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中原崛起:目标的提出及研究的进展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17日05:28 河南报业网-河南日报

  中原崛起目标的提出和决策过程有几个特点:一是中原崛起的内涵比较清楚,不是似是而非的模糊概念、或大而化之的空洞说教,它是一个内在联系比较严密的目标体系,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二是中原崛起的目标定位符合省情,比较适当。属于“跳起来摘桃子”的目标,不是“大跃进”式的高指标。尽管河南与同处于中西部的一些省份相比,基础和条件并不差,近年发展势头也更为强劲,但河南没有提“冒进”的、不切实际的“赶超目标”,没有和其他省份“攀比”小康的“提前量”。三是提出中原崛起,有一个实践上探索、思想上
酝酿、认识上深化的过程,是河南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自然”延续和必然逻辑,因而顺乎民意,能够凝聚全省人民的力量。四是中原崛起的目标是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产物。《规划纲要》从启动到通过,历时5个多月,征求了方方面面的意见,进行了无数次的修改,因而集中了全省上下的智慧,得到了广泛的赞同和认可。五是以省委省政府名义编制《规划纲要》,在全国是头一份,反映了河南新一届省委省政府领导班子的雄心壮志和务实态度。以省委全会的名义和全会决议的形式号召全省人民“奋力实现中原崛起”,所产生的感召力和社会效应将是巨大而持久的。

  一、 提出中原崛起目标的宏观背景

  (一)十六大关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和中央采取的“东西互动,带动中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方针,是构思、提出中原崛起目标的政治背景

  2002年11月闭幕的党的十六大,在规划我国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蓝图时,明确要求“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强东、中、西部经济交流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

  2003年3月18日,刚刚当选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在人民大会堂答记者问时,用24字概括新一届政府的施政纲领,即:城乡协调、东西互动、内外交流、上下结合、远近兼顾、松紧适度。其中,“东西互动”被认为是温总理对中国经济整体框架的新思考,表明在中国经济连续多年高速发展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后,中央开始更多地考虑中国腹地加快发展问题。

  2003年9月10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问题。新华社报道这次会议的通稿是这样结尾的:“会议强调,要全面贯彻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继续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实现现代化,实行东西互动,带动中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至此,“东西互动,带动中部”的方针更为明晰。

  2003年11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实现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逐步形成东、中、西部经济互联互动、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东西互动,带动中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方针,无疑打开了中国经济全面上一个新台阶的全新视野,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经济学界对此的解释是,和西部相比,中部的条件要优越得多,只是旧的生产布局、经济结构和体制,限制了发展,只要解决了有关问题,见效要快得多,而中部地区的崛起,对全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意义重大而深远。

  中部地区有9个省份,但无论是区位、人口、经济总量、工业基础以及发展潜力等方面,河南都当属首位。在“东西互动,带动中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方略中,河南可谓举足轻重。所以,谋划、提出、奋力实现中原崛起,是河南9600万人民的政治责任和政治承诺。

  (二)奋力实现中原崛起,是河南面对国内新一轮区域竞争作出的有力回应

  进入新世纪,全国先后有广东、山东、江苏、浙江、河南、河北、湖北、湖南、四川、陕西、山西、云南、贵州、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西、福建、海南等近20个省份提出了建设“经济强省”的目标。十六大后,绝大多数省份也都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提出了各自的小康时间表,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率先实现现代化型”。北京、上海等地2002年人均GDP已经达到3000美元,天津2003年也达到了这个水平。广东、江苏、浙江等省的发展有了坚实的基础。这些经济较发达地区的目标是在基本实现小康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率先实现现代化。第二类,“提前实现翻番目标型”。陕西、四川、湖北、福建等提出提前达到翻番水平。如江西,提出201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提前实现GDP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2020年全省人均GDP接近4000美元。第三类,“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型”。大多数中西部地区的省份,都提出了按照国家统一部署,GDP到2010年实现翻一番,到2020年翻两番的发展目标。为此,这些省份大都提出了各自的“发展之路”。显然,新一轮区域经济竞争已悄然拉开了序幕,面对日益激烈的区域经济竞争,河南必须有所应对,必须有自己的发展方略。奋力实现中原崛起,就是河南立足省情作出的有力回应。

  (三)奋力实现中原崛起,是顺应中部地区加快发展时代潮流的明智抉择

  早在1999年9月,在由安徽省发起的“‘十五’中部地区发展战略研讨会”上,就有人认为,“中部地区论市场发展和经济发达程度不如东部,论贫困和地缘政治上的敏感度不如西部。”易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盲点,倾斜政策遗忘的角落,境地难免尴尬。不少人因而流露出“谨防中部塌陷”的焦虑。

  十六大后,区域协调发展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组认为,从全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考虑,我国亟待建立新的经济增长核心,以带动和顶托中西部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专家认为,西部大开发不影响中部大发展。从经济发展规律来看,东、中、西三大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要靠中部大发展来解决。现在东、西部在经济上具有异质性,不能对接、不能由此及彼的直接过渡,必须借助与两者接近的中部地区的发展来带动两者矛盾的转化。

  中部地区的许多同志对“中部崛起”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影响较大的成果有:

  2003年4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课题组的文章《加快中部地区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该文援引最新统计数据并指出:“2002年东、中、西部GDP增长率分别为10.92%、8.53%、9.04%,西部快于中部0.51个百分点,呈现出东部最快、西部居中、中部较慢的增长态势。西部经济发展加速,说明西部大开发开局良好,但同时也提出了加快中部发展的问题。”

  2003年8月,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编写出版了《论中国中部崛起》一书。该书分析了中部崛起的可行性和发展思路、目标和模式,论证了中部崛起的方略。

  2003年9月,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与安徽省有关部门在合肥召开了“十六大后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与会学者提出,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沿海发展战略和90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已成为全国的“经济凹地”。在东北经济振兴的新形势下,中部地区经济结构转型所面临的国内与国外的压力将会加大,“经济凹地”有可能会加深,有人喻之为中国的“中部困境”。

  2003年11月,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发表了题为《中部复兴:中国第五增长极———中国区域统筹发展的战略思考》的研究报告。该报告认为,党中央提出了振兴东北(构建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的发展战略,东北腾飞指日可待。下一个开发重点或者说第五增长极,应该是以中部为主体的农业主产区。如果说第四增长极是为了解决老工业基地和下岗职工的问题,那么第五增长极就是为了解决“三农”问题。前三个增长极是解决“有没有”发展的问题,后两个增长极是解决发展“好不好”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看,第五增长极是一个“协调极”。第五增长极不是照搬东部“四极”的GDP增长模式,将突出均衡协调发展、突出人文指标的提升、突出生态条件的改善。

  在巨大的压力面前,中部地区的领导和人民清醒地认识到,唯一的出路是变压力为动力,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快发展,努力实现中部地区的崛起。比如,2002年11月召开的中共湖北省委八届二次全会提出,湖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是: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努力使湖北省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走在中西部前列。

  中原崛起的目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并被确定下来的。

  二、中原崛起目标的提出及研究的状况(一) 河南决策层对中原崛起目标的认识和深化过程

  提出中原崛起,从酝酿、正式提出到进一步深化认识,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酝酿、探索和提出基本概念。这一阶段可以追溯到1998年。这一年秋季,省政府从工业结构调查入手,确立了以产品结构调整为切入点,带动产业结构、组织结构、区域结构和所有制结构调整的工业结构调整工作思路。这一颇具特色的“套路”,很好地解决了结构调整年年讲,但由于方法不当收效一直不明显的老大难问题。可以说,始于1998年的工业结构调整,是实现中原崛起的“前哨战”。翌年,河南在中部地区最早提出并强力实施了“东引西进”战略举措,取得了巨大成功,既探索了经验,更树立了加快河南发展的信心。2000年6月6日河南日报理论版发表的长篇理论文章《东引西进———加快河南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对此作了系统阐述。2003年3月,省委书记李克强在参加全国人代会期间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正式提出“中原崛起”的概念。发表于3月14日人民日报的题为《埋头苦干实现中原崛起》的访谈中,李克强指出:“目前我国经济正由东向西梯度推进,世界性产业转移也由我国沿海向内地延伸,河南这样一个中部省份要紧紧抓住这个机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努力实现在中原崛起。”

  第二阶段,目标的系统化和形成共识。“中原崛起”的概念,是在制定《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过程中提出来的,是制定《规划纲要》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思想成果。根据省委副书记王全书同志《在中共河南省委七届五次全会上关于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起草情况的说明》,2003年2月14日,李克强主持召开书记办公会,决定成立《规划纲要》研究小组和《规划纲要》起草小组,正式启动了《规划纲要》的制定工作。而通过媒体提出“中原崛起”恰好是在一个月之后。“中原崛起”的提出,道出了9600多万中原儿女的共同心声,在全省上下引起强烈反响。有关方面对实现“中原崛起”的各项数据指标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分析和测算,对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途径进行了反反复复上上下下认认真真的调查、研究、讨论、修改和逐步完善。2003年7月,省委召开七届五次全会,讨论并通过了《规划纲要》。《规划纲要》指出:“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是: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确保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以上,达到3000美元,基本实现工业化,努力使河南的发展走在中西部地区前列,实现中原崛起。”《规划纲要》还对实现中原崛起的基本途径、发展布局、战略举措、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进行了详细分析。《规划纲要》的发布,表明“中原崛起”目标的系统化,表明“中原崛起”已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

  第三阶段,进一步梳理、提炼,深化认识。2003年11月24日,新华社《望》周刊第47期发表了《奋力实现中原崛起———访中共河南省委书记李克强》一文。在这次专访中,李克强对中原崛起的内涵作了进一步的梳理和界定,明确表示中原崛起有三个标志:“首先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再经过近20年的努力,经济发展水平要达到全国当时的平均水平。其次,就是要在全省基本实现工业化。再次,河南的发展要走在中西部地区前列。”这显然是在经济层面并从与全国比较、与中西部比较和河南自身的社会嬗变三个纬度,对中原崛起深刻而精辟的诠释。一个月后,12月24日,中共河南省委七届六次全会通过了《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动员全省人民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的决议》,在全会结束时的讲话中,李克强又一次阐述中原崛起的内涵问题。他说:“中原崛起的目标,核心是经济内容,也包括了人文指标和社会稳定的内容。实现中原崛起,加快经济发展是第一要务,同时,必须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必须改革发展稳定全面推进。”他要求:“明年,我们还要对中原崛起的内涵作进一步的研究,进一步明确中原崛起的内容。”

  从以上陈述可以看出,中原崛起目标的提出和决策过程有几个特点:一是中原崛起的内涵比较清楚,不是似是而非的模糊概念、或大而化之的空洞说教,它是一个内在联系比较严密的目标体系,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二是中原崛起的目标定位符合省情,比较适当。属于“跳起来摘桃子”的目标,不是“大跃进”式的高指标。尽管河南与同处于中西部的一些省份相比,基础和条件并不差,近年发展势头也更为强劲,但河南没有提“冒进”的、不切实际的“赶超目标”,没有和其他省份“攀比”小康的“提前量”。三是提出中原崛起,有一个实践上探索、思想上酝酿、认识上深化的过程,是河南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自然”延续和必然逻辑,因而顺乎民意,能够凝聚全省人民的力量。四是中原崛起的目标是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产物。《规划纲要》从启动到通过,历时5个多月,征求了方方面面的意见,进行了无数次的修改,因而集中了全省上下的智慧,得到了广泛的赞同和认可。五是以省委省政府名义编制《规划纲要》,在全国是头一份,反映了河南新一届省委省政府领导班子的雄心壮志和务实态度,而以省委全会的名义和全会决议的形式号召全省人民“奋力实现中原崛起”,所产生的感召力和社会效应将是巨大而持久的。

  (二) 河南省理论界和有关方面对中原崛起相关问题的研究

  1.对实现中原崛起目标可能性的实证研究。2003年12月30日,河南日报理论版发表的《论中原崛起》一文详细论证了这一问题。文章指出,实现中原崛起的核心指标,是确保2020年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经测算,实现这一目标,未来18年河南GDP年均增长速度要高于全国1.3~1.4个百分点,达到8.5%~8.6%。经过努力,这一增长速度是可以实现的。譬如,从历史经验和发展势头看。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的经济发展速度仅次于沿海省份,居全国第十位,在内陆省份名列前茅。1979~2000年,河南年均增长10.7%,高出全国1.2个百分点。其中,1991~2000年,河南年均增长11.5%,高出全国1.8个百分点。从1993年到2002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增10.5%,河南年增12.9%,年均增长速度高于全国2.4个百分点。从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看,河南仍可能具有较长时间的经济高增长期,能够保持近年来好的经济发展势头,取得比全国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从而实现未来18年河南经济年均增长8.5%~8.6%。文章还运用大量数据,对“基本实现工业化的目标可以实现”、“能够走在中西部的前列”分别进行了分析。

  2.对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研究。(1)在推进工业化方面。首先提出要重新认识工业化,防止对工业化的片面理解。关于河南推进新型工业化,强调应着重处理好以下五个关系:一是要处理好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加快信息产业化和产业信息化步伐。二是要处理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发展传统产业的关系,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三是要处理好工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使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四是要处理好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关系,使三者相互依托、相互促进。五是要处理好政府引导和企业主体的关系,要着力形成一个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机制。在实践中应坚持好几个原则:一是跟踪和开拓国内外大市场。二是善于发挥和培育自己的优势。三是速度、质量、效益协调互动。四是科学技术为主导和可持续发展。五是经济发展必须兼顾社会稳定。六是营造最佳的创业机制和创业环境。(2)在城镇化方面。提出加快城镇化进程应该注意解决和防止出现一些问题:第一,注重拉大城市框架,忽视城市产业之间的相互联系及支撑体系的培植,从而造成资源闲置和“有城无市”现象。第二,遍地开花式地发展城市,不注重规模经济利益,造成资源分散配置。第三,在城市发展规模上盲目攀比,在城市发展模式上盲目仿效。第四,不注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一些专家对中原城市群建设提出了重要建议,认为在操作上要注意:一是加强协调,统筹规划,适时调整区划,实现中心城市跨区域低成本扩张;二是办好现有开发区、工业园区,打造好郑州——洛阳工业走廊;三是切实降低商务成本,从用地制度、税收、劳动用工、社会保障、行政审批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从而降低外来投资企业的商务成本;四是创新融资机制。有的专家对实现群内的一体化提出看法,主张:其一,建立一体化发展的协调机制;其二,加快城市之间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的步伐;其三,拆除各城市之间妨碍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经济要素全方位流动的政策和制度壁垒;其四,进行产业整合;其五,建立区域合作新机制。

  3.其他方面的研究。(1)关于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一些同志撰文指出,我们必须站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必须站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角度,来审视我们的发展道路,来审视目前的投资高增长和主导产业增长中存在的问题。应当按照经济快速、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内在规律的要求,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自觉克服“增长就是发展”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努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2)关于“开放带动主战略”的研究。认为实现中原崛起要把“主战略”摆在主导位置。在工作中要做到:一是树立利用两种资源的观念,加大对省外境外的招商引资工作,把项目作为重点,把引进资金作为突破口。二是树立两种市场观念,积极开拓省外和国际市场;三是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对外合作规模;四是抓好省对外开放重点县(市)工作,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五是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3)对“三农”问题的研究。强调中原崛起重点和难点都在于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河南最大的比较优势是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实现河南中原崛起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开发和挖掘河南庞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

  另外,在坚持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发展文化科技教育、发展县域经济、发展企业集群、推动区域创新、金融对中原崛起的支持等方面,也有一些重要观点和建议。有的学者提出,要把“人本主义”的理念加入到中原崛起的指标体系中,在河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要特别关注“社会进步”的内容,关注现代人的生态环境、居住环境,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同时,要防止只追求具体结果,忽视价值和制度空间的倾向。⑦5(执笔:喻新安)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