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揭开“恐怖百慕大”神秘面纱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17日09:08 江南都市报

  不足1公里路段,12年时间却因交通事故死亡92人。2003年,320国道江西省境内黄花桥路段被公安部、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列为全国29处公路危险路段之一,被当地群众称为“魔鬼路段——恐怖的百慕大”

  320国道江西省境内黄花桥路段自1992年开通至今,不足1公里的路段,却发生各类交通事故400余起,死 亡92人,伤443人,直接经济损失达600余万元。2003年,该路被公安部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列为全国29 处公路危险路段之一,这也是我省惟一一条被列为全国公路危险路段的道路。当地群众更是称其为“魔鬼路段——恐怖的百慕 大”。昨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并揭开了魔鬼路段的神秘面纱。

  “恐怖的百慕大”——死亡事故接二连三

  320国道黄花桥路段位于江西省萍乡市境内,长度不足1公里。昨日,记者在省交警总队了解到,管辖黄花桥路段 的萍乡市交警支队湘东大队曾对2002年7月至2003年7月交通事故进行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仅黄花桥路段发生 交通事故的数量就占整个湘东辖区的11%,死亡人数更是高占总数的31.58%。

  2001年3月1日,江西乐安县驾驶员朱清纯驾驶湘B50713双排座汽车在黄花桥弯道下坡时,因雨天路滑, 驾驶员刹车后车辆偏左滑行无法控制,与相向行驶的大客车相撞,造成双排座汽车内3人死亡的特大交通事故。2002年1 月23日,一辆桂C06874的大客车行至320国道黄花桥路段时,与来不及右转弯的摩托车相撞,造成摩托车司机死亡 。2003年3月11日,湖南人廖伟驾驶湘B90029大货车途经320国道黄花村路段上坡右转弯,越过中心实线欲超 前方车辆时,与一辆中型厢式货车发生相撞,厢式货车撞倒路边三棵大树方才停住,但司机已当场死亡。

  据省交警总队有关负责人介绍,12年时间,92人命丧黄花桥路段,血的事实让当地群众不寒而栗。而更让人惊讶 的是,在同一天同一个地点,黄花桥路段曾发生了3起连续撞车事故,这在交通事故中是特别罕见的。

  弯道设计不合理——黄花桥路段隐患多多

  320国道黄花桥路段为何如此频繁地发生重特大交通事故呢?除去车辆因超载、超速,导致车辆在弯道下坡时容易 失去平衡、方向无法控制等人为原因外,道路设计不合理才是导致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

  由于黄花桥路段是一个坡长不足千米的S型连续弯道。按照国家规定,二级公路的最小弯道半径为250米,视距为 110米。而黄花桥弯道半径仅有216米,视距84米,大大低于国道二级公路设计标准。从而导致车辆行至此处时,往往 因为转弯半径不够,会车视距不足而引发交通事故。

  交警总队有关人士告诉记者,黄花桥路段的问题还不仅是上述两点原因,路面的严重污染也是引发交通事故的“罪魁 祸首”。由于黄花桥路段周围分布了5家水泥厂和石灰厂,厂内排放的大量灰尘撒落路面,每当遇到雨水天气,灰尘与雨水和 成泥浆,像是在路面上形成了一层润滑剂,使路面摩擦系数大大降低,车辆轮胎的抗滑性能下降。驾驶员一旦采取紧急制动措 施,便会出现“水滑现象”,并一滑不可收拾。为此,管辖此路段的交警编了一句顺口溜:阴晴天气事不多,落雨必上黄花桥 。这恐怕是黄花桥交通事故多发之谜的一个最重要原因。

  名列全国危险路段——魔鬼路段整改初见成效

  2003年,经公安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调查后,将320国道黄花桥路段列为全国29处公路危险路段之 一,这成为我省惟一一条戴上全国危险路段事故“黑点”帽子的路段。为了摘下事故“黑点”帽子,当地政府部门多次向上级 主管部门提出整改意见,建议对这条“魔鬼道路”进行改造,设置减速装置及警示牌。

  昨日,记者从省交警总队获悉,320国道黄花桥路段的事故隐患已经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并投入公路改造资金5 0余万元,专门对该路段事故频发突出问题进行整治。截止到2003年年底,公路部门已将原来4.5米宽的行车道翻新加 宽至6米宽,增加行车视距;弯道超高横坡由原来的3%调高到6%,增加了车辆抗侧滑、侧翻的阻力;加深了路面压纹深度 ,增加路面摩擦系数,尽可能的将公路存在的不安全隐患因素降到最低。同时,交警部门还特别在公路上施划禁止超车标线1 000余米、减速标志200多平方米,增设加固混凝土结构防撞墩170个,并加强了对该路段的巡查力度。

  陈晓、陈旭初、记者陈海云、实习生熊志芬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