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河南农民增收取样报告之五 新蔡: 在那希望的田野上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07日00:02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本报记者 周健 实习生 徐云龙/文 张曦/图

  样本名称:新蔡县。

  样本概况:农业县、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中纪委对口扶贫单位。人口101.3万人,农民近90万人,耕地面积129万亩。2003年完成GDP32.48亿元。

黄页微成本营销方式 不见不散约会新主张
小户型主阵容揭晓 多媒体互动学英语

  增收数据:2003年农民纯收入人均1627元,因2003年遭受自然灾害,比上年略有下降。

  一弯月牙,一颗孤星,车抵新蔡时,空旷深澈的苍穹静静笼罩着这片寂寥的土地。

  一切都被遮盖起来,连同地里的庄稼和路边的村舍,路途的平缓令人昏昏欲睡。但是到了第二天,眼中所见完全变了样:老农慢悠悠赶着牛羊在田野中游动;谁家的炊烟正在袅袅升起;一片又一片的浮云慢慢临近,仔细一看却是一个个掩映在杨树林中的村庄……

  这既是一曲安详和煦的田园牧歌,也是一种充斥着诸多梦想和激流的现实。

  新蔡,古称吕州,春秋时因蔡平侯迁都于此,故名。该县地势低洼,一马平川,农耕文明沿袭至今。无山,亦少水,这里的人们形象地称自己的生活是“土里刨食”。

  但一些嬗变正在发生,走出去的道路也正在延伸。当地人说,看河南要看驻马店,看驻马店则必来新蔡县。此间缘由无他,一个独特而别致的“洪水招待所”的绰号就足以让人对其“另眼相看”。“兴农示范村”

  春分未到,田间地头一派绿油油的景象。从新蔡县城向西,路两边不时出现“党员干部四级示范基地”、“万亩林果园”这样的招牌,一辆辆机动三轮车“突突突”地来回穿梭,其速度并不亚于小轿车。

  砖店镇周寺村到了。一排砖瓦房,坐落在公路旁,那是村委会。车刚停稳,一只小狗凑了上来,随即,更多的犬吠声从远处传来。村党支部书记吕玉喜大声招呼一个匆匆赶来的汉子:“吕向阳,招呼记者到你家的养猪场看看。”

  来之前,镇党委书记冯琦就向记者介绍,砖店镇连续5年被县里评为“小康建设示范工作”综合排名第一,其中的典型代表要数周寺村,“这个村,饲养、种植都已初步形成了规模”。

  此言非虚。周寺村周围的庄稼地里,到处都是塑料大棚和养猪场,吕向阳的4个大棚和1个养猪场在其中较为醒目。养猪场里100多头子猪体肥毛亮,“嗷嗷”的叫声此起彼伏。“这猪100天就可出栏,一年3茬下来,再加上种菜,俺家的收入有5万元左右。”吕向阳扳着指头兴高采烈地算起了账。

  吕今年38岁,1994年后曾到外地干过泥瓦匠和烧窑工,因为“一年下来落不了几个钱”,他回来后开始在村里承包土地,目前总数已达30亩。种的一般是玉米、大麦,主要供应猪场作饲料。同时,他也建了4个大棚,种上了多种时鲜蔬菜,“今年蔬菜、生猪价格都好,待在家里不动,都有人找上门来收购了,挣的都是踏实钱”。

  在家挣“踏实钱”,这是周寺村一部分青壮年劳力的选择。但全村2560口人,外出打工的近1/3。出去了,土地就闲置下来,于是就有人回过头来承包。

  按冯琦的看法,过去,“地种得越多,农民赔得就越多”,只有调整了种植、饲养结构,“农民才能增产增收”。也许正是受此思路影响,周寺村4400多亩土地,用于建设温棚蔬菜、林果、花卉基地的就占了一半,剩下的也正在推行“间播套种”(一方面种玉米、小麦,另一方面还在垄上种棉花、蔬菜、瓜果等)。

  应该说,作为“兴农示范村”,周寺村的富裕是远近闻名的。吕玉喜指着村里到处栽种的杨树对记者说:“这两万多棵杨树成材后,村集体就有200万元的收入。”他又拉记者跑到村西头一片摆满了砖头瓦块的空地,指着一幢崭新的二层楼说:“将来,这里要规划成一片居民小区。村里人家家户户都有钱,就等着按这种统一式样盖房子了。”

  婚丧、看病、子女上学、盖房,农民的大宗支出一般就这几项。周寺村在追求“小康”,无论时间长短,但它的确以一种“示范”的作用让人们看到了希望。打工“淘金路”

  种地—外出打工—返乡,这几乎成了每个新蔡县青壮年农民的人生轨道。吕向阳返乡了,他获得了“成功”,但很显然,由于“新蔡县人多地少的矛盾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许多外出打工的农民依然执著地在更广阔的世界里走着“淘金路”。

  这种故事在每个乡村中都大量存在。据统计,新蔡全县共有101.3万人口,仅外出务工者就有25万,每年创收6亿元。

  李桥回族镇大李庄村坐落在新蔡西北部。全村可耕地3800亩,北接“东湖”,西临“红河”,每年不是涝,就是旱,以至于当地人在种地的观念上仅仅是“夏季保口粮,秋季能收就多少收一点”。

  至于收入,该村党支部书记李润超对记者叹了口气:“一靠饲养,二靠打工。”

  这是一个40多岁的男人,脸色黝黑,干支书已经10余年。记者随他到村子里转一转,到处是低矮的瓦房,有的明显已经长久无人居住,屋顶上的枯草随风摇曳。出得村子,走到田间地头,地上留存着去年水淹的印记,踏上去,一脚浮泥。再往远处看,一片水光粼粼。

  就这样一个村,2900多人出去了几乎一半。“有孩子的,丢给老婆子、老头子,屁股一拍就走了。一家要有两三个打工的,家中就会宽裕些。”李润超告诉记者。

  也有些人外出闯出了名堂:一对李姓兄弟长期在北京从事家庭闭路电视安装工作,每年回老家“都会开着小轿车”;一个年轻人在广州一家房地产公司当经理,另有一个女娃到蛇口一家饭店负责客房管理,他们的月工资都在3000元以上———数着这些“有出息”的打工者的名字,大李庄村的老人们一个个喜笑颜开。

  打工者外出干些什么工作?从当地人介绍的情况来看,主要集中在建筑装饰、厨师、保姆等体力劳动工种范围内,有些人的经历甚至不乏传奇色彩。

  依然是砖店镇周寺村,吕新军兄弟三人8年前到广州拾垃圾,后来相继在当地开了两家垃圾收购站。记者走进他们在周寺村的家,正赶上老三吕新峰从广州回来探亲。他告诉记者,去年,这两家垃圾收购站每天至少会收到1万元的“货”,按20%的利润率计算,“一天可收入2000元钱”。

  发财了,兄弟三人开始“招兵买马”,先后从老家又带过去20多人。今年过春节,为示庆贺,他们专程回来请戏团在周寺村唱了5天的大戏。老母亲杨春荣站在她家破败的院里,流着眼泪对记者说:“我可享福了,村里与我一茬的人,死得没剩几个了。孩儿们走了,我这院也空了。”

  空的院落,在新蔡还有万千家。郑州一家建筑安装公司的老总秦东方原是新蔡黄楼乡秦桥村人,上个世纪80年代末先是到北京给别人打工,而后又独自成立了建筑公司,其下属工人中有1600多人来自家乡新蔡。

  走出去,然后反哺家乡,在新蔡,这已成为一个极普遍的现象。在洪水肆虐最为严重的顿岗乡土楼村,12位外出打工者去年共出资近10万元为村里修了一条800米长的“竖砖路”,当地百姓为他们的善举立起了一块石碑。记者辗转找到其处,无奈天色将晚,只得在暮霭沉沉中抚着碑面感慨万千。

  民工潮正在裹挟着新蔡县的每一个人。“由自发到有序、有组织,我们正在从上到下逐渐加强相关管理工作。”新蔡县乡镇企业局局长王文昌对记者说,“三农问题的核心是提高农民收入,我们的总体思路是,在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同时,大力发展民工和民营‘两民经济’。”民营与民工

  发展民营经济,这意味着新蔡县正在逐渐加强自身工商业体系的造血功能。按照去年该县三个产业20%:44%:36%的构成比例,民营经济对当地国民经济的贡献越来越明显。这就使得该县明确提出:把发展民营经济与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相结合,与发展民工经济和东西部乡镇企业合作相结合。

  其中,孕育着一股抑制不住的冲动。

  李宏利是李桥回族镇的一个农民。他原任镇福利制革厂的厂长,2001年又投资400万元兴办了新蔡长城肉牛饲养厂。他原打算主要发展饲养,但没想到肉牛交易却逐渐火了起来,并形成了贩运、屠宰、加工一条龙的经营格局。

  “我这儿,一天可交易肉牛200多头,郑州的三大牛肉批发商,有两户都由李桥供货。你可以看看,这里方圆几里两三千口人,家家户户都在养牛,加工皮、肉、骨、毛的个体户,这两年也为数不少”。李是团中央十五大代表,他被推选上的原因主要是带领农民致富。

  记者看到,许多农户家内院外都拴着几头牛。该镇镇长高党玉介绍,目前全镇已形成了3个养牛、养羊专业村和3个皮革加工厂,从业人口占到了全乡总人口的1/10,“上级政府对我们有一些扶持政策,农民也逐渐摸透了行情,所以这一行业逐渐成了我们镇的支柱产业”。

  组织分散的农民进行生产经营,这在李桥回族镇表现得极为明显。正如高党玉所说“培植一个点,带动一个面”。

  杜达制鞋厂是去年李桥发展的两个工业项目之一,主要生产面向农村适销对路的各种布鞋。但该厂许多工序都被分解到了几百个农户家里:那些农村妇女根据自身情况前来领走鞋帮、鞋底,回去加工完毕后再交回厂里,多做多拿加工费,少做也无人责怪,农闲农忙皆随自愿。

  记者曾在大李庄村见到一位名叫王金英的中年妇女,她为杜达制鞋厂纳鞋底已有3个月。她说,前几年,她公公、婆婆因病先后去世,家里欠下几万元的债。无奈,丈夫到北京打工,家里的4亩地全凭她一个人干。儿子上学要花钱,她经常为此愁眉苦脸。现在好了,鞋厂通过这种方式让她“打工”,她既能为孩子做饭、到地里干活,同时又能“忙中偷闲”纳上几双鞋底,这是她“做梦也想不到的”。

  “你一天能纳多少双鞋底?”记者站在她家倾斜欲倒的大门口问。

  “20多双吧,俺刚去。隔壁老魏家纳得才多呢,一天40多双。”王金英有些扭捏。

  “一双鞋的加工费有多少?”

  “5毛。比单纯种地强多了。农村妇女嘛,一般都出不去,只有守在家里。”老田的新一天

  2月27日这一天,黄楼乡老培寨村的党支部书记田玉中早早起来,心急火燎地和几个村民开着机动三轮车往县城赶。他要买上一些县农业局“弄来”的棉花新品种,“早去,或许还能排上队”。

  老田是当地的“名人”和“能人”,去年年底刚被县里评为“双强村支部书记”———自己致富能力强,带动别人致富的能力也强。记者赶到他的家里,感觉就像走进了小农场:偌大的院落里,停着两台收割机、一台小四轮和一台手扶拖拉机,5头牛和一群羊正在墙角悠闲地吃着草,一群兔子和3只狗则在院中跑来跑去。走进老田开在门口的门市部,各种化肥、种子样品摆放得琳琅满目。

  “人家老田不简单,连地里种出的红薯都五颜六色。”一个老农在记者旁边笑道。

  作为老培寨村的领头人,老田家安装了一个大喇叭,通过它,老田平时经常向乡亲们传达一些新的种养信息,并照着书本讲授“科学技术”。该村共有七八户养鸡专业户,“禽流感”刚在国内一些地方出现时,老田就整天在喇叭中大声指挥人们对鸡舍进行消毒。“一天两遍,哪家都不能少。”他说。

  来之前,黄楼乡乡长张立告诉记者,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推行,农村利益分配关系趋于多元化,农村基层工作“越来越难做”,许多干部每天忙于应付工作,收入越来越少,而农户的收入却逐渐增多,这就必然会造成一些矛盾,“农村工作难做啊”。但老田或许是“特例”?

  记者从他脸上,看不到一丝一毫的愁苦,他反倒忙里忙外,干劲十足。

  “这都是为了在村里混出个脸面来!”同行的一个乡干部低声对记者说。

  太阳正悬当空。奔驰在新蔡宽阔的柏油路上,阵阵黄土在车轮底下随风飘扬起来。该准备化肥了,该为地里的庄稼浇水了,没有外出打工的农民也该上路了。迎面过来的机动三轮车依然穿梭如流,也许其中的哪一辆车,就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