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办好事 惹来争议多 风雨“奉献车”还能走多远?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09日06:43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 |||||||||
本报记者 谷武民/文图 本报鹤壁讯 一位年轻矿工,拥有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鹤壁市劳动模范等桂冠。然而,3年多来,在不同目光的关注下,他业余义务接送38名矿工子弟上学放学,惹来许多争议。做好事还要坚持下去吗?3月8日,记者采访了故事的主人公赵振建。
赵振建今年33岁,来自驻马店贫困的农村,凭着吃苦耐劳和踏实能干,他由一名农民工成长为煤矿采煤队副队长,先后获得国家、省、市级生产能手、劳动模范、采煤状元等光荣称号。2001年1月,在同事复杂的目光中,顶着妻子的压力,家境贫困的他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借4000元钱购买了一辆机动三轮车,经过精心改装后,在当地团组织的支持下,打出“志愿者无私奉献”的牌子,利用业余时间开始义务接送38名家远离学校的矿工子弟。从他上班的地方到工人村,再到孩子们的学校,3年多来,赵振建一下班,就忙碌不堪,每天平均往返好几次,默默无闻地做着他自找的“麻烦事儿”(如图)。 有人给小赵算过一笔账,3年多来他走过的风雨历程3万多公里,机动车油耗和维修费近两万元。他每月只有七八百元的收入,老婆没工作,一家三口日子不宽裕。他的无私奉献,免去了众多矿工的后顾之忧。在赵家,孩子的家长给他送的匾额和寒酸的陈设形成鲜明对比。 然而,赞誉难以遮掩异议的声音。矿上有人说,赵振建做好事不图回报,肯定是另有所图,有那么多荣誉还穷折腾个啥?!也有人向赵的上级建议:“应该给赵振建调换一下岗位,让他不能去接送学生。他的影响对单位不好。” 除了身边的非议,“客人”的举动让小赵很伤感。2003年10月的一天,6个人免费乘坐赵的车,在大街转盘处他们喊停车,但因为交通法规不准停车,多走了十几米,竟遭到对方斥责。 同时,来自他的“竞争对手”的压力也不小。他免费服务,遭到“摩的”司机多次围攻讽刺,威胁他要多长点心眼,不要破坏行业规矩。2002年12月的一天,赵振建与一辆三轮摩托车相撞。虽然事故责任在对方,但在对方多人的威胁下,他还是付出了6000多元的检查费和“精神补偿费”。 面对异议和不解,小赵一脸复杂:“先撑着,等有钱了再换个面包车,境遇会好的。”去年,该市取缔营运“摩的”后,许多想非法营运的“摩的”车主老是举报他“非法行车”。 该市一位多年从事交通管理的业内人士表示,依照规定,机动三轮车不允许上路拉人,尽管在特定场合下小赵的举动让人理解和赞许,但是他行车的安全性和送人的合法性,的确也给管理者出了个难题。尽管他的“奉献车”目前还未遭遇红灯,但是还能跑多久,仍是个未知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