安德鲁”,它在掏洞里的苹果———为了恢复熊们的生活能力,工作人员在活动场地藏上萝卜、苹果、梨等蔬菜和水果,让黑熊们自己觅食。 “安德鲁”是只黑熊,今年应该已有14岁,按黑熊的平均寿命来计算,它已是熊到中年。“安德鲁”这个洋名字是黑熊保护中心的一堆外国人给起的。它原本生活在山林,10年前,它踏进了捕熊的套索。从此,它成了一只三条腿“胆熊”。三年前,它被四川省林业厅作为第一批解救出来的黑熊送到了亚洲黑熊保护中心。 虽然只有三条腿,但直起身子的“安德鲁”很是可爱,胸前有一撮金色的毛发,弯弯地很像月亮。常驻保护中心的美籍华人乔博理对记者说:“就因为胸前长有新月形的金毛,亚洲黑熊又被称为月熊。黑熊的主要食品是水果、植物、昆虫及小动物等。” 记者注意到,活动场上的黑熊的前后肢都有不同程度的残疾。 乔博理还讲:“亚洲黑熊是一种智商很高的动物,大多分布在从伊朗到日本以及东南亚的整个亚洲地区,是世界8大种熊类之一,被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列为一类保护动物。目前全世界仅?4笤?2.5万只亚洲黑熊,而中国境内约有1万多只。在中国,亚洲黑熊被列为二类保护动物。” “仅四川境内,就有2000多只这样的黑熊被关进了养熊场”,说这话时,乔的眼睛始终在盯着“安德鲁”。在他的身后,是一条静静的小河,河水很脏,上面漂满了五颜六色的废旧塑料袋。 坐了一个多小时的三轮车,又走了很长时间的山路,我们来到了一个离成都市区有50多公里的小村子。 三轮车师傅的向导角色做得很成功。在一家空旷的院落里,我被他殷勤地介绍是城里一个远房的表姐,顺便随同一起来还老人的布帘,因为当年他出村蹬三轮时,车上的那块用作为客人遮挡阳光或风沙的金丝绒布帘就是借这家老人的。 老人抖动布帘的手在颤抖,嘴上一个劲地说“还啥子嘛”,脸上的皱纹早已笑得像一朵大大的盛开的菊花。 她家后面搭了一个简陋的棚子,那只体形巨大的黑熊赫然出现在棚子里。装熊的笼子就撂在棚子里一个杂草垛的旁边,离地约有半米高,笼子里半躺着一只黑熊,黑熊肚子上插的不是钢管而是一支铁管,已经生了锈。黑熊肚皮上那只孤零零的长管特别刺眼。 黑熊没有名字。老人今天的情绪又格外好,她说:“黑熊今年6岁,是从资阳买来的,那地方养黑熊的特别多。我的熊抽胆才两年多,比别人家都晚了一年。我们全家对它都很好,别人家的熊吃烂菜吃树叶,我们都给它吃的豆子……” 对于黑熊的取胆命运,老人的观念很鲜明,就像养猪是为了杀肉,养奶牛是为了挤奶,胆熊活着,就是为了生产胆汁,他们每天早晚共两次从熊身上抽取胆汁,一天共抽取30毫升。 “可怜?养猪不就是为了吃肉吗?没有饭吃才可怜。”老人的嘴恨不得撇到耳朵后。 她说:“给熊插管子我请的是师傅,不然它要自己撞死的。” 老人称,全家的生活水平在村子里居中上等,卖熊胆也是他们家很重要的一部分收入。 他们养熊抽的胆汁都卖给了有证照的养熊场,原来一克能卖80元,现在则要少好多。原因是养熊的“太多了”。 记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在养熊场,胆熊的使用一般是从三岁开始,每天抽胆两次,使用期限可达十年之久。一只熊一年可以生产2000克熊胆粉,而熊胆粉的市场价格最高时达到了250元一克,如今价格走低,偷偷养熊抽胆把胆汁卖给合法养熊场的私养户只能卖30元一克不等,有证照的也不过每克60至70元。 “呜嗷———”刚踏进一家养熊场的大院,就听到一声沉闷凄厉的长嚎。一个工作人员正引领着一个兽医走向一个笼子。据说,这只黑熊有3天没流出胆汁了,这是请来的医生。当医生走近笼子时,笼子里的熊立刻抖成一团,熊尿流了下来。它拼命地蜷缩起庞大身躯,往小小铁笼的角落挤。工作人员哈哈大笑着说:“它认识你啊。”原来,3年前,就是这个医生给这只熊做的插管手术。 这个养熊场里囚禁着13只黑熊。13只黑熊被分别关在13个笼子里,每个铁笼子大约有半平方米左右,全部是锈迹斑斑。“熊舍”弥漫着一股腐臭气味,陪同记者去的那位朋友悄悄地说,那是黑熊身上长期感染的伤口发出的臭味。 我默默地数了数,有7只熊的腹部插着钢管,而其余的6只则没有。一个工作人员指着一个泛着绿黄色胆汁的伤口对记者说:“没有钢管的熊都是‘无管引流’,政府早已经不让插管了,说是太残忍,样子不雅观,无管引流就是把肚子切开,把胆囊拉到这个地方,在这个地方开个洞让胆汁自己流出来。” 因为笼子狭小,这些熊只能趴着,连转身都不能。 靠近窗户的一个破损严重的笼子里,有一只脸上没有毛发的黑熊很乖地歪在里面一动不动。这位工作人员说:“你看它现在挺老实,当初它天天拿头撞铁笼,脸上的毛就是这样撞笼撞没的……”记者走近铁笼后发现,那只熊的鼻梁上也满是撞伤留下的红色疤痕。工作人员说,最初时每一次在它身上抽胆,都要先把它挤在笼子的一角使其不能动弹,再插管子。所以它的这个笼子既可以从上面挤压又可以从侧面挤压。 陪同记者一同来的知情人说:这种规模的养熊场养殖环境都差得很,黑熊腹部的“引胆洞”都已严重感染,不少黑熊因为胆汁流到腹腔得不到及时救治而死掉。 拯救行动:淘汰养熊业? 三方协议拯救黑熊 记者在亚洲黑熊保护中心见到了一大堆密密麻麻与黑熊有关的文件、协议和备忘录。亚洲黑熊保护中心于2002年7月与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四川省林业厅正式签署了一个意义深远的协议,这个协议的名称叫“拯救黑熊”,三方约定用不长的时间在中国彻底淘汰养熊业,并在全世界倡议推广能替代熊胆的药品。据说,凡是释放黑熊的养熊场,吉尔罗宾逊他们都要为其支付一定的经济补偿。据称,这是首个得到了中国政府认可的中国官方部门与境外动物福利团体签订的协议。 记者看到:根据协议,“拯救黑熊”的步骤是先关闭虐待黑熊的小型和私人的养熊场,将这些养熊场的熊交由亚洲动物基金设立的亚洲黑熊保护中心收养,最终的目标是在全国范围内取缔养熊业。 四川省林业厅野生动物保护处处长邓祥遂曾在一次讲话中说:“熊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被视为珍贵的药材。在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之后,我们才意识到应该发展熊胆的替代品并且彻底淘汰养熊业。” 反对声音:人更重要 记者在四川省林业厅见到了一份该厅给传媒的统一发言稿,发言人是野生动物保护处的邓祥遂处长:“我们有个中立方针,叫做‘加强资源保护,继续繁殖或者开发利用’,养熊业也是属于‘继续繁殖或者开发利用’的一个内容。从效果上来讲,保证了医药的需要,而且减少了对野外黑熊的捕杀,因为一只熊一年取的胆,相当于野外捕杀40只熊,就是这么一个概念。而一只熊从3岁取胆,可以取到10岁左右,就是在这个期间,它能够保护的野外黑熊就更多。所以当时这个产业是受到一定鼓励支持的。” 事实上,政府有些部门的官员认为“拯救黑熊”这种提法很刺耳。 一位官员对记者说:“养熊业一直是四川农民发家致富的重要经济来源。做任何事情都要符合国情,如果农民温饱都成问题,还谈什么动物保护?是人的生活质量重要还是动物的生活质量重要?政府对合法的养熊场是扶持的,对那些非法的是严厉打击的。” 他说:“在一些大的正规的养熊场里,黑熊的生活不是外界传说的那样———他们会在熊很小的时候就做胆囊手术。在熊还没有到取胆的年龄,场内要求工作人员每天在喂熊吃食的同时,对熊那个将用于取胆时插管子的地方做有意识的触动。刚开始熊会感觉不适,时间久了,熊就养成了一种条件反射,一边吃食,一边要人触摸腹部。到了真正取胆的年龄,熊只顾着吃食,对肚子上插管子取胆就没有感觉了。” 这位官员称,在我国规范的养熊场,用钢管取熊胆的方法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事了。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就有了无管取胆,熊是没有痛苦的。 成都传媒界的一位同行发表个人观点认为:全国有7000只野生黑熊被关在囚笼里,四川占2000多只。四川官方统计有300多家合法的养熊场。政府支持着的养熊业并没有能够阻止人类从野外捕获黑熊。 解决之道:寻找替代品 “最根本的一点是,熊胆是可以被替代的,而且替代品会更便宜,并且同样有效。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允许这种事情存在?为什么还要盘剥它们?这是不公平的。”除了坚持要把协议执行彻底之外,吉尔罗宾逊固执的行为还有这个固执的认识在支撑着。 亚洲动物基金和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有关中医报告显示:目前至少有54种草药具有与熊胆相似的功效,包括蒲公英、菊花以及大黄等,这些草药的疗效比熊胆更好,价格也更便宜。 反对取缔养熊业的观点则认为:目前熊胆粉市场的巨大利益是存在的,如果在很短的时间内取缔了养熊业,就会又有人开始对野外熊进行捕杀,获得熊胆。 这种观点也认同黑熊生存环境恶劣之说,认为:一方面要考虑到养熊取胆对保护野外资源和维护中医药来源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必须切实改善养熊取胆的条件,坚决取缔非法、条件恶劣、方式残酷的养熊取胆场,尽可能地使取胆熊得以较好地生存、活动和繁殖。 这种观点认为熊胆的药用价值不可能会被代替:熊胆汁所含的熊去氧胆酸是熊胆汁中特有的成分,其他动物的胆汁和合成的人工熊胆无法替代真正的熊胆汁。 有专家说,在拯救黑熊这个问题上,最关键的就是消费者不再用含有熊胆的产品。但就像熊掌、鱼翅、猴脑一样,有人买也有人卖,所以每个选择的背后都有诸如传统、文化、习惯等诸多原因,当然还有利益。 期待立法虐待动物罪 政府有关部门的官员则希望还是用市场经济的手段解决市场经济中出现的问题。 成都市林业局的一位官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很是温和,他说,未来3至5年内中国将会全面淘汰养熊取胆业,因为《野生动物保护法》正在重新修订中,那里第一次明确了“虐待动物”有罪。更重要的是,市场经济这只大手也会把这个行业掐死,早些年1克熊胆粉超过了黄金的价位,一个完整的熊胆在国外能卖到10万元,而现在呢,1克熊胆粉只能卖到几十块钱。我国目前的养熊场每年生产约6000公斤的熊胆汁,已经超过国内医药市场的需求。如果养熊入不敷出,养熊场自然会倒闭。 只是,市场经济也会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就在记者要结束此次采访时,又有一个消息传来:为了消化剩余的熊胆,一些厂家转而开发熊胆酒甚至熊胆牙膏、洗发膏、洗面奶等产品了。 上海的一位教授闻此讯后很是震惊。此前不久,该教授还在多次学术交流中对弃用熊胆拯救黑熊充满乐观,他曾说:“作为《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缔约国,我国已把虎骨、豹骨列为禁用药材,下一个,我想该轮到熊胆了。” 熊胆的用途 熊胆和虎骨、鹿茸一样,是一种很名贵的中药,它的药用价值最早见于一千多年前的《唐本草》。明朝李时珍在他的《本草纲目》兽部第五十一卷中这样记载:熊胆,苦寒,凉心,平肝,明目,杀虫。对熊胆的作用也有这样的记述:熊胆———苦、寒、无毒,主治湿气热盛以及恶疮,小儿惊痫等。 我们的祖先曾经为了得到熊胆,杀熊剖腹取胆。取一个只有50克重的熊胆,就会死掉一头200多公斤重的熊。 西方的药理学证明,熊胆中的活性成分主要是脱氧熊胆酸,临床研究表明,这种成分对肝病具有很好的疗效。与其他动物相比,脱氧熊胆酸在熊的体内最为丰富。 据说,1954年日本首次从鸡的胆汁中成功合成了脱氧熊胆酸,为替代天然熊胆提供了可能。但天然熊胆对人的吸引力一直存在。 1983年,朝鲜出现了用体内插管的方式活熊取胆的技术,养熊业便由此诞生。这很快传入中国,并迅速在我国的东北、云南、四川等地成为一项新兴的产业。 1989年我国颁布了《野生动物保护法》:禁止野外捕熊,同时本着“加强资源保护,积极驯养繁殖,合理开发利用”的方针,允许养熊场实行场内繁殖。 养熊业的发展一时间成为一些地方发展经济的热点并且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有关部门认为,发展养熊业一方面能够满足市场对熊胆的需求,另一方面又能减少人们对野外黑熊的捕杀。但为取胆所需,仍有许多的野生黑熊遭到捕猎和囚禁。 从唐朝熊胆入药算起到活熊取胆,确实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历史。在这种玄妙的历史转变中,不知有多少黑熊从此沦为“胆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