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雾灵山猕猴爱小孩 疑人工饲养逃逸勿随意投喂(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07日08:29 新华网
供图/陈卫、photocome摄影/记者魏彤
  日前,记者从密云县林业局获悉,在密云县新城子镇遥桥峪村附近的雾灵山上,有村民发现了两只猕猴的踪迹。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北京境内,猕猴仅分布在密云县雾灵山地区,但自1976年以后,雾灵山地区再也无人发现过猕猴,本次的这一发现证明多年保护下的雾灵山地区环境已得到极大改善,并丰富了北京现有野生动物种类。昨天,记者驱车两个小时前往距离北京135公里的遥桥峪村。

  没带食物猕猴就龇牙

  记者目击:人多扫了猕猴兴致

  下午5点左右,记者来到了猕猴经常出现的雾灵山下,山虽不高,但十分陡峭,几乎是直上直下。山脚下是一条平坦的公路,距公路百米处就是遥桥峪村。

  每天这个时候猕猴都应该在的,附近村民告诉记者。但是记者一行在此苦等了近半个小时也未能见到猕猴的尊容。此时,天色已经渐渐放暗,猕猴今天可能不会来了,正当记者感到有些泄气时,就听一位村民大喊:“快看,在那儿呢!”

  顺着村民所指方向,记者看到一只体长约50厘米,三四十斤重的小猕猴正在从半山腰慢慢向崖顶攀爬。在半山腰陡峭的岩壁上,小猕猴时而向上攀爬,时而停下来坐在岩石上警惕地望着山下围观的人们。

  据了解,村民李万春是遥桥峪村第一个发现猕猴的人。

  这位脸上布满皱纹的老人告诉记者,那天早晨,他正在公路上走着,不经意地抬头一看,只见从半山腰陡峭岩壁上的一个洞穴中蹿出一物,李大爷定睛一看,这不是只猴子吗?他很纳闷,猴子怎么跑到这儿来了?于是,李大爷停下脚步,静静地看着这只猴子,可猴子似乎并没理会李大爷,只是自顾自地在山上乱跑,跑了一阵就没影了。一连几天,李大爷几乎天天看见猴子出现在这儿。

  在不知不觉中,山下已经慢慢聚集了30多名住在附近的村民,其中数位村民手里还拿着苹果、饼干等食物,不停地召唤小猕猴下来。可小猕猴却似乎对山下人们的热情并不领情,一会儿向山顶爬去,一会儿又停下来,眼睛不时地扫视着山下的人群。大约30分钟后,小猕猴爬到山顶,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一位村民认为,小猕猴的表现,可能与今天的人多有关系。他说,前几天,它也是蹲在山上不下来,可当人们一走,却飞快地下山,将地上的食物扫荡一空。不过,昨天令记者比较失望的是直到记者离开,小猕猴也没有再次出现,这使得记者原本想与猕猴亲密接触的愿望落空。附近村民:猕猴也会耍心眼儿

  猕猴到来的消息,几乎是在一夜间传遍了整个遥桥峪村。同时,也给这个居住着300多户居民的小山村增添了新的话题。

  每当人们提起这位“不速之客”,也就等于打开了村民们的话匣子。

  提起猕猴,遥桥峪村的每个村民都愿意跟你唠唠,而且,唠起来就没完没了。对于猕猴的事情,他们仿佛有说不完的话。在山脚下,30多名附近村民高兴地跟记者聊起了他们和小猕猴的“不寻常”经历。其中一位姓郑的老汉告诉记者,去年腊月时候,有人第一次在这看到了猕猴,正月初五以后,就只有这只小猕猴开始天天出现在这里,另一只不知道跑到哪儿去了。现在,郑老汉每天都要到这看小猕猴两三个小时,并给它带些好吃的。

  “我在这住了这么多年,都没看到过猴子,这可真是件新鲜事。”还没等郑老汉说完另一位大约有五六十岁的村民就将话茬抢了过来。“恰巧今年是猴年。猴年见猴,你说,这是不是个大吉大利的事啊。”此时,被别人抢了话题的郑老汉站在一旁拉长着脸,显得多少有些不开心。

  其实,自打猕猴在这里出现,每天到这里来看猴,就成了这些正处于冬闲时期村民们的正经事儿了,猕猴每天的一举一动都清楚地记在每个村民的心里。

  一位家住附近姓文的村民告诉记者,有一天晚上,饿坏了的小猕猴到他家的地里偷了些白薯吃。嘿,这小猴偷白薯时,那才叫好玩儿呢。别看这小东西,它也会跟你耍心眼儿,到我们家偷白薯时,它先爬到树上呆一会儿,看看周围没人后,便嗖的跳下来,抓起几个白薯撒腿就跑。

  说着自己嘿嘿地笑了起来,那神态好像猕猴偷的并不是自己家的白薯一样,脸上没有一丝懊恼,反而显得有几分得意。看得出,村民们对小猕猴十分呵护,它的出现也给村民们带来了不少乐子。孩子们:意外增添“新伙伴”

  村里来了猴子,最高兴的还是孩子们,现在正是孩子们放寒假的时候,功课也不多,大家把更多的时间都放在了猴子身上。

  每天孩子们起床的第一件事儿,就是去喂猴。一位孩子的家长告诉记者,这些“懒蛋”们,现在可勤快了,平时上学都没起过这么早。

  今年上小学三年级的刘强说,每天一大早,他就和几个小伙伴儿带着水果、饼干等吃的来到山下等小猴子出来。起初,猴子每次都小心地走下山来,看看没什么危险,便跑过来拿到水果后,迅速地跑到山上去吃,好像生怕被别人抢去似的。猴子的这一举动,总会引得大家轰然一笑。

  可能是孩子们的“善举”感动了猴子,现在,猴子对孩子好像失去了戒心,有时还会跑到孩子们中间找食吃。有位刚上四年级的小朋友每天上下午都要来看小猴子一次,现在他和小猴已经是相当熟的“朋友”了。

  昨天,当孩子们出现在山脚时,猕猴似乎忘记了“恐惧”,下山来猛撮。不大一会儿,已经吃饱的猕猴蹲在半山腰上,眼望着喂饱它们的那帮孩子,似乎是在向孩子们致谢。那群孩子显然也对猕猴依依不舍,目不转睛地盯着它,脸上露出纯洁灿烂的笑容。

  孩子们久居山脚,见到陌生人时显得有些害羞。当记者问起谁喂过猕猴时,他们笑而不答。过了一会儿,才陆续相互指着对方说:他喂过。在孩子们的眼里,并没有觉得与他们朝夕相处的猕猴伙伴是什么保护动物,也没有觉得喂养它们值得称道,而是本着人性的善良和对动物的惺惺相惜,给予它们关爱和呵护。

  听说记者在采访猕猴的事情,一些孩子纷纷向记者讲述,自己与小猕猴“亲密接触”的场景,小猕猴抱过她的腿,他摸过猕猴的脑袋,他摸过小猕猴的尾巴……

  其中一位手握富丽饼干的小男孩说,他每天喂猕猴两次,几只猴子已经和他十分熟,它们是被他搂着喂饱的。他还很得意地说,猴子可聪明了,它们会把花生剥着吃。它们还很挑,不吃馒头,只吃饼干。他回忆,有一回没带食物,猕猴便对他龇牙咧嘴,像是在责备他。

  猕猴可能是人工饲养逃逸的

  首都师范大学生物系的陈卫教授告诉记者,猕猴是中国21种灵长目动物中最为常见的种类,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南方诸省,其分布的最北限就是与北京东北密云县交接的河北省兴隆县雾灵山地区。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河北雾灵山一带还有分布,但数量逐步减少,到70年代则基本绝迹。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曾于1959年至1976年先后6次派人到河北的兴隆和遵化调查,50年代尚有200只左右,1976年仅存四五只,以后再没有发现。

  考虑到北京密云与河北省兴隆雾灵山交界,而且密云雾灵山南坡地区老百姓也有见到猕猴的反映,因此我们认为在北京的密云东北部可能有猕猴的分布(在北京地区没有收集到标本)。90年代在延庆与怀柔交界的四海、崎峰茶、渤海镇等地也有居民反映。但其种群数量太少(1~2只),很有可能是人为饲养而逃逸的。

  从目前密云县发现的猕猴看,陈教授个人认为很有可能是人工饲养逃逸的。因为其种群数量太少,只有几只(1~2只),野生动物没有一定的种群数量在野外是无法生存下去的。其次,野生猕猴是比较怕人的,此次发现的猕猴根本不怕人,甚至到村边活动讨食,只有饲养情况下和长期人工投喂食物才有可能如此。还有本次猕猴的出现很突然,事先在周边地区和河北省兴隆都没有反映和报道。

  不管是否为野生种类,对于猕猴都应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应该尽量减少人为的干扰,特别是对其现在活动的地区,不要过多地观看;不要随意进行人工投喂,应请有关专业人士提出投喂的食物种类和数量,并设立专门的投喂点;猕猴活动地区应杜绝各种狩猎活动(如下套、下夹子等)以免误伤猕猴。三次普查未得猴迹

  据《北京兽类志》原文记载“北京邻近地区的猕猴已多年未有报道,很可能已经绝迹。猕猴已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属亚级保护种类;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汪松,1998)将其列为易危种类。”资料中还记载: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曾于1959年至1976年先后6次派人到河北遵化和兴隆调查,20世纪50年代尚存200只左右,至1976年仅在河北兴隆茅山三岔口的山上尚存四五只。记者另外了解到,从70年代开始,每10年,北京市有关部门曾三次对北京的野生动物资源进行普查,但在密云乃至北京境内从未再发现过野生猕猴的踪迹。而在翻阅1998年出版的《密云县志》中“密云境内所拥有的动物种类”时,记者发现猕猴并未被列入册。可见,在当时人们的心里,猕猴在密云已经绝迹。

  至于猕猴在北京消失的原因,首都师范大学生物系的陈卫教授认为,从我国目前猕猴减少的情况来看,北京当年猕猴消失的因素主要是乱捕滥猎,这是猕猴致危的主要因素。他说,50年代我国有不少产猴区,猴子数量多,故而出现猴子下山糟蹋农作物的猴害。群众为保护庄稼,千方百计组织捕杀,有关部门大量组织收购并出口,导致猕猴资源遭到致命的破坏。此后,虽原则上控制在仅限人工饲养繁殖的后代方可出口,但年出口量仍然可观。1983年至1992年的7年间,国际濒危物种公约的进出口年度报告数字表明,一些发达国家从我国进口的猕猴大约为8000只,平均每年约1000多只。其次是猕猴分布区人口的增长,开荒毁林和乱砍滥伐是猕猴致危的另一原因。猕猴的主要生境虽然不是主要的开发对象,但其附近地区的开垦,也迫使猕猴进人窘境。再有,就是通过南方边境贸易流入我国的各种猴,猕猴虽不是主要种类,但也在其中。久之则免不了流入野外,导致外来与本地种群的混杂,不利于其保护。

  猕猴最喜集群生活

  猕猴:又称为恒河猴、广西猴、马骝、黄猴、沐猴、猢狲、“折”(藏),是最常见的一种猴。

  猕猴个体稍小,颜面瘦削,头顶没有向四周辐射的旋毛,额略突,肩毛较短,尾较长,约为体长之半。主要是集群生活,猴群大小因栖息地环境优劣而有别,一般都有十数头或数十头。

  繁殖和缺食季节,往往集群大些,故活动范围也较大。采食野果贪婪嗜争,边采边丢,只食甜熟果子,未熟果则丢弃,故猴群过处往往遍地断枝弃果,因而对野果的可利用程度较低,必然要扩大觅食范围,活动时间也往往较长。

  我国是猕猴资源的富产国,主要分布于南方诸省(区),以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分布较多,福建、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次之,陕西、山西、河南、河北、青海、西藏等局部地点也有分布。国外主要分布在印度、尼泊尔和东南亚地区。(董伟骆腾麒 徐辉玲)

  为了喂猴,孩子们起床都早了

  没有种群猕猴不能繁衍

  雾灵山猕猴似乎不怕人

  图中为北京地区猕猴栖息地

  图中为北京地区猕猴可能栖息地(来源:北京青年报)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