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向生命提出最后的请求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02日13:18 大华网-汕头都市报

  试想一下,当与你朝夕相处的亲人突然因病重或者意外事故正痛苦地躺在病床上,随时可能会离开这个世界,你的心里会是什么滋味?可就在这个时候,有人却劝你作出一个决定:假如不幸发生,能否把亲人的眼角膜捐献出来,帮助那些失明的人们。此时此刻,你会如何面对这个残酷而现实的假如,又会如何对待向你提出这个“残酷要求”的人呢?

  其实,提出这个“残酷要求”的人就生活在我们身边,她们是汕头大学·香港中文大
学联合汕头国际眼科中心两位年轻的特殊护士———张莉莉和郭楚琴。作为国内最早的专职人体器官劝捐员,这两位年轻的护士承受了来自各方各面的巨大压力,在工作中,她们是如何面对垂危病人和他们的亲人,如何提出那个“残酷要求”;劝捐过程中又是怎样承受外界的误解和一次次的失败?日前,记者跟随她们走进医院病房,亲身体验了角膜劝捐过程的酸甜苦辣。

  奔走病房寻找垂危病人

  与医院其他护士不同,张莉莉和郭楚琴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穿梭于汕头各大医院的危重病房,探望那些垂危病人的病情以及他们的亲人,以自己的方式安慰那些沉浸在痛苦中的人们,并在适当的时候向他们表达自己的来意,希望病人去世之后能捐出眼角膜,帮助那些渴望重见光明的人。

  据了解,目前在我国有二三百万人由于角膜病而致盲,而接受角膜移植手术是角膜病患者重获光明的唯一希望,但由于捐献者太少,他们当中仅有不到5000人成为幸运者。2001年,李嘉诚先生在汕头捐资建设了汕头国际联合眼科中心,设立眼库收集眼角膜,进行移植手术,为眼角膜病患者带来光明的希望。

  张莉莉2001年毕业于海南一家医学院护理专业,毕业后在东莞一家医院当护士,去年八月份,汕头国际联合眼科中心在国内率先实行眼角膜劝捐制度,需要招聘角膜劝捐员,张莉莉成功应聘,和郭楚琴一起成为国内最早的专职角膜劝捐员。作为劝捐员,张莉莉和郭楚琴要做的事就是尽可能收集到更多的眼角膜,使那些绝望的人群中再多出几个幸运者。

  顶着非议误解默默工作

  从救死扶伤的护士变成职业劝捐者,从受人尊敬的白衣天使变成天天与死亡打交道的人,张莉莉对于自己的这次转变以及带来的种种影响感触颇深。“虽然都穿着白大衣,但我的工作与医院其他护士有很大的区别,”张莉莉告诉记者:“我现在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奔走于汕大附一、附二、中心医院等市区各大医院的危重病房,寻找垂危的病人,探望他们以及家属,安慰这些沉浸在痛苦中的人,并在适当的时候说出自己的来意———希望这些临终病人过世后捐出自己的眼角膜。”

  但让张莉莉和郭楚琴感触最深的并不是工作内容的变化,而是劝捐过程中不得不承受的各种误解和非议,这些误解和非议不仅来自于病人及其家属,还来自于一些医生和护士。“捐角膜?你们还是不要费太多的力气,这是不可能的。我在这里当了多年的医生,太熟悉潮汕人的传统观念。”在各大医院,张莉莉和郭楚琴经常听到医生们这样的劝告。“你们怎么又来了!”一些医院的护士抱怨地说,对她们的询问不理不睬。张莉莉告诉记者,这种尴尬的情况她们经常遇到,但一想到还有那么多人盲人等待着移植角膜,她们还是鼓起勇气,顶着各种非议和误解继续默默地工作。

  而最让她们为难的还是如何向那些正沉浸在痛苦之中的人提出那个“残酷的请求”。“每次看到病人家属们痛苦的样子,我的心情也很难受,将心比心,如果自己突然接到亲人或朋友去世的消息,我想我可能也会一时接受不了,更不会想到捐赠器官来帮助别人。”张莉莉告诉记者,“所以每当提出这个请求时我都会很矛盾,总觉得自己很残忍,非常对不起病人和他们的亲人。”“其实我们也很舍不得那些垂危的病人,总希望他们能奇迹地生还,毕竟与他们接触时间长了感情也深了。”郭楚琴向记者谈起了自己的一次劝捐经历,那一次,她们得知医院有一位患晚期癌症的50多岁阿姨后,每隔一天都去医院探望她的病情,帮助护士做一些护理工作,并经常与阿姨和她的亲人聊天,分担她们的痛苦。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郭楚琴与阿姨一家建立了很深的感情,她很希望老人不要离去,甚至忘了自己来此的目的。现在,阿姨已经过世一段时间了,但郭楚琴跟老人的家属还保持着联系。

  苦等两月赢得首例成功

  据了解,由于移植眼角膜必须在捐献者去世后12个小时内提取,所以,张莉莉和郭楚琴选择的劝捐对象往往是患慢性病的垂危病人和遭受意外事故的人,劝捐的时间一般在病人去世前。张莉莉告诉记者,根据汕头的情况,她们劝捐的主要对象还是患慢性病的垂危病人,因为这些病人的家属对病人的病情严重程度有一个大概的认识,比较容易接受那个假设。第一次与探望病人的时候她们一般都不会提出要求,她们会先与病人和家属交谈,取得他们的信任,再慢慢说服他们。“要付出才能成功,”张莉莉说,我们两个人都会经常去看望病人和他们的亲人,帮忙护理病人?参克堑那兹耍惺被垢撬腿ハ驶ê褪澄铮坏鹊绞被冉铣墒斓氖焙颍盘岢鼍柙那肭蟆!叭绻沂裘遣煌饩柙晕颐遣焕聿徊牵颐且膊换峒绦废氯ィ暇菇悄ぞ柙侵驹傅摹!?

  截止到目前,张莉莉和郭楚琴已经成功劝捐了40多片角膜,帮助几十位处于绝望之中的盲人恢复了光明。在这些劝捐经历中,最使她们难忘的还是第一次成功经验。张莉莉和郭楚琴是从去年八月份开始工作的,但在近两个月的时间了她们没有成功过一例。“当时我们都心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每天不停的在各个医院之间跑,但每次都是以失败而告终。”由于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张莉莉和郭楚琴经常失眠。但一想到还有那么多盲人焦急的等待着角膜移植手术,她们还是一次次的鼓起勇气,坚持自己的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去年9月初,一位接触多时的癌症病人过世,家属们被她们的真诚感动,终于答应捐出角膜。“终于有角膜了!”张莉莉回忆起当时的心情至今还十分激动。

  记者亲历劝捐感受艰难

  日前,得知汕大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有一垂危病人,记者跟随张莉莉和郭楚琴走进医院病房,亲身体验了角膜劝捐过程。据张莉莉介绍,这位劝捐的对象是因为车祸而住院,负责治疗的医生向她透露病人生还的希望已经十分渺茫,于是,她们两人已经探望了这位病人几次。

  在病房里记者看到,躺在病床上的病人已经昏迷不醒,只能靠呼吸机支撑着,病人的父亲和爱人正守侯在他的身旁。穿着白大褂的张莉莉和郭楚琴静悄悄的来到病人床前,与病人的家属聊起家常。

  “病人今天的情况怎样?”张莉莉问。

  “还是老样子。”老父亲愁眉不展的摇了摇头。

  “小孩呢?还没放假?”郭楚琴询问病人的爱人。

  “小孩才三岁,在家里。”

  ……

  记者在一旁静静地听着。在将近30分钟的交谈中,她们始终没有提起捐眼角膜这回事。走出病房后,张莉莉告诉记者,家属对病人的病情还抱有极大的希望,他老婆说根本就没有想到他会死,认为他还能活过来,这个时候是不适合提到劝捐的事,否则不仅对他们打击很大,而且还会招致他们的反感。至于捐赠的事情,她们只能静观时机。“不过父亲倒是透露出假如儿子不幸过世,也不会把尸体运回家乡的想法,所以把眼角膜留下来的可能性还是有的。”张莉莉说。

  第二天,张莉莉和郭楚琴又来到了病房探望病人和家属,这一次她们向病人的父亲送去了眼科中心眼角膜捐赠的宣传资料,并提出了要求,但遭到了拒绝。看着病人的老父亲坚决的态度和悲痛的眼神,张莉莉和郭楚琴只好放弃了这次劝捐活动,重新开始寻找劝捐对象。

  本报记者黄颖

  实习生杨晓娜吴旭玲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