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敞开校门,为了13万进城务工农民子女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06日09:40 武汉晚报

  开学伊始,313所公办学校、119所审批后的简易学校面向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免收借读费,并在媒体上公示承诺,这在武汉教育史上是从未有过的,在国内大城市中也非常少见。

  13万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将与城里孩子一样,享有同样的教育资源,享受同样的教育关怀。2004年2月,将是武汉教育发展史上不可忽略的月份。大门敞开大操场之梦

  10岁的韩文武,来自汉川。爸爸把他带到武汉市来已经有好几年了,几年中,他在洪山区一所简易学校就读。

  韩文武数学很好,成绩在班里也是拔尖,他的爱好是踢足球,他最羡慕附近公办学校的大操场。他知道家里穷,不可能为他上学再交借读费,所以从没跟父亲提过上公办学校的事,但是,那个关于大操场的梦却从未淡化过。

  这个梦想,其实不只是一个孩子的梦,也是一个城市的梦。

  上世纪90年代初,大量农民涌进城区务工,他们在城市开始自己的流动生活时,也提出了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

  按照中央政策,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应该“两为主”,即流入地政府解决为主,公办中小学为主。

  在1999年以前,这部分学生大都“找学上”,而找到的大都是既无审批,又无管理的“棚户”学校,这些学校的目的,基本上是将孩子管住即可,既谈不上教育质量,更谈不上教育理念,而像10岁的韩文武梦想的大操场,更是不可能的了。“10件实事”之一

  2001年,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问题被纳入市教育局事业发展规划。

  2002年,汉阳区21所中小学敞开校门,接纳这部分学生,成为武汉市区首个吃螃蟹者。

  2003年,市教育局审批了一批简易学校,并将他们纳入管理范围,在这些学校试行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同时,针对流动性大的特点,将务工农民子女学籍单列,便于管理。这一年,各区都有一些学校悄悄降低门槛,减收甚至免收借读费。

  2004年,武汉市两会将“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问题”列为市府“10件实事”的第7位。

  2004年2月,开学之初,市教育局下达目标,13万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中,必须有60%进入公办学校读书,这个目标成为年度考核目标。

  至此,武汉这个大都市,彻底向40万进城务工农民,向13万务工农民子女敞开了大门。

  去年,武汉市在全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专题会议”上作经验发言。今年年初,中央电视台《西部教育》对武汉市进行了专访。仅是一个开始

  13万农民工子女走进公办学校大门,并不是这项工作的结束,而仅仅是一个开始。

  市教育局局长谭仁杰说,2004年还将制订相关的配套政策,支持这些公办学校吸纳务工农民子女。

  而政策的落实,还会有很多困难。比如,去年交了借读费的,今年还交吗?313所学校容量够吗?

  市教育局的回答是:一次性交齐的,不宜退还,但今年未交的可以免交。至于313所学校的容量,只能由实践来回答。

  除了政策上的因素,还有文化的融合。

  在复兴村,公办学校和简易学校间,有一场无声无息的“生源拉锯战”。一名民工子女到公办学校上学没两天,就吵着要回简易学校。原因是他喝不惯课间牛奶,同学们嘲笑他。

  西马路小学地处城区繁华地段,目前该校共有在校生550人,其中民工子女多达450人。

  当民工子女初入学时,老师们要从讲课文、搞活动的习惯工作中脱离出来,教孩子如何保持清洁,要帮他们剪指甲,督促他们理发、洗澡、换衣服。同时要维护他们的自尊心,还要争取家长对教育教学的支持和配合。各方反应公办学校敞开大门

  昨日,西马路小学校门口拉起横幅:欢迎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到学校借读,在校门口还贴出免收借读费的告示。

  去年9月份,西马路小学就率先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免收了借读费。目前,民工子女占该校学生的80%左右。

  面对一下子涌进的民工子女,怎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学校从检查孩子的手指甲、头发开始,在班上开展卫生小护士活动。同时,开展主题班会,从民工子女中找榜样,鼓励互助互学。

  在学习上,针对民工子女特点,首先对孩子摸底,分层制定培养目标,每个月都对教学进行监测。

  在生活上,学校要求班主任教师主动联系学生家长,设立家访联系本,耐心、静心地与家长沟通,共同解决好教育孩子的问题。简易学校面临挑战

  面对市政府对民工子女敞开部分公办学校的举措,那些棚户学校、流动学校和简易学校不得不面对新的竞争和挑战。

  1995年成立的春苗学校是我市最早的一批直接针对民工子女办学的简易学校,如今已发展成拥有在校生2600人,教职工100多人的规模。

  在9年前,民工子女想上学是很难的。黄执宗副校长如是说。他至今仍记得常码头的一个民工家长,为了自己的4个孩子请家教,在出租房里开课堂的情景。如今,公办学校敞开大门,不仅反映了武汉市政府和教育局对民工子女教育的重视,而且还利用了部分公办学校闲置的教学资源。黄副校长坦言:今后,作为没有政府投资的简易学校,将面临更严峻的竞争和挑战。

  在他看来,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同台竞争,公办学校在教学设备、管理模式、教育品牌上要占优势,但民办教育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加快发展,闯出特色办学的路子,以质量取胜。民工家长亦喜亦忧

  313所公办学校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敞开大门的消息,让刚刚携家带口返城务工的民工们感到我们城市带给他们的温暖。

  汉川民工韩家宝说:这是我在元宵节收到的大喜讯。

  对民工家长来说,高兴的背后,还难免有些担忧。

  去年,来自红安的民工陈明建凑钱给孩子交了借读费,把儿子送到一所有名气的中学借读。可没想到,儿子高兴了两天后,回到家就闷闷不乐。原来,由于口音不同,城里的同学们都不愿意和他多说话,也不和他交朋友,部分教师上课也不点他发言。

  陈明建说,武汉市政府为我们外地民工着想,我们很感激。但我们也恳求公办学校的校长老师们,还有城里的同学们,能平等对待我们这些来自异乡、家庭条件差的孩子们。

  (记者 鲁珊 陆阳)时评:文明的进程

  313所公办学校对农民工子女敞开大门,其意义不光是教育界的“扶助工程”,它更体现了一种以包容和均衡为特征的城市文明。

  城乡差别,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悬殊,更是心理上的差异,文化上的差异,是城里人和乡里人两种称呼、两种身份上的差异。

  许多农民工正是怀着成为城里人的梦想,到城里来打工的。但是,与此同时,他们的子女却只能长期在没有操场的棚户学校读书写字——教育问题同时强化了这种差别。

  一个真正有肚量的社会,关注的是劳动者,而不是他们身上贴着的出身标签;一个真正文明的城市,理应将思考的目光投向这种差别。

  40万为武汉城市建设作出贡献的务工农民,同样应被视为武汉市的劳动者和建设者。

  在教育权益问题上的平等,给予进城务工农民心理上的关怀,更甚于免除借读费带来经济上的关怀。

  当然,接下来,313所公办学校内,必然会出现两种文化的冲突,甚至可能出现门开着,但人留不住的情况。但是,冲突不可怕,冲突同时也是融合,也是接纳。这个过程的方向,是尊重、关怀和宽容的政治文明。(鲁珊)更正

  本报昨日A8版“313所学校敞开大门”一文中吴家山三小电话号码有误,应为83897731。特此更正并向潘先生致歉。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