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盯住“良性”增收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07日00:04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张曦

  短期看,“剜到篮子里便是菜”就不失为一种上佳的增收心态。

  外出打工也好,就地转为工人吃工资也罢,或干脆在农业产业化的升级中受益,等等,只要能为农民的腰包添砖加瓦,就是好“猫”。“反正是个穷,挣点总比闲着强。”

黄页微成本营销方式 不见不散约会新主张
小户型主阵容揭晓 多媒体互动学英语

  可话又说回来,农民增收的模式和渠道虽然众多,但不分个青红皂白、子丑寅卯也是不可取的,甚至是相当危险的。

  不妨举两则例子(记者在采访中所获实例):甲村,2000多人,农业村,除了土地还是土地。为了能多挣点,近年来该村青壮年劳力基本外出打工,因“亲友介绍效应”,打工者主要是去山西煤矿下井,人均一个月能拿个七八百元收入,刨除成本年终每人也能带回三五千元。

  当然,甲村也不乏有去北京卖菜、到南方进厂的农民,总之一句话:他们挣的是辛苦钱。年终一平均,甲村人均纯收入翻不过两千元这道坎。

  乙村,2000多人,农业村,土地也是农民的一切。但该村农民却在土地上做文章,把土地全部变为花木苗圃地,家家户户都吃上了花木饭,有些人家“一年能挣100多万元”。同时,280多种花木销往全国各地,“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已经形成。

  据说,六年前乙村人均纯收入仅为937元,而今天,已经攀升到4000元左右。

  同样的土地,同样的人数,但差别之大令人咋舌。但更让人心惊的并不是眼前的这种对比,而是若干年后的落差。

  按照甲村的模式,几年之后,除了打工者稍有积蓄并逐渐老去之外,生活并不会有太大改观。村里土地荒废,而且人们随着年岁的增加这种外出的脚步会逐渐迟缓并最终停止。在这一模式里,村民们并未找到真正的方向,所谓的“增收”也只能体现在外出务工者所遇“年景”如何,换句话说就是“咱的腰包鼓不鼓要看别人脸色”,命运全不由己。

  我以为,这是一种短视的“增收”。它虽有立竿见影之效,但流于皮毛,不能生成持久、普遍的富足,对农村是一种变相掠夺,对土地是一种背弃,对生命则是一种榨取。

  相比而言,乙村模式来得更加沉稳和健康,其可持续性不仅使农民的稳健增收成为可能,更可贵的是,在与市场对接的过程中,农民与公司、农民经纪人、基地等新概念长期“耳鬓厮磨”,能在市场的拼打中得到可贵的历练,为以后的日子积淀本钱。

  乙村模式显得更为“良性”。

  本报记者在采写《河南农民增收取样报告》中,已经发现了不少农民增收模式,比方说光山的“天赐城模式”、巩义的“回郭镇现象”、长垣的“小狗经济”模式、临颍的“龙云模式”等等,他们都在为解决“三农”问题积累经验,并各具所长。

  还有一种提法叫“减负就是增收”。

  在采访过程中,笔者不时听到这种声音,尤其是官员。

  起初,笔者对这种表述很不以为然,因为它跟“节约就是创收”一样缺乏创意,很难经得起经济学上的推敲。但在走完光山和巩义的土地后才发现,“减负”对农民的意义,局外人很难体会。

  农民需要“多予、少取”,农村、农业需要“放水养鱼”。据说,中国是目前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个仍然向农民征收农业税的国家之一,总税率约为8.4%。好在,一场“费改税”大潮已让不少农民尝到甜头,中央“多予、少取、放活”的农村政策又激荡而来。

  从这一角度而言,把“减负就是增收”归为“良性”也不为过。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