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武汉:“愚公”修路要钱引争议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12日10:43 新华网

  几年前,武汉市新洲区徐古镇将军山村的一位农民有感于山村交通条件极差,遂自费修建一条长达14公里的公路,并得到当地政府部门的资金扶持。路修成后,他曾被媒体誉为“当代愚公”,当地政府部门还专门为他建了一栋二间三层的楼房。

  然而,这名昔日的先进典型近年来却成了当地有争议的人。原因是,他不断地向有关部门索要自己当年为修路养路所欠的钱,从而将义务修路的行为变成了“承包工程”。此事
在当地干部群众中引发了争议和思考。

  1山村农民自费修路

  徐古镇位于武汉市新洲区的东北角,距新洲城区20多公里。从徐古镇驱车走10多公里的山路后,就到了将军山村。将军山村因在将军山半山腰而得名,与麻城、罗田、红安等县市交界。将军山海拔675米,阻断了徐古镇通往黄冈的出路。此前,这里曾有一条简易公路,但很窄,加上年久失修,人车通行极为困难。

  几年前将军山村农民董俊文(为尊重当事人,采用化名)自费修路的经过,在当地有好几个版本,而广为流传的是这样一个版本:

  1955年,董俊文出生在将军山村。由于贫困,山村的交通和医疗条件极差。4岁那年,董俊文的父亲因病去世,8岁时母亲也离开人世。在左邻右舍的帮助下,董俊文终于长大成人。

  1984年,经好心人介绍,他与邻县小他6岁的熊某结为夫妻。婚后,小家庭添了一个女孩和两个男孩,一家五口的生活负担渐渐变重了,于是董俊文开始打算如何将日子过得更宽裕一些。

  20世纪80年代中期,董俊文找到一条发家致富的途径———把当地山上的药材背出山卖钱。他早出晚归,不停翻山越岭挖药材,然后背到城里去卖。几年后,董俊文又用卖药材攒下的钱开了一家小卖部,经营副食百货并收购药材。

  这以后,董家夫妻俩一人在山上种植柿子和桐籽,另一人在家经营小卖部、带孩子。几年过去了,家里攒下了一些钱,一跃成为山村里的首富。眼见家中的日子就要苦尽甜来,熊某乐得合不拢嘴,她几次催促丈夫建新房。

  谁知,董俊文却要自费修路。1993年8月,他将这想法告诉了妻子。熊某流着泪,拖儿带女回了娘家。

  经过一番努力,董俊文终于说服妻子同意了自己的主意。在准备了一年多时间后,1995年1月8日,董俊文带着妻子正式开工修路了。为让更多的人加入修路的行列,他贴出了一则招工启事:“凡参加修路的人员,男工8—10元/天,女工5—8元/天……”

  董俊文自费修路的消息不胫而走,本村先后有30多名劳力报名参加,新洲、麻城、罗田等地也有不少人拖家带口来到工地。董俊文和民工一道,夜以继日地在工地上忙碌。

  董俊文要修的这条路全长14公里,东连黄(冈)麻(城)主干道,西接徐古镇柳河街。当时有媒体报道说,修路工程进行得最险时,要在“陡得连鸟都停不住的悬崖峭壁上凿出一条路,还要掀掉半壁山体”。1995年8月20日下午5时许,董俊文来到海拔675米的将军山,在一处高高的悬崖峭壁上,将绳索一端固定在深深打进岩石的铁桩上,另一端捆住腰,然后拿着风钻和炸药,慢慢下滑到半山腰,悬在半空中凿洞填炸药。为了掀掉这半壁山体,董俊文同时爆破了20炮。

  2 政府部门大力扶持

  然而,就在董俊文脸上刚刚露出一丝喜悦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这条14公里长的道路,虽然主要占用的是荒田野岭,但它涉及到新洲、罗田、麻城、黄冈四个县的地域。早在动工之前,董俊文就曾与沿途各地协商,得到了大多数干部、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对于少数有异议的山地权人,他就主动掏钱补偿。岂料,矛盾还是发生了。

  有一段1公里长的路位于黄冈市贾庙乡胡家山村境内,因为所占用的土地全部是荒山秃岭,所以只有该村村民胡某一人提出要补偿费。经协商,董俊文给了他300元钱,胡某当时表示满意。可是,到了1996年3月3日,当董俊文带领民工在此施工时,却遭到胡某的阻止。胡某以300元的补偿费太少为由,强行要承接此段工程,还提出要承包费1万多元。双方为此发生纠纷,胡某带领十几名不明真相的本村村民,手持锄头、木棍,将董俊文及两名民工打伤,董俊文的头部和背部被打得伤痕累累。后来,这伙人又将他强行押至派出所。

  1996年3月5日,董俊文被以“流氓结伙斗殴,有轻微犯罪行为嫌疑”为由收容审查。当年3月15日,参加修路的民工将此事反映到当地政府,引起了当时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有关领导派人前往交涉,董俊文这才被放出来。

  随着路一米一米向前延伸,董俊文多年的积蓄就要弹尽粮绝,据后来媒体报道,因为修路,董俊文由村里的首富变成首穷。这时,有关部门和领导的关注,不仅解决了董俊文的燃眉之急,而且将他带到荣誉的巅峰。

  当时,徐古镇干部和村民们自愿捐款8000元,新洲区(县)政府先后拨来了两万元专款。武汉市政府得知情况后,也解决了5万元专项扶持款,有关领导欣然题词:“今日董公学愚公,劈山开路建奇功,红色精神鼓斗志,康庄大道人民颂”。武汉市交通委员会拨专款1万元,且送给他“义修致富路,情系将军山”的锦旗一面,还赠给他手扶拖拉机1台,武汉市文化局也送来了两万元……

  当时有关部门在将军山顶给董俊文召开现场表彰会,与会群众挤满山谷。董俊文不仅得到了荣誉,经济上也得到很大支持。根据他自己开列的收支表,除了自己的投资外,有关方面为修路共投入十多万元,并奖励手扶拖拉机和碎石机各一台。

  经过4年多时间的艰辛努力,1998年,董俊文终于修通了一条简易盘山公路,将武汉、黄冈、麻城、罗田等4县市的村庄与国道、省道连到了一起。这以后,董俊文还不时地对路进行养护。

  董俊文修路,给山区村民带来了致富的希望,他修的路也被当地村民誉为“致富路”。

  路修通了,村民也富了,董俊文也获得了更多的荣誉,当地政府部门专门为他建了一栋二间三层的楼房。

  3“愚公”要求解决欠债

  就当大伙儿以感激的心情走上董俊文修的路时,董俊文的想法却似乎开始发生了变化。

  2000年12月,他给徐古镇写了一份报告,要求解决其修路所欠的31900元债务,并承诺解决后不再找任何单位和个人。镇领导看了董递过来的申请不禁傻眼了:“义务修路,还有找政府要钱的?”

  镇政府向湖北媒体记者提供了董当时交的申请报告,报告上意思大致是这样:

  从1994年修路以来,各级政府领导大力支持和关怀,还给予了拨款,这才将高峰公路胜利修建成功。现有缺口资金31900元,请徐古镇政府解决为盼。解决后,不找任何单位和个人。落款时间是2000年12月18日。得知董俊文要欠款的事后,一位镇干部气愤地说:“由义务修路变成了要钱修路,性质完全变了。何况,有关方面前期给予的各种资金还有十多万元。”

  但徐古镇政府还是请将军山村委会出面,根据董俊文提供的欠账清单,与他签下了一份《调处协议书》。协议中双方约定:“董义务修路所欠31900元,资金由镇政府分期解决,先付款1万元,于2001年1月15日前付清欠款……”

  协议中特别约定,董俊文“再不得找任何单位和个人提出关于解决修路欠费问题”。协议并约定:“将军山村级公路从2000年12月18日起由村集体护养,董不再参加养路工作。董自愿义务养护,各级组织不再解决任何费用问题。”

  协议约定的款项于2002年2月4日全部支付到位。然而没想到的是,董俊文此后仍一再找镇里要钱。

  2002年2月7日,武汉市交通委员会、新洲区交通局、徐古镇和董俊文再次坐下来协商,并达成书面协议。协议中约定,武汉市交委支付董俊文的修路费和养路费共计15000元,同时对董再次提出不得养护公路和向政府要钱的要求。

  武汉市交委计划处的科长褚瑞当时参加了协商。在他那里,湖北媒体记者看到了一份协议书,在“董俊文本人签字处”,董俊文不仅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而且还意犹未尽地写下如下内容:“解决问题非常满意,彻(撤)消养路资格非常遗憾。感谢政府和市交委。”

  同年9月4日,这笔资金也兑现交到董的手中。

  于情于理讲,董俊文这次该满意了。但就在该协议签订的第三天,他再次提笔向有关部门写信,要求解决修路资金问题。直到2003年9月,还找省里有关部门要求解决修路资金问题……

  一位领导不胜其烦地说:“义务修路,怎么修成了一个‘无底洞’?!”

  4当地干群评说“典型”

  2月7日,湖北媒体记者来到将军山村,见到了董俊文。董俊文依然强调,“为修路,目前还有1万多元的欠款未还。”

  昔日义务修路的“当代愚公”反复找政府要钱之事,在当地干部群众中传得沸沸扬扬,引发了人们的争议。争议焦点主要有三方面———

  第一,董俊文当时修路的目的何在?有人认为,董俊文1995年修路时,他家开着一家代销店,需经常用三轮车运货,修路其实是有利于他本人的生意。但更多的人认为,无论他当时有无利己的目的,也无论他后来的行为怎么样,董俊文当年修路的行动本身,确实方便了群众。

  第二,董俊文当时是“修路”还是“养路”?此前的媒体报道,将他修路的行为说成是开山凿路,历经艰难险阻。对此,当地干部均持不同看法。镇干部毕宗瑞曾在将军山村附近一管理区工作过,他说:“那条路以前就有,董的工作只不过填平了一些坑洼,适当拓宽了道路而已。至于到悬崖上打炮孔一说纯属笑谈。”

  武汉市交委计划处科长褚瑞说:“当时鼓励他养护道路是实现村村通公路这一任务的需要。1999年,武汉市全市实现了这一目标,自2000年开始,国家将乡村道路纳入养护范畴,实现规范化、制度化管理,不再鼓励个人修路养路行为。而董后来则将义务修路养路变成了要钱的手段。”

  第三,“典型”何以变了“味”?一个曾经被当地政府表彰奖励过的先进典型,为何后来有这样的变化?当地一名干部总结说:“任何一个先进人物都是相对的,离开了特定的历史、环境,就可能不再是先进了。更何况,人也是会变化、发展的。然而,董俊文直到如今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仍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睡觉。”

  耐人寻味的是,湖北媒体记者前往将军山村采访时,在那条山路遇到了正在“修路”的董俊文。而当地群众却告诉记者:“他已经很久没有上山修路了。”(文/刘渐飞郑志方武应)(来源:北京日报)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