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输血”为“整骨” 江夏百家国企改制激活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25日07:29 荆楚在线-湖北日报 | |
荆楚在线消息(湖北日报) 记者张孺海、通讯员卢德耀、夏苹、黄晗报道:2月中旬,武汉锅炉厂派员到江夏,与武昌锅炉容器厂谈合作之事,容器厂新的运行机制让武锅羡慕不已。 2001年,武昌锅炉容器厂国有资本全部退出,职工全员持股。进入市场竞争,容器厂发觉全员持股还不够“活”。去年再度改制,经营者集中收购职工股份,形成“员工非股东 至去年底,江夏区120户国有企业,已成功改制102户,7000万元国有资产退出,10870名职工身份置换。今年1月,区内改制企业上交税收923万元,同比增长67%。 江夏区国企资产曾占该区企业总资产的90%,所获税收却少于五成。近3年来,该区对国有企业进行深层次改制,变“输血”为“整骨”,进行彻底的股份制改造,引进民营、私营资本全面嫁接。 改革之初,区里对一些较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仍抱幻想,累计投入近3000万元帮助解困。1998年,对化肥厂区财政拨款350万元,帮其“解围”。2001年,化肥厂脱壳经营,集中优良生产经营设备,区里再扔下700万元,成立新企业。8个月后,新企业仍旧陷入停产。 事实证明,仅靠外部“输血”,不彻底改变企业内部机制,不能从根本上脱困。2002年7月,区里痛下决心:化肥厂破产,全员买断。很快,土地、设备变现。福建一家民营企业投资3000万元建新厂,原厂60%职工再度上岗。 江夏区国有企业曾以“五小”著称:小作坊、小钢铁、小水泥、小矿山、小纺织。这些企业消耗资源,劳动强度大,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区里通过引进上市公司、港台资本、沿海企业买断其所有权,进行大跨度嫁接改造。目前,“五小”工业在江夏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光机电、新医药生物、新型建材和农副产品加工四大板块新型制造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