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零口供”判刑告别“坦白从宽”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01日08:51 新晚报

  不久前,动力区人民法院“零口供”判处了一名抢劫犯。刑满释放不到一周时间的侯玉忠,恶习难改,重操旧业,趁着夜色持刀抢劫了一名独行妇女。侯被捕后拒不交代犯罪事实,企图以“零口供”对抗法律制裁———

  民警意外收获手上刀伤带出可疑人

  去年3月,动力民警大队综合中队获得一个情报,动力区孙家站地区,有一个绰号叫“尿罐子”的人,经常夜半外出偷东西。中队长刘书东、民警伊铁楠等赶到孙家站附近开展调查。调查发现,绰号叫“尿罐子”的人大名叫谭如伟,此人曾经被判过刑,近一时期经常昼伏夜出,偷盗嫌疑重大。据此,众民警在一天深夜,对谭如伟家依法进行突击搜查。谭如伟心怀鬼胎,民警一亮出身份,脑袋立刻就耷拉下来。在搜查谭如伟家的时候,民警们发现与谭如伟同住的一个男人神情紧张。谭如伟称这个人是他的狱友,名叫侯玉忠,原籍在山东省,一周前刚刚刑满释放,没回山东老家,而到哈尔滨投奔了他。民警察觉,在谭回答问话时,侯的神情特别不自然。侯玉忠的左手大拇指和食指有伤,鲜血浸透绷带,似刚刚包扎上。民警询问他手上的伤是怎么形成的的,他支支吾吾地解释说,头一天晚上,他去和兴路一个亲友家,回来的时候,因为路滑,与三男一女撞了个满怀,发生争吵继而厮打起来,手被对方用刀划伤了。问他被刺伤为什么没有报案,他说因为害怕报复没敢报案。职业的敏感使民警对侯受伤的说法产生了怀疑,于是将侯与谭如伟一起传唤到刑警队审查。

  老鼠玩起戏猫游戏拒不交代犯罪事实

  在刑警队,民警分头讯问谭侯二人,侯咬定原来的说法不变,谭如伟则称侯的伤是因为头一天晚上就餐时起罐头,不小心被刀划坏了。两人的说法大相径庭,让民警们对侯玉忠手上的伤更加产生怀疑。依据掌握谭盗窃的证据,深挖谭如伟,谭在铁证面前交代了数次偷盗的犯罪事实。谭如伟交代:前一天深夜,他与侯玉忠从家里出来,预谋行窃,在松江电机厂附近转了一圈儿,没有偷着东西。空手而返时,看见一名背着包的单身妇女,两人即尾随其后。这名妇女进了某家属区的一个食杂店,谭对侯说:“你跟进去,见机会把她包拎走。”侯脱下外衣,只穿着毛衣跟进食杂店,过了会儿,侯独自出来说:“没法下手,再等会儿吧。”等了一会儿,那名妇女从食杂店走了出来,背着包往居民区里走,侯穿上外衣,一个人跟了过去。几分钟后,谭听到那名妇女大声喊:“抢包啦,抢包啦!”谭转身跑回了家。随后侯也回到谭家,手受伤了,淌了不少血。侯传呼他以前处过的一个女友,让她送点钱来看病,侯的前女友赶到后,要送他到附近医院包扎,侯不同意,坚持要到香坊区的医院包扎,于是他们到香坊区的一个医院,包扎了侯的伤口。

  根据谭如伟的交代,再审侯玉忠,侯仍然死不承认。干脆摆出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一句话不说。次日凌晨,瞅准民警吃饭人少的时候,谎称腿疼,要活动活动,然后突然冲到桌旁,将玻璃砖塞进嘴里。民警们忙把侯送到医院,又是缝合伤口,又是洗胃拍片子,折腾了一天,确定没危险后把侯送到监狱医院住院观查。

  决心降服罪犯历尽难辛取证

  为了掌握侯是否犯罪的事实,民警带着谭如伟到发案小区进行核实。据进乡街派出所民警介绍,案发当晚没有接到被害人报案。刑警经过谭如伟的指点,找到某家属区的食杂店,店主证实,案发当晚,确有一名妇女来店里买东西,因为经常见面,两人还唠了会儿家常,但她不知道这位妇女姓什么,家住哪里。民警围绕食杂店周围居民区深入走访,终于找到了身为一家医院护士的那位女士。经询问,这位妇女证实,案发那天晚上,她是到那家食杂店买了东西,出来后一个男的尾随她,当她快走到自家楼门前时,那个男人突然从后边蹿上来,伸手就拽她的包。她急忙大喊“抢包啦!”歹徒拿出刀,割她的背包带,因为带内有钢丝,没有割断,还把歹徒手划伤了,撕扯中她的手也被歹徒刺伤。听到呼喊声,她的丈夫从楼上跑下来,歹徒见状逃跑了。因为伤势不重,包也没有被抢走,所以她没有报案。

  民警让侯玉忠混在六七个人当中,然后请被害人辩认,被害人在人群中立刻指认出了侯玉忠。同时,民警排查侯玉忠的供述时发现,在侯称发生纠纷打仗的地方,在侯所说的那个时间,现场有很多人,都没有人目击打仗这件事,当地派出所也没接到类似的报案。找到侯所说的那天他去过的亲戚家,亲戚证实,侯这个人从小就不务正业,偷摸已成家常便饭,因为偷,把自己的母亲都气死了。侯很早以前来过他家,把他弟弟身份证号码记下了,一次偷东西被抓,居然报他弟弟的名和身份证号。弄得警察以为他弟弟偷东西。为此,他们对侯一点好印象也没有,已经有好长一段时间不来往了,民警断定侯根本就不可能去他们家。民警在谭如伟家搜查时,找到了那把抢劫作案用的刀,刀上有血迹,痕检人员提取了刀和被害人衣服上的血迹,并采集被害人和侯玉忠的血样,送刑事技术处鉴定,发现都是“B”型血,这虽然不能彻底排除侯的嫌疑,但至少证明侯与该案有牵连。

  依据种种证据,民警向检察机关提请对侯逮捕,并由检察机关提起拆讼。

  证据形成链条“零口供”?缸锉慌行?

  动力区人民法院受理了这起抢劫未遂案件,主审法官李春和在详细阅卷、核实证据认真审理后,认定此案证据确凿的。第一,被告人同伙证实,案发当晚,被告在案发现场尾随妇女,且听到妇女喊“抢包啦!”的呼救声;第二,在被害人并没有报案的情况下,民警根据被告同伙指认,找到了案发现场,在案发地附近又找到了被害人,被害人认定确有抢劫案发生;第三,被害人在众人群中辩认出的人就被告人侯玉忠;第四,侯玉忠所辩称的案发当晚去亲戚家,途中与人发生纠纷厮打一事,找不到任何证据。第五,被告家住动力区,却一定要到香坊区医院去包扎伤口,有害怕暴露之嫌。据此依据刑事诉讼法有关,在没有犯罪嫌疑人的供述,但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可以定罪的相关规定以及刑法之规定,判处侯玉忠有期徒刑5年。宣判后,侯玉忠没有提起上诉。

  侦查人员认为,这是一起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抢劫未遂案件,然而因为被害人没有报案,加之犯罪嫌疑人落网后拒绝交代犯罪事实,使得案件复杂起来。经过侦查员的缜密侦查,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证据逐渐形成链条。在“零口供”的情况下,检察院依据相关证据提起公诉,犯罪嫌疑人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5年。这一案例宣告,企图靠沉默逃脱制裁的犯罪嫌疑人只能是一相情愿。

  司法机关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以“零口供”定案获得了法律专家的认同。黑龙江大学法学教授王歌雅认为:“零口供”断案就是完全依靠证据断案,是现代司法理念的重要体现之一。中国法律中一直有“严禁刑讯逼供”、“重证据不轻信口供”的规定。随着科学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执法办案之中,中国政法机关的侦查水平大大提高,侦查获取的一个个单一的证据被串连成完整的证据链条,以此为依据指控犯罪,既处罚了犯罪分子,也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因过于重视口供而带来的问题,如个别办案人员刑讯逼供等。

  :

  告别“坦白从宽,抗拒从严”

  数十年来,“坦白从宽,抗拒从严”一直被视作司法办案的制胜法宝。训诫罪犯和嫌犯,它是最赋震慑力的绝妙用语。但凡要人交代问题的地方,总免不了大字书此等“八字训令”,以示警告。而今一切都与时俱进了,这句宝贝口号终于风光不再,开始“无可奈何花落去”。去年底它率先从武汉警方审讯室引退,前些日在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看押室又被《犯罪嫌疑人权利义务告知书》取代,尤其是今年8月辽宁省抚顺市顺城区检察院推出《主诉检察官办案零口供规则》,在我国司法规章中首次确认讯问对象有沉默权,针锋相对地与之叫板。看来,“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在我国全面退位的时日为期不远了。

  “坦白从宽,抗拒从严”退位意义深远,兆头喜人。

  第一,“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意味着“口供至上”,讯问对象必须“交代”。尽管我国法规有“重证据,不轻信口供”之说,但到了具体司法活动中尤其是刑侦活动中往往就被颠倒了,就变成了“重口供,轻其他证据”,强迫“坦白”、“撬嘴”交代就成了“第一要务”,唯口供是举,为取口供可以无所不用其极,一旦口供记录在案,便大功告成。口供被当成“证据之王”,没有口供,侦查就结不了案,检查就起不了诉,审判就定不了案。“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退位,是对“沉默权”的认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既有权开口说话,也有权保持沉默,“无可奉告”。这也等于告诫司法界,需要在“零口供”断案上下功夫了。

  第二,“刑讯逼供”所以成为“司法毒瘤”,久禁不止?皆与强迫“坦白”,勒索“口供”有关。在“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高压态势下,人权缺位无法避免。人一旦涉嫌刑事案成了讯问对象,就要过“坦白关”,“铁嘴铜牙”也要屈服于“大刑伺候”,屈打成招的冤假错案也就在所难免了。现在只要敲个“刑讯逼供”和“冤假错案”的字串上网搜索搜索,就会发现近年来刑讯逼供所致的冤假错案太多太惨,仅“麻旦旦式”的处女卖淫嫖娼案就不下20余起。“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退位,就是对刑讯逼供的有效降温和遏制。

  习惯“坦白从宽,抗拒从严”退位,需要一个过程。有个朋友在公安局刑侦科工作,前天突然来电话说,组织上已经批准了他的请调报告,并且下了调令,不久就可以到民政局报到上班。问其原因时,他竟然说,现在连“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口号都不要了,刑侦工作还怎么搞?他的这句话让我清楚了,他那个“刑侦高手”的称号显然是靠“撬嘴别牙”逼人“坦白”得来的。今后片面追求实体公正、忽视程序公正,片面追求办案效率、忽视执法文明性,片面追求打击犯罪、忽视人权保障的做法肯定行不通了,实在适应不了的,主动调离,也不失为是一种“自知之明”之举。几十年来,一贯神圣威严、放之四海皆准的“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突然冷落乃至退位了,国民不习惯,司法系统官员更不习惯,可以理解。但不习惯也得习惯,不适应也得适应。因为这不是简单地取消一条口号,而是政治文明和人权保障事业的进步,而是执政理念和司法理念的更新。

  史文珂 本报记者 张育新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