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乞丐村形成一个独立社会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05日10:41 杭州日报

  杭州日报

  见习记者 孟铁 胡竹林

  记者 鲍一飞 陈昌旭

  回家的路漫长而遥远,经历1个多小时的长途跋涉,乞讨小孩子的脚步转入了一个已经废弃的村庄。漆黑夜色遮盖下,孩子们的身影在村里慢慢消失。

  这个神秘的村庄位于钱塘江畔,外面看上去,村中的房子仿佛已经废弃很久,静谧而荒凉,在夜色中如古堡一般死气沉沉。这里面究竟住着些什么人,里面的人都在做些什么,那些乞讨的孩子又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昨天凌晨,杭州日报记者一行四人经过乔装打扮,夜闯“乞丐村”,终于揭开了这个都市村落的神秘面纱。

  夜闯“江边路56号”

  村庄的具体位置坐落在钱江新城的中心地带,即“江边路56号”。紧挨着尚未通车的钱塘江路,和相距不远的都市相比,这里完全是一个独立的世界。只见一片黑乎乎的村庄,偶尔有几声狗吠,里面情况如何我们心中没底。

  记者兵分两路,一路候在村庄门口,等待着行乞小孩们的归来。从前天晚上11时开始,原本寂寥无声的村落里,逐渐变得有点喧闹,一支支小股队伍在月光下陆续归来。大人在前面领着路,几个瘦小的身影在后面紧紧跟随。

  一拨拨地到来,一拨拨地进入,不到半个小时,已有30余人走进了这个村落。

  另一路记者正在策划着如何进村。前天晚上11时30分左右,记者截住了一个正要回村的男子,看起来40来岁的模样。记者以“老乡”的身份与他拉起了家常。从他口中得知,该男子姓董,甘肃人,夫妻两人到杭州后就直接住到了这个村庄里。

  老董说,这个村庄里住着不少人,除了甘肃老乡外,安徽、江西、河南等地的人也有,但无论记者怎么问,他都不肯提起这些人平时都是干什么的,而有关村里小孩的问题,他更是不愿多说。

  最后记者决定跟随老董进村。在老董的带领下,踏着坑坑洼洼的小路走进了这个村庄。破烂的水泥路,在村中纵向、横向蔓延开来,最宽的路不过几米,但更多的是一条条仅容几人并走的小巷子。一股股难闻的气味弥漫四周,各种垃圾、破烂物乱七八糟地堆放在村中各个角落。

  令人吃惊的是,村中民房的复杂凌乱简直像极了一个迷宫:各种破旧不堪的矮房,布满小巷两边,而几幢两层楼的房屋,更是被划割成上百间七八平方米左右的小房,楼上楼下,密密麻麻,整个布局就犹如一个个小鸽笼。

  虽已凌晨,但不少房间还透出一两丝灯光,隐隐传来打麻将的声音。七个小孩同睡一床

  行乞的小孩进村后,都住在哪些地方?

  为找寻他们,记者以找老乡的名义,随意敲开了一户人家的门。这是一间只有五六平方米的房间,一个老太太站在门口,警惕地看着我们。记者看到,屋内堆满了各种杂物,墙上挂着的鱼干和甲鱼壳,以及那正炖着肉骨头的热锅和一瓶喝了一半的酒,都仿佛表明老人的生活并不贫穷。

  老太太的话,记者听不清楚,只知道她是河南人,70岁。一听记者问话,老人就称自己是“捡破烂的,来杭州才三天”。

  离老太太的家不远,一根晾衣绳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上面密密麻麻地挂满了各种小孩子的衣物,一直延伸到小巷子的另一端。顺着这根晾衣绳,一间房间里隐隐地透出点灯光。敲开房门,四个疲惫不堪的孩子懒散地坐在床沿,小脸已冻得通红,眼睛直直地盯着墙角,那里正煮着一小锅清汤面。屋内还有一男一女两个大人,正坐在床上数着一大堆零钱。

  在二楼一个房间,记者更是被眼前的景象怔住:五六个平方米的房间里,7个小孩子紧紧地挤在地铺上。不知是天冷,还是回来太晚累了,他们全部和衣而睡。两条又脏又薄的被子拼在一块勉强才能把他们盖住。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难闻的臭味,除了睡人的地方,几乎没有立足之地。见有人突然造访,两个30来岁的男人和一个妇女显得特别慌张,主动称“孩子是老乡托管的,明天就送回老家念书”。

  一个小男孩从被窝里探出头,记者认出他正是每天固定在火车站乞讨的那个小孩。“你叫什么名字?”一听问他,小男孩的眼睛赶紧转向旁边的两个大人,吞吞吐吐地说:“我叫王翠良。”

  在与我们的对话中,小男孩每跟我们说一句话,他都要抬头紧张地看看身边的大人。记者从他口中得知,王翠良今年只有10岁,在念三年级,是甘肃人。

  “怎么不回家念书呢?”“明天就走了!”没等小男孩发话,其中一个男人就把话插上了。“来了才几天,就要回去了。”这句话几乎成了他们一致的口令。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孩子?3个大人的回答个个吞吞吐吐,儿子、女儿、侄子……凡是能攀的亲戚关系,他们都一股脑儿扣在了孩子头上。

  记者又连续敲开了相邻的几个房间,每家每户几乎都有孩子在家。虽然许多乞讨者都在暗访中打过照面,但问及在杭州干什么时,这些乞讨者几乎没一个人承认是讨饭的,最多的借口就是在杭州捡破烂。

  一家家地走访,几十户人家的场景大同小异,无辜的孩子则是这些恶劣环境里面的主角。想起他们一天乞讨生活的劳累,不忍心再把他们吵醒。昨日凌晨2时,记者悄然离开了这个村庄。

  有“村长”还有医疗室

  昨日中午,记者再次前往该村,一睹阳光下“乞丐村”的真容。

  “乞丐村”好像是一个废弃的厂房,外墙东倒西歪,占地面积估计有上万平方米。记者看到,挂在道路上方半空的一张门匾上模模糊糊地写着“近江江边公寓56号”的字样。里面老老小小住满了人,按所在地不同,分为甘肃帮、河南帮、湖南帮和安徽帮等,其中又以甘肃岷县人居多。

  医疗室、小饭摊、零售店、保安室……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凡是外面有的,在这个小社会里面均可以找到。这些人聚在一块,在江边路56号形成了一个规模不小的独立社会。

  最引人注目的是村中那间标有三个鲜红大字的“医疗室”。拉开卷闸门,一名40多岁的男人悠然地坐在里面。他就是“医生”,自称安徽阜阳人,在这里已待了两年。“医生”说,这块地方原来是个牛奶场,但在早两年废弃后,一些乞丐、捡破烂的都陆续搬到了这边,最多的时候竟然住了“上千号人”。里面的一间房子里,挂着刚刚吊完的盐水瓶,许多注射完的小瓶、注射器等就摊在一边。“医生”得意地说,医治对象主要是“乞丐村”里的孩子,头痛发热、感冒拉稀,大家都来找他,生意很好。

  也许你不相信,村里竟然还有一个“村长”,村民都称他为老板,一个开有一间规模不小的杂货铺的龙游人。采访时,正逢老板出差在外,只有老板娘在看店。记者见到,店里不时会有一些穿着破烂的孩子跑进来买零食。小店里面除了各色商品外,还有一大堆破烂,两条大黄狗蹲在门口警觉地瞪着我们。

  就像许多人所说的,乞丐们并没有想像中那么可怜。记者赶到的时候正是午饭时间,不少衣着褴褛的老人都吆五喝六地挤在饭摊上,满嘴流油。店里的女人说,生意好的时候挺忙的呢。

  在零售店的对面有个保安室,一个没穿制服的保安说,他也为“村长”打工,专门负责管理这片区域的“治安”。据他称,村里所有人员的资料他都掌握,发票、账本、人员登记、水电表等一应俱全。

  我们再次查看了头一天晚上走访过的房间,发现大多数已经上了锁。据晒太阳的老大妈说,都出去忙了……

  离开之前,记者在一个房顶上看到了前天晚上同挤一床的7个小孩,边晒太阳边嬉戏,身边还站着一个妇女。

  “你昨天晚上不是说,今天要回老家了,怎么还在这里?”记者问那个叫王翠良的小男孩,他刚要开口,一旁的妇女死劲地盯了他两眼。最后,小鬼一直没有回答,只是摇摇头。

  就在记者走到村外时,碰巧遇到两个见过面的妇女,正带着5个小孩有说有笑地离开了村庄,向杭州的繁华街头走去,又踏上了漫长的乞讨路。

  “乞丐村”曾是先进典型

  乞丐住在这个脏乱、简陋的地方,他们自己也不满意。为什么?他们要交房租!每间小房子要交100多元至200多元不等的房租。有的房顶还透风,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

  问及这村落里的所有人,房子向谁租来的?他们都说向那个“村长”老板租的。那么,这个据说叫项宝华的老板到底是什么身份?

  为摸清个中底细,记者以租房为由,找到了那个开小店的老板娘。看到又有生意,老板娘显得很热情。她细心地介绍说,这里的房子是他们承包的,每年承包金要几十万元。现在空房子有的是,但可能要拆迁的。你没看到现在住的人比以前少了吗,就是这原因。老板娘说,具体事宜她也说不清,要等老板出差回来再说。至于出差干什么,她没有透露。

  可能怕我们租房有变,一旁的保安补充说,住在这里很方便的,现在连暂住证都不用办。见记者有疑问,他显得很不屑,“以前外来人员都在近江派出所办证的,现在不用了,不信你去村里打听打听”。

  虽然项宝华承包了这房子,但是向谁承包的呢?经了解,这里的房子属于以前的望江村。撤村建居以后,望江村的资产成立了“华兴实业公司”。这些房子原来是村里用来养奶牛的,后来奶牛不养了,空房子就用来出租。大概在1998年前后,浙江龙游人项宝华承包了这片房子,经过一番改装后就成了现在的出租房,专门出租给外来流动人员。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据许多人介绍,当时项宝华对外来人口集中管理很有一套,收到很好的效果。而这个有着上万平方米的“乞丐村”还居然被评为先进典型。

  由于钱江新城建设迅速,这里要兴建一条江边路,“江边路56号”的一部分房子将被拆除。当接到记者的问讯电话时,当地的许多部门负责人还反问,“这里的房子不是差不多拆光了吗,还怎么可能对外出租?”

  真没想到,这个原来的外来人口管理先进村,居然会在一夜间就变成了今天的“乞丐村”!

  相关链接

  “职业乞丐”杭城四大落脚点

  “职业乞丐”的出现由来已久。去年8月1日,随着国务院发布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正式实施以来,和其他发达城市一样,杭州的“职业乞丐”有增无减,严重影响了一个城市的治安、市容和社会文明。

  一个值得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现象是,在“职业乞丐”这一特殊人群中,未成年人参与乞讨的比例越来越高。以杭城为例,去年12月底,杭州市民政局先后四次对市区的“职业乞丐”进行的突击检查表明,这一人数已突破千人大关。其中,成年人只有300余人,而未成年人则高达800余人。

  据杭州市公安局和杭州市救助管理站透露,杭城的“职业乞丐”主要分布在近江、彭埠、杭州火车站和拱宸桥四大落脚点,大部分人员来自甘肃、河南、安徽和湖南等省份。与以往不同的是,近两年来,部分成年人以“师傅”、“老乡”、“亲戚”等名义,控制了大量的未成年人参与强行乞讨,严重损害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从今天起,杭州日报将24小时开通“大众热线”85109999,欢迎广大市民对“乞丐村”和身边的“职业乞丐”发表看法,也希望大家能畅所欲言,既要对真正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体给予救助,又不要让社会的同情心被那些“职业乞丐”所利用。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