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河南农民增收取样报告之四 巩义: 机器轰鸣中的殷实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07日00:02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本报记者 张曦 实习生 徐云龙 文/图

  样本名称:巩义市。

  样本概况:工业市,总人口79万,农民65万,土地面积1041平方公里。2003年GDP150亿元。

黄页微成本营销方式 不见不散约会新主张
小户型主阵容揭晓 多媒体互动学英语

  增收数据:2003年,巩义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143元,居全省之首,比去年增幅11.2%。巩义印象

  “进入巩义地界”。

  高速路旁,一个并不起眼的招牌告诉路人:你踏上河南首富县的地盘。

  然而,眼前的一切,丝毫不优于身后哪怕几米外比邻的土地。同样的浅山沟壑,同样的黄土裸露,就连不多见的灌木和矮树,都显得分外瘦弱;正值小麦返青的季节,这里依旧少有青青的色彩。

  巩义,富从何来?这等贫瘠的土地让农民如何能填饱肚子?

  一路疑虑满腹。

  穿过几条隧道,地貌仍未见有太大的改观。不少沟壑向阳的土坡上,间或闪出废弃窑洞的影子。过去,这些都是当地农民的庇护所,而现在,它们显然已属于被遗忘的角落。

  在高速路出口不远的河滩上,终于能看见连片的麦苗,刘连成老人在地里伫立着,成为这片麦野上孤独的风景。

  “十年九灾,小灾大减产,大灾就绝收。”刘老汉说。由于人多地少,巩义在旧社会逃荒的人非常多,不少人都“去陕西和山西谋生”。

  巩义现有79万人口,65万农民,同样的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足一亩);因为多为旱岭灌地和低产地,土地同样是那般艰涩难“啃”。

  但巩义,显然拥有让河南乃至全国都不敢忽视的力量。

  不远处,巩义市在灰蒙蒙的景致中若隐若现。“很旧的一座城市。”记者有些意外。“今天有些雾,平时的天色可不是这样。”驾车的司机忙着辩解,“不过,我们巩义不爱玩虚的,论市政建设确实赶不上经济发展速度。”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巩义市委、市政府、人大和政协四大班子的办公场地都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楼,非常陈旧。特别是市委,坐落在一片瓦房之中,大瓦片红色铺顶,爬山虎青色上墙,院落倒也别致异常。

  但联想起该市2003年150亿GDP和超过10亿元财政收入的额度,这等“衙门”显得极不般配。

  巩义,富向何处?农民的钱袋子难道也是这般寒碜?

  政府门前的大街上,车辆奔行,行人穿梭,忙碌而富有朝气;陈旧的政府办公大楼在早春的阳光中静默着,而楼顶,一面火红的五星红旗,正在风中有力地延展。第五次“折桂”

  “巩义的农民,富着呢!”听说记者的来意,市统计局农村调查队负责人景明才拍起了胸脯。

  据了解,2003年巩义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43元,居全省之首,增幅达11.2%。同时,这也是巩义农民连续第五年摘下“最富”桂冠。

  这是一组令人振奋的数据。

  不仅是因为它明显高于全国2622元的平均水平,更重要的是巩义的农民增收速度达到了惊人的11.2%,是近6年来最快的一年,而全国的农民增收速度已经连续7年在5%的关口撞墙。

  巩义之富(河南首富县,2002年GDP为120多个亿,当年全国百强县排名第61位),果然名不虚传。

  2003年,该市GDP达到150亿元,财政收入首次突破10个亿(全口径),“甚至相当于个别地级市的分量”。知情人士称,巩义已经成为我国中西部财政收入首个突破10个亿的县级市。

  更让人感到欣慰的是,这种富裕同样融进农民的血脉。

  作为一个工业市,巩义的工业血统和特质也体现在农民增收数据的字里行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老思维显然已被汹涌的工业化思潮冲破。

  据了解,巩义农民的收入结构中主要包括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纯收入、转移性纯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等四部分。

  其中,工资性收入大幅增长,达到1827元,占人均纯收入的44.1%,而且这些工资绝大多数是农民在当地企业劳动所得,本地工业化程度可见一斑。“靠工资吃饭”对很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来说,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对于巩义农民来说,这已成为触手可及的现实;另一方面,家庭经营纯收入虽然仍是巩义市农民纯收入的最大来源,达2108元,但在这项收入中,得到迅猛发展的家庭工业已经占据了相当比重。

  很显然,在这个机器轰鸣的工业市,农民已成为重要的受益者。回郭镇的消化力

  从巩义市沿310国道向西,行车大约30分钟就到了巩义重镇———回郭镇。

  市委宣传部的同志说,回郭镇2003年完成GDP 21亿元,对一个乡镇而言,这是一个令人咋舌和神往的数字。

  回郭镇距巩义约30公里,道路两旁充满了各种企业的牌匾,有的崭新,有的陈旧,但同样忙碌和生机勃勃。在这段道路旁,土地和庄稼已经沦为陪衬角色。

  “我们的自然条件非常恶劣,土地不养人。”回郭镇镇政府负责人对记者说。据了解,回郭镇共8.3万人,耕地3.7万亩,人均不足五分地,在过去,“填饱肚子都是大问题”。

  但现在,回郭镇常住人口加流动人口共有10万多人,何故?工业使然。

  镇里的负责人讲,回郭镇有工业企业1000多家,算上很多没注册登记的种植、养殖企业、家庭作坊等经济实体不下3000家,回郭的工业化程度可见一斑。据说,在该镇2003年74.6亿元的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产值的贡献就达74亿元。

  工业的链条同样将当地的农民牵扯其中,去年,该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84元。

  “这98%都是工业的功劳。”回郭镇农村劳动力求职中心负责人尚良侠说,“工业项目基本消化了当地农村的富余劳动力,进厂拿工资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

  在回郭镇的企业中,农民工多的每月能拿上千元,少的也有三四百元进账。

  因成本、技术等众多考虑,当地有经验的农民成为众多企业竞相争夺的资源。明泰铝业公司是当地的明星企业,该公司一员工讲,仅他们一家就消化1500多农民工,“有的企业用工人数更多”。

  “咱这里的农民比较守家。”尚良侠说。据介绍,回郭镇很少有人外出打工(最新的统计为几百人),而且由于当地工业快速发展,劳动力已经出现缺口,常年有一两万外来打工者在这里淘金。

  回郭镇就像是巩义市的缩影,充满了传奇色彩。

  如今,回郭、竹林等16个镇、孝义等5个街道办事处,个个都在工业上有不俗的表现。在河南,一提起耐火材料、有色金属压延、制药等产业,人们就会想起巩义。

  发达的工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使得这块贫瘠的土地生机勃勃,连续11年位列河南省综合实力第一名,连续6届跻身全国百强县(市)。

  更为可贵的是,工业经济的大喷发,已为巩义市解决“三农”问题找到了一个清晰的方向。褪色的身份

  “说个良心话,在咱这儿种地要倒贴。”在记者的追问下,张建伟并不避讳,“我们家就一亩地,仅靠种地没法过。”张建伟是西村镇堤东村村民,但他同时拥有一个更风光的身份:郑州永通特钢办公室主任。这家在行业内闻名全国的企业,就在他们村头。

  由于大多土地是“听天由命”的低产地,种地花不了村民几天时间,“在企业上班挣工资”已成为当地农民最主要的生活方式。张建伟很自豪地告诉记者,他们家是“双职工”。“咋说也能挣个七八百块,还能照顾家庭,比外出打工强多了。”正在车间忙碌的王师傅说。

  永通特钢厂区的大门外,几百辆摩托车整齐地排放着。该公司人事部负责人位秋芳告诉记者,这些摩托车都是村民们上下班的交通工具,不少工人吃住都在自己家里。

  据了解,永通特钢有1700多人,其中80%是当地村民。而在号称是巩义第一大村的堤东村(有1万多人口),拥有500名员工以上的企业就达六七家,中小经济实体更多。“青壮年农民基本上都有班上,跟城里的工人没多大差别”。

  张建伟们的身后,农民的背影已经逐渐变得模糊。

  但很多农民已经不满足“工人”这种单一角色的选择,摇身一变为老板、董事长、总经理、大户……创业冲动撞击着这里的每一个角落。

  王汉民是孝义街道办事处西沟村农民,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开始搞种鸡饲养,办起了公司,当上了老板。2001年更涉足养鹅产业,目前已经研制出自有品牌的系列鹅产品。“我的公司最大特点就是带动了一批村民致富。”王汉民说,“一只种鹅80元至100元,一只商品鹅4元至8元不等,养鹅户的收入很可观。”目前,有数百个农户为王的民生畜禽开发有限公司养鹅,养鹅基地波及7个镇。

  “纯粹靠种地为生的农民在巩义基本‘绝迹’了。”言及此,巩义市委宣传部长潘新红又是自豪,又是感慨。一根粗链条

  整个巩义就像一台机器,正高速运转。

  “在这一过程中,每根链条和齿轮都是不可或缺的,我们都必须尊重并呵护。”市里一位领导说,“对待农民更是如此,全然离开农民去谈经济发展是不科学的,也是不现实的,它会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

  作为一方父母官,郑州市委常委、巩义市委书记穆为民对“三农”问题看得更加入木三分。“实践证明,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已成为必然趋势。”穆为民表示,“实现城乡就业一体化,不仅是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的重要途径。”

  工业和农业,城镇和农村,工厂和农民,正在以某种形式完成对接,而巩义的各级政府也拿出了积极的姿态,忙于引导、疏通和对接。

  2004年新年伊始,巩义市就提出:完善城乡一体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为各种劳动力特别是庞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牵线搭桥。

  至2月18日,全市20个农村劳动力求职服务中心全部挂牌,并迅速开展工作。

  2月22日,巩义市有关方面在市里和16个镇同时举行农民工招聘活动,参加活动的农民工达2万余人,入场企业367家,当天就达成就业协议850多份。

  应该说,巩义的农民是幸运的:他们拥有众多的工作机会,拥有可观的工资收入,甚至还拥有属于自己的农民工招聘会。

  “农民增收很快,但这并不是说巩义不存在‘三农’问题。”有关官员的这种表态表明,他们异常清醒。

  据了解,巩义的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逐步拉大,就连农民与农民之间,收入也日见差别;农业的自然条件虽然有较大改观,但依旧恶劣;当地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流动三种方式中,通过亲友介绍外出的占93%,自发外出占5%,政府组织只占2%……

  种种迹象表明,虽然贵为首富县(市),巩义的“三农”问题仍然是“在路上”,但可贵的是,他们找到了清晰的方向,并发力飞奔。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