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姓赵,在沈阳已度过十多年乞讨生涯他们年龄最大的年过古稀,最小的还在襁褓中;他们中有人确实为生活所迫,衣食难保,可也有人传说他们不少人是万元户,家中有高楼;他们遭人同情,并依靠同情谋生,他们让人不解,在城市靓丽的风景线里,他们永远是最扎眼的一个污点。他们就是城市中最特殊的一个群落———乞丐!几天来,记者接到几位读者打来电话,称在慈恩寺附近经常有乞丐装成残疾人,骗人可怜。昨天上午,记者在慈恩寺广场对此进行了暗访。
78岁的赵某在乞丐中多少算个人物,2002年赵某被有关部门收容时,曾经“豪迈”地表示:这回好了,有吃饭的地方了。在遣送原籍上车前,赵某更发过这样的“豪言壮语”:我还会回来的。不过,也有落魄的时候,因为占了慈恩寺正门的好地方乞讨,前两天赵某曾经被一个只有十三四岁的小乞丐挥舞着棒子撵得到处跑。因此,记者见到赵某的时候,他正和一个拄着拐杖、满脸胡子的中年乞丐在慈恩寺南门附近的操场上“干活”。
赵某是山东滕州人,有一口浓重的地方口音,记者和他闲聊的时候,一句话常常要他重复几遍才听得懂。问他来沈阳多久了,他自豪地宣称:“我来的时候,商业城还没盖呢。”问他为什么要出来乞讨,回答就有些支支吾吾:“没有儿女,自己种不了地。”再问,赵某多少有了点臊眉搭眼:“就是习惯了!再干活就觉得没意思了,干不下去。”
为什么来沈阳乞讨?“沈阳要钱容易,而且来沈阳的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
一天收入怎么样?“也就七八块钱吧!初一、十五赶上庙会能多收点,好的时候也就几十块钱。”旁边一个小贩凑过来道:“谁说的,不都是一百一百的收吗?”赵某某也不分辩,就是嘻嘻地笑。
赵某和记者交谈的时候,另外的一个中年乞丐拄着根单拐继续“干活”,踮着的脚对他似乎没有一点影响。“他的腿怎么了?”“有点毛病。”
中午,一辆写着“行政执法”字样的面包车停在操场附近,两个穿着制服的工作人员走下车后向操场走来。拄拐的中年乞丐见状,收起要饭的茶缸,夹起拐杖,一溜烟地跑远了,也没见腿脚有什么毛病。
下午三点多钟,慈恩寺广场上的两个乞丐收工了,他们要乘坐公交车回在八家子附近的“家”。边走两人边合计着晚上吃点什么。“炖点酸菜吧!”其中的一个说。
记者高寒冰实习生金钰刘永春摄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