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求必胜———从兰考看我省如何建立抗灾救灾长效机制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02日05:42 河南报业网-河南日报 | |
2003年,面对多年罕见的洪涝灾害,全省上下全力做好抗灾救灾工作,在短时间内确保了灾民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病能得到及时医治,灾区学生不失学。 目前,从全省各地反馈的情况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努力下,受灾地区的群众春节衣食无忧,节后的生产和生活也都有较为合理的安排,灾区正处在迅速的“康复”之中。选取兰考作为解析对象,是因为这里的干部群众面对百年不遇的灾情,抗灾时,不等不靠,积 其实,兰考县黄河滩区的灾情,对于2003年的河南来说,只是个局部问题。背景:2003年,我省大部分地区在6月~10月阴雨连绵,降水量比多年同期偏多1成至1.44倍,部分地区还多次发生冰雹等灾害,造成了我省秋季作物大幅度减产,其中秋粮平均减产35.7%,棉花减产58.6%,各项经济损失比较严重。据统计,去年全省秋作物成灾面积4665.2万亩,绝收2252.72万亩,倒塌民房42.19万间,成灾人口3586.53万人,农业直接经济损失182亿元。2003年秋季灾情是过去几十年间我省灾情最为严重的年份之一。全省的灾情,省委、省政府时刻牵挂于心。截至目前,除去中央之外,我省安排灾区群众生活的救济金已突破11亿元,各市县匹配资金0.82亿元,用于灾区群众生活救济和灾后重建。截至2003年12月中旬,全省已建住房21.62万间,在建1.55万间,基本完成了灾区群众倒房重建任务。灾区各级政府也动员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到救灾工作中来,引导和组织灾区群众开展劳务输出,搞好家庭副业生产等多种生产自救活动。目前,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已得到初步安置,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正常。不少干部在回顾2003年时,都会不约而同地发出这样的感慨:2003年的自然灾害,给全省带来了不小的困难和困扰。 背景:我省处在我国第二级地貌台阶和第三级地貌台阶的过渡地带,气候属于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地带。特殊的地理、气候等因素相互影响,使我省自然灾害经常发生,造成比较严重的经济损失,有大量的群众需要政府和社会救助。自然灾害,是人类共同的大敌。自然灾害,不可避免。面对灾害,在省委、省政府的带领下,全省人民从未低头。在与灾害长期斗争中,党和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不断调整救灾工作的重点。20世纪90年代以后,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使灾区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病能得到医治,不因灾造成学生辍学”的救灾工作新目标。确立了以防为主,防灾、抗灾、救灾相结合,各有关部门按职能分工负责、政府统一领导的救灾工作和救灾资金分级分担机制,并根据灾害发生的范围、影响程度,在一定范围内组织救灾捐助活动,积极推进救灾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社会化。尤其是近5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强,我省救灾工作一步一步向着较高层次发展,救灾保障水平也不断提高。但一次次突发灾害,在给我省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带来不利影响的同时,也不断使我省抗灾、救灾工作问题凸显:由于每年灾情面积广,种类繁杂,目前我省每年的救灾资金投入还远远不能满足救灾的需要。目前,我省的救灾工作实行分级负责制,但在一些地方责任制的落实缺乏刚性约束。记者在采写这篇稿件的时候发现,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没有一部抗灾、救灾方面的相关法律,具体到我省,也没有相应的法规对其进行规范,对灾情的认定没有统一、科学的标准。给上报灾情和救灾款物的发放等带来困难。再者,随着经济市场化的加快,救灾政策并未跟上社会变革的步伐,许多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优惠政策,如救灾粮、油、燃料、建材等物资价格,如今已完全市场化,造成对灾民的一些优惠政策难以兑现,救灾力量必然受到削弱。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建国对减灾和救灾问题一直比较关注。他认为,“临时抱佛脚”的处置手段,充其量只能解决燃眉之急。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健全防范和应对自然灾害的长效机制。同时,也应当辩证地对待灾害。也有专家明确指出,社会发展到今天,凡事都讲科学,我们对待灾情,必须建立在科学认真的态度之上。从根本上破解抗灾救灾难题,也必须从现行体制上入手。如何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健全抗救灾工作责任制,加快抗救灾工作社会化步伐,走抗救灾改革的新道路成为当务之急。解痛之本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但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对自然灾害的态度也有了新的变化。比如洪水,有专家指出,洪水是与河流同等重要的生态功能,它可以向湖泊、湿地、土壤、地下补充水资源,给耕地补充养料,给物种提供环境,为海洋输送营养物质等。因此,全面地看待洪水,合理地科学地利用自然资源,对于保护当地生态系统、走上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背景:1996年8月,石家庄遭受了百年不遇的洪水灾害,这场洪水给当地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但也带来了一定的资源和环境效益。据有关部门测算,这场洪水给地下水位多年持续下降的石家庄地区补给了大约88亿立方米的地下水,汛后全省地下水水位平均较汛前上升了1.98米。而河北省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03亿立方米,可利用量仅为170亿立方米。去年国庆期间,泉城济南的四大名泉在停喷3年以后再次复涌,这种现象与当地连续降水有直接关系。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近10年来逐步开始构建“避灾型”社会防范体系。如在城市城区布局时,将运动场、停车场、公园和休闲场所等受洪水影响较小的设施和场所,安排在低洼地。洪水来了,损失不大,洪水过后,依然可以使用。对待自然,对待灾害,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至关重要。省水利部门一位专业人士认为,我省河流滩区等灾害易发地区,换一种思路发展经济,同样大有可为。如种植芦苇可以为造纸厂提供原料,就比种植水稻和小麦经济效益好;滩区还可以放牧、开设旅游区等。总之,滩区虽然常年遭灾,但并不是不能开发利用,而是如何开发、如何利用、如何规划的问题。此次黄河滩区兰考段洪水过后,耕地尽毁,土壤肥力大降,当地政府请专家对土壤进行化验,决定到开春后在部分滩区植树、种草,防风固沙,发展畜牧、养殖和旅游业。谷营乡党委书记孔德慈说:“也许,滩区良性循环发展的路子将从这里开始。”一位长期在民政部门工作的同志说,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近1亿人口、处在发展关键时期的人口大省来说,科学地防灾、减灾,某种程度上就是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有力促进。背景:7个月前,我省淮河流域发生了规模大于1991年的洪水,但是科学的规划和调度,对最大限度地减轻淮河洪涝灾害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有数据对比:1991年,淮河河道堤防决口或漫溢10处,2003年为1处,2003年占1991年的10%;1991年淹没农作物89万亩,2003年为10万亩,比例为11%;1991年倒塌房屋8万间,2003年为408间,比例为0.5%; 1991年直接经济损失6.1亿元,2003年为0.3亿元,比例为5%。科学规划、科学预测、科学实施、科学救助,已成为我省防灾、减灾的重头戏和发展方向。但是,这个重头戏和发展方向对于我省来说,仍是一个相当长远的发展目标。省民政厅救灾救济处副处长韦保新有着10多年的救灾工作经验,他提出今后我省抗灾、救灾工作,要树立一个“大救灾”观念,包括制定科学的减灾战略和减灾措施;科学划分灾害等级标准;利用现代科技建立科学的救灾工作管理模式和指挥系统;逐步建立省、市两级救灾物资储备网络,适应紧急救助的需要;建立不同级别的灾害救助基金,扩大救灾资金的来源,使灾害风险由政府、单位、集体、个人和社会共同分担,促使灾害救助工作向科学化、法治化方向发展。科学、现代的抗灾救灾体系,说到底,就是要建立一个真正的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省社科院的王建国认为,防灾救灾长效机制至少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即灾害预防机制、灾害抗御机制、灾害损失补偿机制、灾害利益的协调与合作机制。王建国进一步解释说,防灾救灾的长效机制,就是要通过科学规划与协调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在不违背自然规律的前提下,维护生态平衡,降低自然灾害发生的几率。当自然灾害一旦发生的时候,要进行科学有效地调节、控制或疏导,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对经济社会的破坏和危害。同时,要树立市场经济的理念,按照公平的原则,实现救灾机制由“政府主导型”向“社会主导型”转变。王建国大胆地预言,“灾害有可能是一次契机,它能够促使我们的体制进行彻底性地变革。”应当清醒地看到,这样一个系统工程,单靠一个部门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由政府牵头进行科学规划,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规范实施。在灾区许多家农户门头的春联上,记者看到了“人定胜天”四个字。人们美好的愿望如何实现?今天,我们应该注入新的内容了,那就是: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谋取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本版图片均为本报记者陈伟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