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潮阳区铜盂岐头村原生态快板英歌演绎粗犷之美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13日10:31 大华网-汕头都市报

  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千年练江不再碧流潺潺,伴随着各种文化和思潮的渗透融合,潮阳人也无法再保持曾千年不易的古风。然而,毕竟这里是一方钟灵毓秀的沃土,千奇百丽的民间艺术之花绽放不衰。置身于潮阳这个“英歌之乡”的氛围中,欣赏着铜盂镇岐头村英歌队的精彩表演,你会感叹“如今竟还有如此原生态的民间舞蹈,原来还有如此激烈的英歌舞”。

  英雄一路踏歌来

  今年正月二十,近3000多人的岐头村热闹非凡。为纪念帮助祖先开村的圣贤和庆丰收祈丰年,村民自发组成数百人的文艺游行队伍,英歌、锣鼓、标旗、花担……。浩浩荡荡巡游在附近几个友谊村和自己村里的大街小巷之间。

  其中,“开路先锋”英歌舞是最引人注目的:36位壮士分别饰成梁山好汉,各执一对一点二米长的“番柴槌”,踏着激越紧密的锣鼓点,齐声吆喝、扭腰挥臂、击槌而跳,槌花飞舞,“秦琼背锏”、“落马跳磕”,在腾、挪、跳、转、闪之间,队列不露痕迹地变出“双龙出海”、“螺旋迷魂阵”……

  岐头英歌队仿若英雄一路踏歌来,每到之处,人们纷纷礼炮相迎。锣鼓声、槌声、吆喝声、鞭炮声,汇集一起,声震云霄,气吞山河。

  不伤槌不算英歌

  细心的人会发现,在岐头英歌队的后勤人员手里,往往备有几对英歌槌,那是为了及时给打裂甚至打断槌子的队员更换的。打坏英歌槌在岐头英歌队里的频率特别高。

  英歌槌基本取材于锄头柄。曾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知道,锄头柄是一种特别坚实的木料,潮汕人把这种木料叫为“番柴槌”,想把它敲断不费千钧之力恐怕无法办到。然而,岐头村这群舞者为何能够频频打坏“番柴槌”?不要以为他们都是有神力的“武林高手”,其实他们都是土生土长的普通潮阳农民。敲断“番柴槌”的原故在于岐头英歌的与众不同。

  岐头英歌是典型的南山快板英歌,比中板英歌、慢板英歌的运动量要大得多。无论从鼓点、动作的舒展幅度,还是阵容的变化速度,都突出了“密、大、快”的特点。岐头英歌舞槌法基本是“活槌”,即双槌互击之后顺势在指掌之间360度旋转,俗称“纺槌花”。为了充分显示这种槌花的活跃和力量,队员不仅要极尽限度展开双臂,同时必须运用腰肢的力量加以辅助,尤其在跳跃和行进的过程中,所耗费的体力相当大。倘若队员不用心、用力打,动作软绵绵,“槌花”自然显得无力难看。如果平时缺乏锻炼,一般人难以把所有动作和阵势打完。岐头英歌打伤甚至打断英歌槌就是很平常的事。在祠堂的仓库里,堆放着一大堆被队员打坏的槌子,轻则出现裂缝,重则断头。日前,该队应邀到桑田表演,有几位队员现场打断英歌槌,折服了所有观众。

  岐头英歌队的队员个个双手磨出满满的硬茧,初练者则会长血泡,可见岐头英歌的激烈程度。老队员往往是这样教导新队员的:“不打坏英歌槌不算岐头英歌,不打断英歌槌不算梁山好汉”。

  “梁山好汉”在眼前

  岐头英歌的动作有双钩、单钩、落马跳磕、打索股、麦穗花、探海、落马拔剑、秦琼背锏等,阵势变化也比较繁多,有“双箭穿云”、“双龙出海”、“四龙夺珠”、“螺旋迷魂阵”、“八字阵”等等。

  据传,岐头英歌是根据梁山泊好汉攻打大名府劫牢营救卢俊义的戏剧片段创作的。头槌和二槌的脸谱是李逵和杨志,此两人是梁山好汉中性情最为急躁者,最喜杀头阵打先锋,舞蛇者是灵活麻利的时迁。“营救卢俊义”时,战鼓才一敲响,“李逵”和“杨志”便冲锋在前,队伍分成两列,如箭穿云,迅速进场之后,“李逵”纵身跃起,同时吹起口哨,“好汉们”立即分头而进,变成了“双龙出海”……进入高潮是“好汉们”退出大名府时的“螺旋迷魂阵”。“时迁”接到第一、第二槌“李逵”和“杨志”发出信号后,穿梭在“好汉们”之间,协调阵容,队列旋转着从一个大圈绕成一个密不透风的小铁桶,36对槌子和一条蛇在10来平方米处跳跃挥舞,整齐有致,观者无不惊叹。

  螺旋阵扬名结谊

  岐头英歌的螺旋迷魂阵还有一段光荣的小历史。在解放初期,该英歌队应邀到灵山脚下的河陇村表演。不料就在进入螺旋阵的关键时刻,头槌好几米长的小腿缠布突然脱落,一头连在脚上,一头拖在地上。带队者和观众无不捏了一把汗,无论谁踩到那条布,就有很多队员得摔倒受伤。然而,默契敏捷的队员们没有一个受影响,鼓点不变、脚步不乱、阵容依旧。处变不惊的精彩表演博得了观众如潮的掌声。不久,河陇村派人上门送柬邀请岐头英歌队前往授艺。两村从此结下了更加深厚的友谊。

  后来,英歌舞不仅是岐头村人自娱的活动,还是岐头村与其他村庄连结情谊的“外交名片”,应邀为不少村镇的大型庆典活动助兴,连揭阳的不少村镇也发来请柬。此外,西胪、谷饶、贵屿等镇不少村子的英歌舞也是岐头英歌队所传授。岐头英歌队为推广英歌舞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岐头随处见英豪

  在岐头村,英歌舞具有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可以说,这个村子里的男人世代都会舞英歌,舞英歌的氛围一直非常浓烈。以前,村民农闲常常自发凑成一支英歌队,在田头训练表演。后来,不少人外出谋生,这种现象就很少见了,但是几乎每逢岁末年初,人们还会凑到一起练练手脚。英歌队老、中、青一代接一代,未曾间断。一有游行活动,随时都能够组成一支完整的英歌队。

  耳濡目染,岐头村的很多男孩子还未上小学就已经基本学会英歌舞。在岐头村常常可以看到这种镜头:大埕里成年人在练习英歌舞,旁边就有很多小孩子跟着转悠。哪怕是在场地很小的小巷里,孩子们也跳得不亦乐乎。据村民介绍,如今村里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村民,包括小孩子会打英歌舞,总人数将近1000人,绝大部分人只要集训7天,就可以上阵表演。

  岐头人对于表演英歌舞的热情十分高涨,小伙子们把入选英歌队当作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耀,谁打上第一、二槌,那更是实力的象征。在老一辈英歌人当中,打第一、二槌者很多被晚辈赋予一些传奇色彩,那是英歌人崇拜的偶像。

  具有深厚历史渊源的英歌舞,以广泛的群众性孕育了世代潮阳农民崇尚正义、鄙夷邪恶、颂扬豪侠、景仰雄风、坚忍不拔的感情基因,岐头英歌在一气浑然的酣畅中,舞出潮阳农民的思想信仰和道德观念。

  对于岐头英歌舞的历史,目前还没有人能具体说出究竟是起于何年,有人说至少有500年之久,也有人说在400多年前,众说纷纭,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看来,保护、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还有许多路要走。

  撰文:本报记者郭维洪

  摄影:黄松书

  小资料

  英歌流派不同

  英歌舞是流传于潮汕地区的汉族民间广场情绪舞蹈。潮阳英歌自明朝传衍至今,历演不衰。至于英歌的起源,目前在学术界尚未定论,有人认为是从祭祀孔子的仪式中得到启发,有人说是受到舞台演出的有关梁山好汉故事的影响,也有人说是从古代傩变化而来。目前,我市潮阳和潮南两个区的英歌队就有几十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14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英歌舞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风格:慢板英歌节奏缓慢,慢中见势,古朴凝重;中板英歌节奏略快,稳健中见潇洒;快板英歌威武雄奇,势若催军。著名舞蹈家贾作光认为,潮阳的英歌舞可与安徽的花灯鼓、东北的秧歌、河北的洛子、辽南的高跷相媲美。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