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再论中原崛起———着力培育中原崛起的内生机制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02日06:24 河南报业网-河南日报

  为落实省委七届六次全会精神,加大对实现中原崛起的研究和宣传力度,2003年12月30日,本报理论版曾以一个版的篇幅,刊发了由中原崛起课题组撰写的长文《论中原崛起》,从其内涵、实现基础、实现可能以及战略措施等多个层面对“中原崛起”进行了理性的梳理与论证。文章发表后,受到多方好评。2004年1月21日,省委领导批示予以肯定,同时希望继续深化、细化对这一重大课题的研究,为中原崛起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2月6日,本报与省社科院联合召开“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理论研讨会”,组织全省社科理论界部分专家学者和
黄页微成本营销方式 不见不散约会新主张
小户型主阵容揭晓 多媒体互动学英语
从事实际工作的同志对这一课题进行了更进一步的研讨与论证,2月10日推出《深化中原崛起研究的视角及重点》,对研讨会的主要观点进行综述。2月17日,本报理论版推出《中原崛起:目标的提出及研究的进展》,对中原崛起的提出背景和研究状况进行了回顾。今日刊发《再论中原崛起———着力培育中原崛起的内生机制》,从宏观领域可持续的增长机制、微观领域市场主体的创新机制、政府在培育中原崛起内生机制方面的作用等三个方面,对中原崛起的内生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实现中原崛起,是一个跨越式发展的系统工程。这一系统的运作,需要强有力的内生机制作支撑。这一机制,必须能够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具有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具有快速发展的积极性。社会经济发展的环境要宽松有序,具有激励保障作用。社会经济发展系统的各组成部分运行有序、相互激励、迸发活力,共同推动形成跨越式发展的合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正在逐渐摈弃传统的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等传统的发展观已被实践证明不是现代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备条件。发展,尤其是像河南这样一个大省的跨越式发展,必须要有强有力的内生机制。一个好的内生机制,可以起到聚集高素质生产要素,从而提升竞争力,加快发展的作用。奋力实现中原崛起,必须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内生机制,推动河南的竞争力不断提升,不断超越。经过20年的发展,使河南赶上全国平均发展水平,基本实现工业化,走在中西部的前列。宏观领域可持续的增长机制中原崛起,首先需要快速的增长机制作支撑。只有不断的发展,才能使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竞争力不断提升,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不断发展。1.现阶段河南经济增长的特征。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增长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经济发展早期阶段、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和经济发达阶段,各种制约经济增长的因素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机制必须对河南现阶段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有清醒的认识。目前,河南经济已跨过发展的早期阶段,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在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工业、服务业快速增长,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逐渐下降,产业结构处于高变动阶段。由需求结构效应所引发的产业结构变动,促使劳动力及资本等资源从生产率相对较低的部门流向生产率较高的部门,从而加快经济增长。经济的高速增长与结构的高变动率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是这一阶段的显著特征。改革开放20多年来,河南经济增长保持了年均10.2%的高速度,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39.8∶42.6∶17.6变化为2003年的17.6∶50.5∶31.9,25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22.2个百分点,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7.9个和14.3个百分点。从业人员的就业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从1978年的80.6%下降为2002年的61.5%,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分别由1978年的10.5%和8.9%上升为18.4%和20.0%。这一阶段的经济增长不仅表现为劳动力和资本的增长效应,而且还表现为需求结构效应和资源配置效应。2.河南经济增长的投资机制。针对这一阶段经济增长动因的特征,培育河南经济持续增长的机制,首先要重视有形资本的投资,加快有形资本的积累,在保持有形资本高投资率的同时,不断优化结构,疏通要素转移的渠道,维持资源的有效配置,有效发挥好结构变动引发的增长效应。从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分析,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以有形资本为主,到了高速发展阶段,开始转向有形资本和人力资本并重为主,到了发达阶段,就是以R&D资本为主。因此,目前这个时期,在加大有形资本投入的同时,要重点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包括教育、培训和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教育培训不仅包括对企业管理人员、工人的培训,而且应包括对农民的教育培训,这直接影响到农业的发展,也涉及到农村劳动力转移。有条件的地方可借鉴一些发达地区的成功做法,强力打造信息、服务平台。如广东南海为了提升域内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实施的“五个一”工程,即在每个传统行业成立一个行业技术创新中心,建立一个行业网站,推广一批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整合一套现代物流体系,建立一个知识产权保护与应用中心。使众多的小企业形成一个虚拟的企业联盟,有效地强化了中小企业的发展机制,提升了区域的综合竞争力。在投资方面需要重点培育的另一方面的机制,是投资主体的发育问题。从目前的情况看,河南投资的增长仍带有很强的政府推动色彩,民间投资由于面临这样那样的制约因素,自主增长的机制尚未形成。2003年,城乡个体投资增速虽有所回升,达到14.7%,但仍低于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23.1个百分点,投资对政府和政策性的依赖仍较强,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政府投资全部撤出,势必引起总需求的大幅度收缩和经济增长速度的下滑,反映出投资的内生增长机制尚未形成。要解决投资主体的内生性问题,就需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加大投资,扩大民间投资准入领域,保护投资者利益,强化服务意识,增强投资者信心,以保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3.逐步强化消费和出口拉动机制。目前,三驾马车之中,拉动河南经济增长的主要是投资,2003年,全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10.54亿元,比上年增长26.5%,拉动经济增长6个百分点左右,而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与GDP的增速基本持平,为10.8%,虽然增幅也为1998年以来最高,但和快速发展的经济大环境相比,仍然很慢。进出口总值虽然增长47.2%,但总量只有47.16亿元,消费和出口的拉动作用明显有限。从河南省情出发,在一定时期内,经济发展还必须靠投资来拉动。因为,尽管2003年河南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很高,但是仍然低于全国26.7%的水平,河南的投资总量和河南的经济总量仍不相称,河南的人均投资水平更低。投资对经济的支撑是现阶段经济增长的重要特征,投资慢,经济的增长速度就会放慢。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经济增长还要靠投资来拉动,但从长远考虑,若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还必须重视三驾马车中另两驾的作用,即消费和出口的作用。要继续实施扩大对外开放的政策,加大出口的拉动作用。消费方面,考察近年来河南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变化趋势发现,尽管国家通过实施一系列鼓励消费的政策,对居民消费的增长发挥了明显的作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3年保持较高增幅,但居民消费稳定增长的趋势并未形成。而且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大大落后于城市居民。制约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包括:第一,总量庞大的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落后于GDP增长。从“十五”前三年看,河南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为9.7%,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2.4%,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仅为3.2%。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是造成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缓慢的基本因素。第二,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失业下岗越来越普遍,社会保障机制发展滞后,消费心理受到制约,储蓄心理增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带来的“摩擦性失业”、企业体制改革中的减员增效、农村科技进步所释放出的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就业压力等使城乡居民就业稳定性减弱,再就业困难加大,与就业直接相关的收入预期不乐观,消费心理趋向谨慎。第三,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处于升级变化的过程当中,由千元级向万元级的过渡尚未完成,在这个过程中,适应新的消费政策环境、信贷环境等不健全,也制约了消费的增长。要对这些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改善,以增强消费拉动的作用。4.产业结构调整机制。河南目前的产业结构,服务业落后,第一产业比重大。2002年河南第一产业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6.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4个百分点,这种差距,与沿海发达省份相比更大。邻省的山东、河北、湖北、山西、陕西也都是第一产业比重比我们低,第三产业比重比我们高。从长期来看,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二、三产业比重逐渐上升,这是一个趋势,是我们认识产业结构规律的大方向,但是,从近些年产业结构的变动情况看,结构的调整效应已经从改革开放以来的产业之间的大调整转入二次产业比重相对稳定,第一产业下降,第三产业增加的阶段,1997年~2002年,5年时间,第一产业下降了3.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仅增加了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了3.1个百分点。产业结构的调整更注重内涵的优化,重点在于技术装备水平和产业竞争力的提高,更注重大的产业内部结构的转换和调整,包括产业组织的调整,而且,这种调整有时又是很大的。在目前这一发展阶段,河南发挥龙头作用和支撑作用的仍是制造业,要重点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主导产业的选择,要遵循成长性和产业发展、企业集聚的内在规律去引导,去创造环境,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和市场规律人为地创造产业。要认真总结河南已经形成的支柱产业和产业集群、块状经济的成长规律,在把现有产业做大做强的同时,培育能提升河南整体竞争力的支柱产业。5.产业发展机制。河南的产业目前是以传统产业为主,不仅存量如此,增量也是如此,2003年全省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243.29亿元,比上年增长21.8%,对全省工业增加值增长量的贡献率达75.6%。而轻工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510.8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对全省工业增加值增长量的贡献率为24.4%。进一步从产业看,原材料、初级加工产业比重大,2003年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靠煤炭、电力、冶金、建材等能源和原材料工业,高技术产业仅占全部工业的3.8%,而且在新建成投产的工业项目中,仍以传统产业为主,高技术项目较少。对这一问题要正确看待。河南产业发展的定位,在没有足够的人力资源、智力技术资源的前提下,不能盲目地提出跳出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阶段,急于求成只能带来失败。要认识到,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并非是完全对立的,发达的传统产业恰恰是高新技术产业成长的肥沃土壤。著名竞争力研究专家迈克尔·波特提出,产业是否具有竞争力,不在于它是传统产业还是高新技术产业,而在于它的生产率水平的高低,生产率水平高的产业就是有竞争力的产业。因此,针对河南目前的产业现状,更现实的选择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从而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催生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实现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6.内源性与外源性动力机制。目前河南经济发展中,由于对外开放程度低,三资企业少,外来资金少,2002年全省9671家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三资”企业仅416家,仅占4.3%,相应的增加值比重只有3.5%。而广东的三资企业数为9808家、江苏为4093家、上海为3884家、福建为3230家、浙江为3145家,河南与他们有很大的差距,即使与相邻的山东(为2385家)、河北(为801家)相比,也有很大的差距,河南经济的增长主要是内源性的,主要靠现有经济主体来推动。由于河南人均水平低,企业竞争力弱,实现中原崛起单靠内源是不够的。必须同时发挥好内源性动力和外源性动力两个方面的作用。在内源性动力方面,要激活微观主体,调动好维护好各方面的积极性,同时,政府要加强发展环境的改善,致力于全民素质的提高特别是企业家素质的提高。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使内源性经济蓬勃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快外源性经济的发展步伐,继续加快实施好对外开放,利用土地成本低,劳动力资源丰富等优势,并通过培训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为外源性经济主体提供高素质的要素资源,吸引他们到河南境内发展。在招商方面,要重点从机制上做文章,而不应从形式上做文章,一些地方全民招商、强迫招商和指标招商的做法绝不可取。微观领域市场主体的创新机制中原崛起需要方方面面的激励机制,包括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扩大地方政府的权力等等,但更重要的还是培育微观主体的创新机制,激活微观主体的活力。1.激活农村微观主体。河南是农业大省,乡村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75%,没有农村的崛起,也就谈不上中原的崛起。从实现中原崛起的过程去思考,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也非常重要。首先,农业对整个经济增长的贡献不仅表现其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17.6%,实际上,在二、三产业的增加值中,有乡镇企业的贡献,就是在城镇的二、三产业增加值中,也有相当部分是农民工的劳动成果;其次,庞大的农村人口蕴含着庞大的消费潜能,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水平增长一个百分点,产生的消费总量都是巨大的,2002年,河南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水平是1784元,而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水平是5922元,如果农村居民的平均消费水平能达到城市居民的1/3,按照当时的乡村人口计算,释放出来的购买力就高达135亿元。农村消费的启动,将会大大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再次,农村还是实现中原崛起要素资源供给的重要基地,尤其是劳动力资源推动着经济的不断增长。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要认真落实好中央一号文件的精神,用足用好国家的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除了在税收、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对粮农补贴等具体政策外,一方面要强化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逐渐改变其弱势地位。要增强农民的自主权,不能凭着行政首长的爱好,任意摆布农民的命运。要强化农民群体的谈判能力,扩大其发言权,使农民能够维护自己的权益。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农民的素质,树立自主自立意识,克服小农意识,摆脱等靠要思想,做有知识的新型农民。以劳动力素质的不断提高来提升农业的生产率和推进劳动力向城市转移。2.加快发展非公有制企业。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消除了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为非公有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非公有制经济的成长,将为河南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带来新的空间,成为河南经济中极具竞争活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要看到,非公有制企业发展中也暴露出一些突出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非公有制企业要谋取大的发展,除了充分利用有利的外部环境外,必须重新“塑造自我”。这里特别重要的有两点:一是重视制度创新。河南绝大多数私营企业属于家族制企业,在企业初创时期,与其他企业组织形式相比,在资本筹集、管理效率、信息搜集和监督成本上,都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当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家族制企业中原来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一些因素逐步转变为消极因素,由血缘关系、亲缘关系、地缘关系而产生的宗法性和封闭性特征,极大地制约着私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私营企业的制度创新已势在必行。二是重视解决企业家素质和企业文化、道德问题。目前河南私营企业家的素质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缺陷,如小农思想严重,缺乏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缺乏对企业发展战略的思考;缺乏系统的现代管理知识和向现代企业家过渡的文化底蕴,持续发展的能力不足,等等。河南私营企业在企业文化方面的主要问题是:经营哲学深受传统封建文化的影响,实行家长制管理,企业中人情风盛行;企业精神模糊,企业目标单一;企业诚信意识不高,有的为获取利润,不择手段。非公有制企业必须正视自身存在的不足,不断进行自我完善,成为真正合格的市场主体。3.加快集体企业转制改制步伐。这些年,河南集体企业的改革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一些集体企业产权不清、体制落后、内部活力不强、发展动力不足、缺乏市场竞争力的问题十分突出。有的“明星村”政企不分,债务沉重,大量问题被掩盖,前景堪忧。河南的许多集体企业是学习、仿照“苏南模式”的产物,在经济转轨初期,这一模式有其存在的必要和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这一模式的“终结”也就成为必然。根据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的调查,截至2003年,已有93%的苏南集体企业改制为私营企业。而在河南,集体企业的改制相对滞后,有的还没有破题。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以明晰产权为重点深化集体企业改革。”从中原崛起的大局考虑,必须在推进集体企业改革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一是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实现制度创新,真正成为产权明晰、职工入股、主体多元、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市场主体。改革的基本方向是“资产变股权、职工当股东”。二是在清晰产权的基础上,鼓励集体资产从企业中加快退出。集体资产退出,要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可以采取在安置职工以及落实债权的基础上,出售、转让集体资产产权,也可以采取股份合作制、融资性租赁、期权设置以及实施破产等多种形式。三是加快“挂靠”集体企业退出步伐。要明晰企业财产归属,明确企业性质,还其历史本来面目。四是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资产合理流动与重组,最大限度地盘活城镇集体企业的存量资产,提高集体资产运营质量,确保资产保值增值。4.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要在结构调整和制度创新两方面有所突破。总的原则是,凡能够非国有化的企业一律非国有化;凡是非国有不可的企业,要加速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体制创新的关键是改制,工作重点:一是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造,调整和优化产权结构。要按照“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要求,通过产权出让或增资扩股等形式,积极吸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与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二是坚持有进有退,调整国有经济布局。要学习借鉴上海市“纵向收缩层次,横向收缩跨度,面上收缩比例”的做法。做大做强一批优势企业,推动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成长。三是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规范法人治理结构。要明确企业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的权利、责任和利益关系,形成权责统一、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切实解决部分董事会形同虚设的问题。四是加快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步伐,多种途径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从而使企业真正精干主体,提高效益和竞争能力。

  5.创新中介机构发展机制。中介组织是保证现代市场经济能够平稳高效运转的支持系统之一。市场中介服务提供的战略性投入要素,往往决定着企业的竞争优势,在提高企业长期竞争力的过程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社会上对市场中介服务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当前河南经济活动中存在的许多问题都与中介组织发育不成熟、提供的中介服务不足有关。加快和规范中介组织的发展,已经成为实现中原崛起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而紧迫的课题。但目前的一些中介组织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问题还相当严重。一些中介是政府的一些部门派生出来的,带有明显的行政色彩,并且由财政供养,工作方式仍然是政府行为。有的中介组织依附部门的权力进行创收,或者将部门的一部分收费权力下放,向企业收费,但是没有给企业和会员提供应有的服务,成为企业的负担。一些盈利性的会计、律师事务所等中介组织造假成风。如此种种问题,如果不引起足够重视并大力纠正,不仅对中介组织的建设和发展会造成危害,也将影响中原崛起的大业。首先是改革目前行政性的中介组织,转变它们的职能,从管理型改变成服务型。其次是要放宽社团和中介组织登记的限制,特别是协会准入的登记限制,使各类经济、技术、学术等方面的民间团体能充分得到发育。再次是对中介组织要宽进严管。规范、提高中介组织的诚信水平。政府在培育内生机制方面的作用中原崛起内生机制的培育,离不开政府的作用,积极的政府行为,对于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机制的建立和微观主体活力的增强都会起到很好的保障和促进作用。中原崛起,要求政府行为要为内生机制的发育提供优良的环境,为微观主体的运作提供优质的服务。1.着力营造和优化软环境。发达省份对政府的作用有两句话说得好,一句是:“政府是营造环境的主体,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民众是创造财富的主体”,营造环境,就是着力创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投资环境。另一句是:“做不逼不拦的政府”,即“老百姓不想干的事,不要逼他;老百姓想干的事,不要拦他。”说到底,政府主要的职责是营造和优化经济发展的环境特别是软环境。营造和优化软环境并不难,关键是要下大决心,动真格的。在这方面,郑州市已经走在了前面。近年来,郑州市致力于城市环境、政策环境、体制环境、法制环境的改善,特别是去年一年,围绕整治经济发展环境,出台了十六条政策措施,切实抓好“民主评议机关和重点行业”活动,严肃整治市场经济秩序,全市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日益受到国内外好评。在世界银行《2003年中国投资环境报告》中,郑州市投资环境名列国内大中城市前十位。这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营造和优化软环境,又是一项“永不竣工的工程”。在世界银行发布的《2003年中国投资环境报告》中,列第一位的是杭州市,得分为91分,高于上海、北京、深圳等,但杭州市政府在得知这一结果后,没有“兴高采烈”地庆贺,而是发动全市人民思考和讨论“剩下的9分是什么?”进而明确杭州还需要在提高外资的参与程度、提高国内民营GDP的增长、进一步降低税赋三个方面进行改革,做出努力。所以,各级政府应当深刻认识软环境就是投资的“生命线”、抓软环境优化就是抓经济发展的道理,把营造和优化软环境的工作落实,再落实。2.强力打造服务型政府。奋力实现中原崛起,政府本身的职能必须作相应的转变,包括政府职能创新,政府权力的规范和管理。服务型政府是一种全新的政府职能模式,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只有政府减少行政审批,降低行政成本,把更多公共资源投向促进社会发展和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并通过增强政府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从根本上改进和完善政府的决策和执行机制,让市场主体参与对服务质量的评价,才能形成有利于中原崛起的政府、社会、企业良性互动的局面。当然,在现代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作用仍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不能由政府来充当市场经济的主导力量,必须实现由政府主导型的经济模式向市场主导型的经济模式转变。政府对微观主体的管理必须从审批型向服务型转变,从行政控制型政府模式向依法行政型政府模式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还需要引入现代政府理念,包括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并建立相应的考核体系;包括克服“官本位”,树立“民本位”的观念,从统治观念向治理观念转变;包括绩效管理等新的管理理念等等。3.加强区域协作和资源整合。要根据《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对发展布局的要求,推动、加强区域协作和资源整合,为微观主体创造有利于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包括:一是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构建区域合作新机制。加强区域协调沟通,弱化行政区划概念,强化经济圈概念。打破地域界限统一布局和建设跨区域大型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走区域经济法律政策趋同的道路。加强区域资源整合力度和协同发展能力,解决各自为政、低层次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等问题。建立市场的内在联系,利用市场的资源配置力量,使通过市场形成的分工成为主旋律。二是重新定位各个区域的产业分工与合作。产业的适时转移,是高梯度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目前中原城市群、豫北、豫西、豫西南、黄淮地区,在产业特点和布局上呈现明显的差异,同时也存在优势不“优”、特色不“特”的问题。从全省范围来看,各个区域的产业分工与合作如何在各合作伙伴间重新定位,是有待研究和解决的难题。三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责权利机制如何确立。建立区域合作新机制,必须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建立好共同市场,实现利益共享。在物流上,要打破条块和部门分割,促进以市场为基础的资源流动。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企业始终是发展主体,应鼓励大型企业集团跨区域兼并重组,推进产权交易。四是区域内经济资源的整合如何达到最优化。实现中原崛起,在区域创新合作方面必将涉及到创新资源的共享与整合。从区域生产的组织角度来看,要做到各种生产要素资源共享不难,但要整合却非易事,这涉及到优化配置、合理利用的问题。4.强化科技对中原崛起的支撑。现代的区域竞争本质上就是科学技术实力的竞争,社会财富正日益向拥有知识和科技优势的国家和地区聚集,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上占优势,谁就在发展上占据主动地位。由于科学技术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经济竞争的焦点已经从产品竞争深入到生产要素的竞争,发展到科学技术的竞争。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我们不断加大科技的投入,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与实现中原崛起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同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不小差距:2002年全省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2%,不仅远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也低于国内先进省份50%的水平。河南R&D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0.47%,远低于全国1.23%的水平,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很大。河南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水平也比较低,2002年,河南省高新技术开发区人均产值、人均收入、人均出口额分别为19万元、22.75万元、2219美元,而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为37.1万元、44万元、9442美元,差距很明显。这一状况表明,目前,河南省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动力不足。实现中原崛起,必须建立良性的科技对经济增长的支撑机制。首先,要加快建立有利于激发和释放创新活力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营造科技创新的硬软环境。其次,坚持不懈地依靠科技发展。加大政府和大中型企业R&D经费的投入。抓准机遇,引进外资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在河南建立研究开发基地。要在传统产业中大力推广先进的制造技术,不断提高传统产业的市场竞争力。5.强化教育培训对中原崛起的高素质人力支持。实现中原崛起,最核心、最根本的是人才和国民素质的问题,既需要高层次、专业化的人才,也需要掌握一定技能的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从当前的发展看,河南急需高素质的人才,但从长远考虑,必须整体提高国民的素质,为竞争力的提升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要素。为此,需要政府一方面要强化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的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大教育投资,建立教育和培训机制。目前河南人才资源总量不足,人才的结构与分布不够合理,高层次、高技能、复合型的创新创业人才紧缺,高新技术、重点产业等领域的高层次人才流失严重。这其中有经济发展落后,能够吸纳人才的产业和企业少的原因,也有制度和机制的原因,目前重点要做的就是制度和机制。要通过制度和机制的建立与培育,努力打造对高素质人才有吸引力的,能够让真正有能力、有创新意识的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河南目前的教育仍很落后,已经严重制约了河南的发展。2002年,河南省高等教育、中等技术教育、普通高中教育每万人口在校生数分别位居全国的第26位、17位和18位,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河南省要缩短与发达省区的差距,就必须加快发展教育,把对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作为河南省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逐步实现各级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不低于4%的目标,开辟社会资源进入渠道,突破教育投入的制约瓶颈,理顺教育发展运行机制,调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政策措施,营造有利于推进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使一切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和有利于培养更多更好专门人才的教育、培训方式都得到充分的支持和发展。6.保持规划、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机制,需要稳定的、连续性的政策作保障。需要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一张蓝图绘到底”。所谓稳定性,就是发展目标、规划要相对稳定,不能因行政领导的更替而变更。一些地方因为行政领导的变更将正在实施的发展规划作彻底的调整,不仅让企业和老百姓无所适从,也浪费了财力物力,损害了当地企业的积极性,甚至影响了地方政府的形象。所谓连续性,不仅是将总的目标在不同时期分解成子目标,一步一步实施,而且指对于中原崛起的各项政策,要有配套的政策予以落实。(组长:喻新安王亚明成员:王作成 肖建中 孙德中 毛兵 龚绍东 阎恒 谷建全 王建国 刘玉梅 孙磊 李兵 执笔:喻新安 王作成 孙德中)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