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郑老伯的“数字化”造船(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15日09:31 海峡网-厦门日报
  ①郑老伯造了十几年的船,究竟造了多少艘,自己也记不清了,他清楚的是,每天细心地干,一个月就能造出两艘木船来。

  傍晚时分,马銮湾上的舢板船,一艘艘、一片片,水面飘摇。

  有多少艘是自己手里出去的,老伯已经记不清了。一年五六十艘,这营生干了十几年。

  老伯叫郑士芬———这个名字与造船联系在一起,遐迩闻名。

  60多岁的郑老伯,没读过一天书,斗大字不识一箩筐。看不懂图纸,也没有模型,郑老伯“胸有成船”:保证航行安全的船钉,别人用50公斤,他要多用上5-10公斤;龙骨决定了船的牢固程度与性价比,得有8-10厘米宽;杉木板长7-8米,一艘舢板能用14片绝不用15片……这些,老伯心里有谱。

  说来郑老伯与造船是有点缘分的。16岁乍跟木匠师傅,摆弄锯子、錾子和刨刀,能痴迷得忘了吃饭、忘了天黑;从粗木活做到门框、窗框,直到村里人人都知道有个小郑“工细”。后来干船运,看着风里浪里,载运石料、水泥的船来来往往,郑士芬心痒痒———他那木匠特有的锐利目光,扫视过船身的每一个线条。亲手造一条船———这个突如其来的愿望如此强烈,令他一度食不知味、寝难安席。

  他的造船梦20多年后才得以实现。1986年,郑士芬离开船务公司,回到高浦。村里有个造舢板船的惠安人看上匠艺不俗的他,请他作帮手。担心饭碗被抢了去,“师傅”只让他干些粗活,凡涉及造船细节,就把他支走。郑士芬憋着气干了4天,炒了“师傅”的鱿鱼。

  “这种舢板船我会造不出来?”郑士芬的犟脾气上来了,他来到海边滩涂上,或大或小的舢板船,逐艘打量:首尾、长宽、厚薄、形状、衔接……拿把卷尺细细丈量,数字记心里。脚印深深陷入淤泥,舢板船的模型也在脑海里慢慢浮现、凸显、定格。回村,他置备了木材,斧头劈、锯子锯、刨刀刨、锤子钉,郑士芬干得兴致勃勃。路过的问干什么,他中气朗朗地答:“造船”。

  第一艘船失败了。推下海,船在水面摇摇晃晃。郑老伯笑着打了个比方:“那船就像‘鸭蛋’一样,只在水上打漂。”郑士芬近20年的“造船史”,只有这艘出不了海;打第二艘船起,郑士芬就再没失过手。

  目不识丁的郑士芬会造船!村民们既吃惊,又啧啧称赞。名声打响,订单也源源而来。近的邻村,远的集美、海沧、同安等地,慕名者纷至沓来,令他应接不暇。有时赶货,他就在工场拉起电灯夜以继日地干,忙起来,每晚只睡两个小时。躺床上半寐之间,只要一想到船哪个细节没处理好,他霍地翻身起来,赶到工场———有时一晚能折腾好几回。就这样全心投入,郑老伯造的船,自然是艘艘精品。

  几年下来,郑老伯发家致富,在近海边的村口盖起了红砖绿瓦的新楼房。

  春日,马銮湾上,讨小海、收吊蚝的舢板船忙忙碌碌,这些船大都出自郑老伯之手。高浦海边,又一艘造好的舢板船支在空地上,油漆鲜亮;船边,郑老伯自得其乐地琢磨着,时不时动手“修修边饰饰角”……

  ———每个人都有能力成就一段传奇;郑士芬因船成就,马銮湾畔又出了个能工巧匠。文/卢建端图/周赞家
  ②木船的龙骨8-10厘米宽,它决定木船的牢固程度和“性价比”。目不识丁的郑老伯靠生产实践中的数字记忆与数字计算,成了造船的巧匠,一双粗糙的手见证了这“数字化”过程。
③不少旧船到了郑老伯手里,很快又焕然一新。
  “桐油灰”是闽南传统的黏合剂,郑老伯自己经过细心调制,将船板粘得“密不透水”。
郑老伯将锯台安装在三轮车上,机动性强,很受远近船主的欢迎。
  造船的最后一道工序是油漆,郑老伯要花上一两天时间,将木船画得有鼻有眼。
郑老伯造新船忙得不可开交,一些旧船也源源不断送来翻新。
  如果把请帮工算在内,郑老伯一年中能造出五六十艘木船,马銮湾上的这些木船都是他的“作品”。
  郑老伯在高浦村建起了三层楼的新房,一技之长让郑老伯在生活中扬起了风帆。(厦门日报)
黄页微成本营销方式 不见不散约会新主张
小户型主阵容揭晓 多媒体互动学英语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