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13岁少年叩开北大之门 专家称不具普遍性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1月31日14:29 中国新闻网 | |||
据楚天金报报道,在师生们眼里,鲍宇阳既有他这个年龄段孩子爱玩爱哭的天性,也有遇到难题一定要拿下来的要强的个性;在父亲眼中,宇阳则是他的早期教育的试金石。造就一名“少年大学生”智力成份占20%,外界刺激因素占80%。 鲍宇阳的记忆力格外好,做题前先看题集,将题目内容记在脑中,然后抛开书在草稿纸上径直思索答题。最多的一次能记住30道奥赛题。这种做题方式令人惊讶。 老师称鲍宇阳对理科的知识有很强的领悟能力。最令同学们印象深刻的,还是小鲍惊人的记忆力。 据称,鲍宇阳一直在自学大学化学,对化学颇感兴趣,但由于他身高受限,做实验总要站在板凳上,费时费力,尽管他获得过一些化学竞赛的奖项,但身高的确限制了他的化学学习。在老师的建议下,鲍宇阳在高三时转向了数学竞赛的培养。鲍宇阳数学功底薄,老师送了几本书给他自学。对数学很是敏感的鲍宇阳没用多久就赶了上来,并在全国数学联赛湖北赛区获一等奖,为自己赢得了保送北大的资格。 在班上,鲍阳宇渴望与比自己大两三岁的哥哥、姐姐交朋友,不经意地“扰”、“逗”同学,翻看同学习题集,以此与同学们套近乎。他的这些举动,在平时学习不紧张的时候,还没人计较,一旦在考试前夕紧张备考时,就难免引起同学的误解。 鲍宇阳刚进校时,性格内向的他从不与老师主动打招呼。“现在他长大了,那天我上楼遇到了鲍宇阳,他主动跟我打招呼,进步多了。”汪主任爱怜地说,“鲍宇阳在比他大四五岁的同学中学习,不仅失去了许多同龄人的快乐,还要承受高强度的学习、考试考验,挺难为他的。” 采访中,不少同学表示喜欢这个小同学。同学们说,这个个性要强的小家伙,课上做不出题会急得哭鼻子。但最令他们印象深刻的还是小鲍惊人的记忆力。据介绍,鲍宇阳自学的大学理科知识,经久不忘。“我相信班上没有人比他的记忆力好。”同学胡劲如是评价。 宇阳的父亲鲍良言是华中师大的一名讲师,在接受采访时,他一再强调宇阳决不是“神童”,只是经过了早期教育的启蒙,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孩子能主动去学习知识、探究问题罢了。 在学习中,鲍父从不逼迫孩子,“让孩子主动去学习才是开发智力最佳境界。”鲍父说他就是要追求这种境界。 为了教好孩子,鲍父非常注重细节:他指导孩子看《科技之光》之类的电视科普节目。但在吃饭时决不让孩子看电视,为的是不让孩子分神。“做任何事都不能分神,就连玩也一样。”这是鲍父经常教导孩子的一句话。 鲍父的理想就是想给孩子节省时间,读个双博士,最好能在25岁进入国家一级实验室,“科学家们都是这样的。”鲍父毫不隐藏自己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情。 但报道同时也表示,一旦去了北大,身处几万成人大学生群体中,生活学习都需要较强的自理能力,对小小的宇阳来说,面临的难题多多。 对于鲍良言所提倡的早期教育,社会上一直是褒贬不一。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湖北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黎世法认为,教育是一个连续、衔接的过程,“少年大学生”有成功的例子,但并不具有普遍性,并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都能成为下一个“鲍宇阳”,家长切不可盲目效仿。(赵莉钱红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