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限建区保证绿色空间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10日07:48 北京青年报

  早在今年的北京两会上,市规委主任陈刚就有关城市规划问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就未来城市发展方向问题,陈刚认为,目前,北京中间地区已经饱和,不可能再获得新的建设区域,因此必须向现有的城市外围发展。至于需要发展的范围到底有多大,就目前来说还是一个未定的数字,这和人口发展速度以及产业结构调整诸多因素有关。

黄页微成本营销方式 不见不散约会新主张
小户型主阵容揭晓 多媒体互动学英语

  北京的人口上限到底是多少,陈刚告诉记者,有专家提出北京的人口上限是1600万,这是依据北京土地承载能力得出的。上世纪80年代,有观点提出北京人口无论如何不能超过1000万,但是从现在来看已经大大超出。也有专家指出,随着现代技术手段的提高,在水资源消耗、土地使用等方面,科技的进步使得这些资源消耗降低,从而使有限的空间承载更多的人口。

  未来北京发展体现生态优先概念,绿色空间、限建区与四大森林公园受到关注。陈刚指出,绿色空间不光是种树种草的地方,还包括庄稼地、河流等,只要不是建筑用地,就可以统称为绿色空间。绿色空间相比绿化空间是一个更大的概念。此外,还要确立限建区的概念,这是指这个地区永远是绿化带,限制建设,为后人留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空间。

  在未来北京城市功能定位上,陈刚提出了不同于以往所说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观点,而是提出了世界城市的概念。他认为北京人才济济,文化和信息的优势决定了北京发展服务业的优势,如旅游、金融服务等,许多经济和社会学家认为这方面北京的发展空间非常大。所以从世界和区域的角度来看,在服务领域把北京定位为世界级的服务中心对北京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链接一为什么要修编

  1993年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已经执行了十年。由于近年来首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申奥成功后,总体规划与实现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不相适应的问题日益显现。主要表现在:总体规划所确定的部分目标已提前实现,满足新城市功能所需要的规划空间容量已近饱和;二是城市中心区功能过于集中,交通、环境等大城市问题越来越突出;三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城区与郊区、平原与山区、北城与南城差距明显。为此迫切需要修编。

  链接二修编工作市民可参与

  在整个修编工作中,广大市民可踊跃参与,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各种途径表达自己的意见,市规委将有专人来接收处理市民的来信、来电及各种途径反映上来的意见,力争使规划更完善。12

  链接三修编的六个阶段

  本次修编共分六阶段,3月1日至4月15日现状调研阶段:勘探现场、收集资料、绘制现状图;4月16日至5月15日第一次方案阶段:形成第一轮多种布局初步方案;5月16日至6月30日第二次方案阶段:初步确定布局方案;7月1日至7月31日纲要评审阶段:形成纲要阶段性成果;8月1日至10月15日成果编制阶段;10月16日至12月31日论证、公示、上报阶段。北京的总体规划随着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变化,而不断修改、补充和完善。

  链接四北京的历次规划

  北京解放初期,是总体规划的探讨时期,各方面的专家提出过各种设想。到1953年初,产生了较为完整的甲乙两个方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修改,提出了北京第一个正式的总体规划方案,总体规划初步形成。

  随着首都建设大规模的展开,规划需要更加深入。1955年市委决定成立都市规划委员会,并聘请了苏联专家做顾问。1957年制定出《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初步方案》,总体规划已趋成熟。

  1958年“大跃进”开始,北京的规划一方面配合了当时首都建设的高速发展,完成了天安门广场规划、“十大建筑”和远郊卫星城镇规划;另一方面也根据当时提前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思想,将1957年的总体规划进行了修改。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北京的城市规划被停止执行,城市规划机构被解散。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1980年,在过去三个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了《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1982年上报。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

  1983年至1992年的10年间,北京的城市建设出现了空前大发展的形势。为了适应这种新形势的需要,对1982年的总体规划作了必要的修改,制定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于1992年上报,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

  本版文/本报记者粱琦朱鹰耿振淞

  示意图根据《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制作1 2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