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新中国第一任教育部长马叙伦的四合院故居将消失?(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22日08:11 新华网
马叙伦先生的故居北院现状。
1955年马叙伦先生同夫人潘媞和孙子孙女在故居留影。
  现场探访淡去的“大方家胡同”

  去故居的路上,天灰蒙蒙的时而有微细的结晶飘落下来,2月底的北京还是有些凉意。到了朝阳门南小街,二次来访的马元委员起初没有找到大方家胡同,周边的高楼已经打乱了他对这里的很多记忆。车绕回去慢行,才在一建筑工地的一堵围墙边找到了被冲刷得很淡的“大方家胡同”的标牌。

  一边寻找门牌号,马元一边沉浸在对过去的回忆中:爷爷马叙伦是1948年底到的北京,在北京住过几个地方,大方家胡同是他最后二十年住的地方,也在这里去世。“我1962年大学毕业后来到北京,周末会回大方家胡同看望爷爷。1970年爷爷去世后马家就搬出了这里。”

  到了“大方家胡同26号”门前,马元告诉记者,当初商议提案时差一点把门牌号弄错了,如果这样,提案即使批下来也无法实施。原来,当年门牌号码是60号,但三位委员考察后,发现门牌号码已经变了,现在的大方家胡同60号已经不存在了,旧址上正在盖新楼,而现在为26号的故居已经被分割成两个院落,分别是东城区大方家胡同26号(北院),禄米仓后巷甲1号(南院)。

  我们到的时候,两处院落居然都没有人,在我们等待了一个多小时后,南院的住户郭学忠先生终于回来了。马元先生说,看来你的运气还不错。

  故居有可能被拆迁

  站在北院门外,马元先生说,以前的正门比现在的大多了,是大红的门,有门墩、扣环。这时,对门的邻居陈明海过来了,他告诉我们,马家后人搬出故居后这里换了几次住户,现在听住户们议论,大概4月初这里就会贴出拆迁通知,也不回迁,将来可能会和附近的智化寺连在一起成为一片花园。陈明海说,在大方家胡同像样的四合院就剩两家了。

  绕过一条小巷,我们到了禄米仓胡同,南院就位于禄米仓后巷甲1号。现在的住户郭学忠先生1999年搬来,装修了房子。他说,他来之前有六七年院里没人住了,荒芜得很厉害,草齐腰深,还有蛇、野猫、黄鼠狼出没,装修一次清走了六卡车垃圾。

  他为南院拍了许多照片,他说,不管谁住都应该保护这个院子。北京的胡同是历史的见证,马叙伦先生作为新中国第一任教育部长,有理由将他的故居保存下来。

  马叙伦先生在世时,南院东边是马老的书房,西边是马老的卧室。四合院呈“工”字形,两边有游廊、立柱,雀替都有雕画,保留得很好。院里的树据说有二百年了,两棵石榴树也有碗口粗,还有丁香、香椿和枣树,郭学忠说夏天一进院子就会闻到香味。让记者吃惊的是,院里还有假山和水池,原来还有两个仙女的塑像。

  马元告诉记者,原来的书房是现在这三间房通开的格局,书桌就放在最南头靠窗的地方,两边全是书。连接南北院的两间东西屋,一间是客厅一间是餐厅,当年马元结婚时,就是在餐厅摆了两桌酒席。

  马元觉得,这个四合院的原貌保护得很好,前院、后院、东房、西房、游廊大部分都在,如果确定主体结构不是危房,保护下来应该比拆除的意义大得多;而且马老在世时,许多文化界人士都来过这里,如郭沫若、周建人、陈叔通、茅盾等,如果这个院子能保护下来会具有文物和文化的双重意义。

  在郭学忠的指点下,我们从南院的一个小门进入已经人去屋空的北院。不大的院落里,满地是刚搬走的住户留下的垃圾,院中有几棵树木,东西厢房门都敞着,两边的游廊已经被拆除建成了墙,立柱被夹在了墙内。原来南北相通的游廊通道现在被堵死建成了房屋,内屋也大多被隔成了小间。马元介绍,当初北院的西屋和南屋是小辈和家里工人住的地方,正门的东边是锅炉房,西边是车库和警卫室。

  专家畅谈 名人故居亟待普查 故居可发展成旅游产业

  离开故居后,记者又拜访了本次提案人王灿炽委员。王委员说起这次提案的原委,感慨地说,北京建都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汇聚了多少名人,尤其是明清以来,北京名人故居越来越多。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名人故居现在已经消失了。据了解,北京现存的名人故居中,明朝的已经很少了,保存下来的大部分是鸦片战争(1840年)以后到新中国成立前后这段时期的名人故居。但直到现在,北京还没有制定“北京名人故居保护条例”。被保护下来的名人故居数量很少,与北京的政治文化中心地位不相符。

  王灿炽委员是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长期从事北京史志的研究工作。关于名人故居的保护,他认为,名人故居亟待普查,但首先要确定名人的标准、故居的标准和故居保护的标准,这几方面合起来才是真正的“名人故居”。在“名人故居保护条例”没有出台以前,他建议对一些文字记载有名人活动的地方不要轻易拆除。

  王委员认为名人的标准可从三方面来考核:

  第一,老北京,即祖籍是北京,出生在北京,在北京历史上有过重大影响的名人。第二,虽然不是“老北京”,但长期在北京生活和工作,在历史上有过特殊贡献和影响的名人,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比如郭沫若。第三,在京期间做过对全国、全世界有影响的事情,在中国历史上有重要地位的名人,他们居住时间可能很短,但故居也要留下。如孙中山先生,曾三次来北京,第一次居住地还在考证,第二次住的宾馆已被拆,第三次1924年来京住过两个地方,北京饭店和张自忠路,现在这两处已经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在此基础上,对名人住过的地方进行调查、核实,确认,经过专家讨论,公布其故居,挂牌写明谁曾经在这里住过。故居的恢复应该是整旧如旧,恢复历史原貌,可以根据后人、老照片、文献资料、朋友的回忆按原样陈列出来。

  目前,保护名人故居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资金。王灿炽委员的设想是,名人故居保护的资金不应单一由政府来承担,应该多方面筹集,社会捐助一些,有关基金会出一些,还可以向有名的企业家,名人的后人、生前好友募集。名人故居恢复后可以作为旅游景点合理使用,形成规模化的旅游产业。

  马叙伦

  著名爱国人士,创建了中国民主促进会,并是中国民主同盟创始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当选为第一任教育部部长。马叙伦是语言文字学家和书法家、教育家,在研究“说文解字”方面独树一帜。马叙伦曾把家里的文物捐献给国家,在历史博物馆中存有二百多件。

  名人故居保护现状

  据北京市文物局工作人员介绍,北京现存近百处名人故居,其中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2处:北京宋庆龄故居(1963年,北京市西城区)、郭沫若故居(1963年,北京市西城区)。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的有16处:鲁迅故居(西城区阜内大街西三条)、毛主席故居(东城区景山东街三眼井吉安所巷8号)、李大钊故居(西城区文华胡同24号)、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地(东城区地安门东大街)等。另有18处名人故居被列为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很多名人故居还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但完全应用于名人故居保护的标准目前还没有成文的条例,现在的保护确定都是参照博物馆标准和文物保护标准。(记者王海荣/文张成刚/摄)(来源:北京娱乐信报)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