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民周刊专题 > 正文

王菲:“酷时代”的塞壬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09日12:10 新民周刊

  张 闳

  2003年,作为“20世纪十大文化偶像”中仅有的女性,王菲叨陪末座。如果这一评选有足够的可信度的话,那 么就可以断定,20世纪的中国文化基本上属于男人的文化。然而,对于王菲而言,这一超级荣耀实在算不得幸事。那些男性 偶像除了少数一两位之外,基本上都是死去的男人。仅有的一位能够与之交流的朋辈——张国荣,也抢先一步成为新鬼
。陪着 一群已死或将死的老男人,坐在上个世纪高高的文化祭坛上,其孤独之感将如何?

  在一个世纪的文化“假面舞会”上,这位戴着“酷”的面具的神秘女郎,创造了演艺界的一个奇迹:不仅是一位出色 的歌手,而且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某种文化趋向。偶像化的王菲,属于世纪末小资文化的一颗熟透了的果实。对于王菲本人而言 ,名字的改变是一次至关重要的命运转折。王靖雯,像是一个丫鬟的名字,一个艳俗的流行艺人。王靖雯时期的歌即恰如其分 地表现出这一俗艳风格。相反,王菲,谐音“王妃”。由王靖雯变成王菲,恰如一个灰姑娘变成王妃(乃至天后)的故事的娱 乐版。汲取了三个重要的中国城市的文化精髓,王菲的歌凝结为京沪港“三位一体”的文化“晶体”:上海的小资情调,北京 的前卫精神加上香港的国际化的商业包装。这一转变,就好比毛毛虫蜕化成蝴蝶。

  这个神情冷艳、举止怪异、性情乖张的精灵般的歌者,仿佛传说中的海妖塞壬,她歌唱或者沉默,都是致命的诱惑。 为了她的歌声,人们甚至容忍了她的孤傲和轻慢,使这些怪癖变成她的魅力的一部分。而在其他歌手那里,任何怪癖都是必须 细加掩饰的。

  在这位世纪末的海妖的奇妙的歌声中,我们听到了来自遥远的30年代旧上海香艳情歌的回响。如《开在荼蘼》等, 就是旧上海风格情歌的仿制品。但颤抖的泛音和有意扭曲的假声,则一洗旧上海的脂粉气,同时又摆脱了杨钰莹式的将这类情 歌“小农化”的厄运。王菲给这些怀旧之歌加入了特殊的世纪末情调:精致的颓废和虚无感。

  王菲显然是一个按照国际化标准精心雕饰和修正的偶像工程。相对于欧洲偶像巨星(如梦露式的妖媚和麦当娜式的放 荡)而言,王菲的女性气质则又染上了鲜明的东方化的色彩:性感,但不妖冶;标新立异,但不放荡。另一方面,王菲又清洗 了大陆娱乐文化的农民气,也清洗了港台娱乐文化的市井气。她以她特殊的方式,直接抵达国际时尚的前卫风潮极顶——“酷 文化”。在上世纪末掀起的“酷文化”时尚风暴中,王菲成为“酷一代”的精神偶像和代言人。

  王菲的“酷”的美学,与当下娱乐文化中的媚俗的温情和滥情的美学主流,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正是她的神奇之处 。“酷”改变了艺人的文化形象,使艺人与受众之间的关系从取媚转向有限度的拒斥。“酷”的“低温效应”保持了与受众之 间的距离,同时又带来“冷”的刺激性,等于是有限度的“施虐”,受众从中获得不同一般的快感。

  “酷”,乃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大众文化精神的内在分裂的重要症状。它将情感的自相矛盾的两极,强制性地扭结在一 起:冷漠-热情;禁欲-性感。《不留》中的“身-心分离”,正是“酷一代”的精神症状。将压抑的热情以扭曲的方式展现 出来,带有一定程度上的禁欲色彩,进而形成了一种“冷艳”的美学效果。这也是《将爱》专辑这朵虚无深渊之上的璀璨凄美 的花朵令人迷醉的根源。王菲给世纪末的“玩世主义”增添了虚无的深度,将“玩世主义”由王朔、周星驰式的戏谑和卑微, 变成了有颓废情调的冷漠。

  王菲的“酷”的美学在《阿修罗》中发挥到了极至。她甚至在佛教密宗的神秘主义哲学中,为现代世俗社会的颓废感 找到了母本和依据,将世纪末的颓废和虚无,上升到类似于信仰的高度。戴着“酷”面具的王菲,如同投胎转世为非人类的阿 修罗,为世纪末空虚的灵魂舞台添上了一抹神秘主义的色彩。

  这也是“酷时代”塞壬所能唱出的最哀婉、最深沉和最具魅惑力的歌声。

  声明:《新民周刊》授权新浪网独家报道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