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雷锋生前战友驳斥有关雷锋报道存在的几大失实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18日00:34 北方晨报

  雷锋绝版照片、雷锋“恋人”、雷锋“出国”、《雷锋回乡探亲记》、经典雷锋持枪照……雷锋生前战友、雷锋照片注册版权第一人抛出“重磅炸弹”--张峻:这些全是假的

  “雷锋”这个光辉的名字,已在神州大地传诵了40多年。雷锋精神鼓舞、教育了几代人,雷锋的光辉形象成为了历史永恒的瞬间。弘扬雷锋的史实是不能戏说的,更不允许胡说八道,雷锋的光辉形象是不应玷污的。

黄页微成本营销方式 不见不散约会新主张
小户型主阵容揭晓 多媒体互动学英语

  “3-15”来临之前,本报记者独家采访了雷锋生前战友、为所拍雷锋照片注册版权第一人张峻。张峻以亲身经历和多方面的核实及考证,对多年来在社会上流传的一些失实的报道予以澄清,避免弘扬雷锋精神再以讹传讹,误导传扬雷锋精神的大方向。

  雷锋的“绝版照片”是假的

  某报曾有过这样的一篇报道:主标题为《连雷锋都没看过》,副标题为《44年前,当年的战友为雷锋拍下入伍穿上军装后的第一张照片》。文章写道:“……记者在本溪采访,偶然中发现了44年前雷锋入伍后的第一张照片。这张照片是从未与世人见过面儿的‘绝版照’。这张珍贵照片的拥有者和拍摄者叫谢怀发,是雷锋当年的战友……”

  文章还说:“从本溪市离休的谢老今年70多岁。1947年他从该市入伍,来到抚顺某营。这个营就是后来雷锋当兵所在的那个营。谈起44年前自己为刚入伍的雷锋拍下这张照片的情景,谢老激动地回忆说:‘这是一张绝版照,当年洗出来时,连小个子雷锋都没看过……’”

  “欢迎新兵大会开始,代表新战士登台表决心宣誓的人就是雷锋……雷锋的个子矮小,不足1.6米,稍瘦,上台时却精神抖擞。他看主席台前的麦克风高高竖在头上,就一蹿高儿,将绑在杆子顶端的麦克风摁低了一些。雷锋的这个动作,引起全场人的哄堂大笑,但那麦克风还是超过了他的个头。无奈,在代表新兵表决心时,雷锋一直是扬着脖子讲的。

  “一向对摄影情有独钟的谢怀发,掏出相机,在主席台前,摄下了雷锋入伍穿上军装后的这第一张弥足珍贵的照片。当时谢怀发因自己感到拍得不够理想,洗出这张照片后没有给别人看过,就放在相册里了。雷锋成为全国人民的学习榜样,直至他不幸牺牲之后,谢怀发感到这张照片十分珍贵,就将相片一直珍藏在身边。”

  张峻介绍说:“这篇报道之前,早有多家报纸、杂志都曾经刊登过这张‘绝版照片’,如某杂志以《与雷锋在一起》——记雷锋战友谢怀发,和某杂志的报道《营口是雷锋的第二故乡》也拿出这张‘绝版照片’来佐证。其实早在2002年初,我就发现这幅照片是假的,也曾专门打电话询问过谢怀发,他说这张照片是在团里洗照片的暗房里捡到的,至于谁照的他也不知道,文章中的说法是作者随意加上去的。可是到了2004年2月6日,文章中竟表述成‘我最近要把绝版照片捐赠给新建成的抚顺雷锋纪念馆,让更多的人一睹雷锋入伍的英姿。’到底是作者加上去的,还是谢本人说的,谁也搞不清楚了。”

  张峻向记者解释了这幅绝版照片到底假在哪里:“1960年入伍的雷锋,左胸前不可能戴的是1954年授衔之前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布胸章;主席台上也不可能挂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的画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天安门和各地都只挂毛泽东主席的画像,即便挂两位领导人的像,也只能挂国家主席刘少奇的像。因此可以断言,这张是五十年代的照片,雷锋当时大概只有10岁,怎么可能是雷锋呢?”

  雷锋的“恋人”何其多

  “有关雷锋有‘对象’、有‘恋人’的报道及文章见过不少,也不知这些作家和记者是从哪里搜集到的素材。如:‘……雷锋入伍时,他的恋人欢送雷锋参军,雷锋走到X的身边在她耳边小声说:你等着我……”张峻告诉记者:“在2002年采访这位‘恋人’时,她作了解释:雷锋如果真是我对象,我不可能在他入伍后不到半年就结婚了。她儿子也在旁边插话:‘……应该向法院起诉这个胡编的作者,这纯属是对我妈的诬谄。’”

  张峻沉重地说:“在那个‘传统婚姻’占主流的时代,雷锋这个有志青年,怎么会思想那么解放,那么超前?要真像文章所说的那样,雷锋不是成了‘花花公子’了吗?一篇标题为:‘雷锋与恋人照片首度亮相’的报道,把雷锋辅导的一位抚顺市望花区本溪路五年级的小学生陈雅娟一起看《解放军画报》的照片说成是雷锋‘恋人’,这纯粹是不负责任的胡说八道。”

  不知专门搜集和编造雷锋找对象、谈恋爱绯闻或花边文章的作家、记者,他们的目的是什么?其舆论导向是什么?让人们向雷锋学什么?如果九泉下的雷锋见到他被如此地诬谄和诽谤,想必也要向这些造谣者起诉的。记者在此将雷锋生前写的几篇日记摘录如下,作为替雷锋申冤的“证据”吧!

  1962年7月29日:

  从内心往外说,我没有和哪个女同志谈情说爱。指导员提出这个问题,我感到莫名其妙,不知风从何起。首长经常教育我们,无论到什么地方,都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要违法乱纪。这些话,我永远也不能忘记,坚决不会明知故犯。

  我想:自己年轻,正是增长知识的好时候,应该好好学习,好好工作,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我还这样想过:我是在党哺育下长大成人的,我的婚姻问题用不着自己着忙……现在,有同志说我谈情说爱,没有任何根据,完全是误解……现在有的同志还不了解我,冤枉了我,使我受点委屈。这也没什么,干革命就不怕受委屈。“没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我没有这回事,就不怕人家说。

  “美国西点军校从未挂过雷锋画像”

  1990年2月2日早晨6时30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强劲电波向国人传播了一个“惊人”的消息:雷锋出国了!同一天,这个报道出现在许多报刊上:“……著名的美国西点军校,大厅里挂着5个他们所仰慕的英雄像,雷锋排在第一。学生手册上印上了‘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雷锋日记。”此后,又有更为详尽的报道说:“西点军校校园张贴着雷锋的画像,学员传诵着雷锋的日记,教室里抄录着雷锋的名言学校正在开展着学雷锋的活动……”

  这些年来,这则“雷锋在西点军校”的消息,确实让国人自豪了一番。然而,让人难堪的是:这么多年,去过美国西点军校的人为数不少,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代表团,却从未在该校找到雷锋画像,看到雷锋名言,听说过学雷锋活动之事。1997年第1期《读书》发表了有关西点军校学雷锋的报道,在该校执教的中国籍教授李慎之的回答却是另人吃惊:“从没听说过!”其实,此前早有知情者指出,此类报道是子虚乌有。

  张峻向记者介绍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办公厅编研室主任邢华琪大校随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代表团去美国西点军校访问时,为此事特地在西点军校观察和询问了该校师生,但没有人说看见过雷锋画像。”

  “2002年8月,抚顺市雷锋纪念馆馆长张淑芬到西点军校专门搜集过有关雷锋的资料和画像。张馆长回国后曾肯定地向有关人士表示:西点校园的固定雕像中没有雷锋雕像,会议大厅里没有雷锋画像,学员手册中没有雷锋格言,固定教材中没有关于雷锋的记录,课程中也没有关于雷锋的专门课程……”

  “其实,不管美国西点军校是否有‘雷锋’,也不管国外青年如何来信高度评价雷锋。最根本的,也是最重要的,雷锋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榜样,西点人学不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习、要发扬。”

  误传了14年之久的西点军校学雷锋、挂雷锋画像的消息到此应该画上个结束的“句号”了。

  “《雷锋回乡探亲记》是凭空胡编的”

  某出版社于2003年出版发行了《雷锋轶事》,其中有篇文章标题为《雷锋回乡探亲记》,文章这样写道:

  “1962年的暮春时节,草长莺飞,百花斗艳。阔别家乡4年的雷锋,怀着浓浓的乡情,身着崭新的戎装,从部队回到了生长养育他的热土,来探望他的父老乡亲了。”

  “现在还健在的雷明光(雷锋远亲)的老伴说:雷锋因为假期只有两三天,在家的时间很少,其余时间到老师和同学家去了。据了解,雷锋只去了老师夏柳和同学李建芝那里。”

  “2002年夏,我专程到长沙市韭菜园一家工厂的宿舍区访问了李建芝。……她很热情向我娓娓道来:我和雷锋,是在荷叶坝完小的同班同学,……我们相处比较好。雷锋后来去鞍钢和部队,经常写信给我,请我给他和同学凌小丽之间牵线搭桥,帮助建立爱情,所以雷锋一回乡探亲特此来看了我。”

  “李建芝说:雷锋到部队后,立即写了一封信给她,很感谢她对他的款待,但没有谈到他和凌小丽的情况。以前我到凌小丽家采访时,她告诉我,她早在1960年与本乡一个乡干部结了婚。雷锋在去凌小丽家的途中,可能已打听到了这个情况,于是他只得抱着遗憾而归。”

  张峻告诉记者:“我看到这篇文章后,感到奇怪,当年此时,我正在为《解放军画报》采访拍摄《五好战士和红领巾》这组专题图片稿,刊登在《解放军画报》1962年第6期上。雷锋什么时候回乡了呢?我怎么一点消息都不知道?我立即拨通了雷锋当年指导员高士辉的电话,问他雷锋1962年4月间回过家吗?高指导员回答说:‘胡说八道!’我又先后挂电话问了当年雷锋的排长和同班战友,他们都说,义务兵没有探亲假,雷锋当时是个‘大忙人’,到处作忆苦报告,怎么会有时间回乡探亲呢?答案很明确,雷锋在队战友作证,既然雷锋根本就没回乡,这篇文章显然是凭空编造的了,更不存在什么看望‘恋人’了。”

  经典雷锋持枪照不在铁岭拍摄

  2003年3月4日,某报第8版头条以《雷锋树下寻觅英雄的足迹》为标题,报道了雷锋当年在铁岭市大甸子镇甘沟子屯的一棵古松下拍照留影的新闻。文中说:“1961年冬,雷锋所在连队在学校附近的山上修军事工程,雷锋驾驶汽车途经学校时,注意到校园内的一棵古松很是特别,便戴上棉军帽,手持冲锋枪在此拍照留念。后来,雷锋的这张传遍大江南北的照片,成为雷锋最经典的持枪照。……”

  其实,这张照片被传说是在此树下拍摄的,早在几年前就有报道,在某杂志上以“雷锋树”为标题,讲述了“雷锋树”的由来:“在辽宁省铁岭市东部山区的一个叫甘沟子自然屯的村头,生长着一棵与众不同且极为茂盛的大松树,老远望去,墨绿墨绿,那树冠像一朵巨大的蘑菇拔地而起。……”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村民如此敬重这棵大松树呢?据张峻介绍,原来,这里发生过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1962年春,雷锋随部队执行国防施工任务来到了这个自然屯。当时,村子里的人们根本就不认识雷锋,但每天清晨村民们一起床,就发现家家户户的院子被清扫得干干净净,一个小个子战士满脸带着微笑帮助五保户家挑水、劈柴。时间一长,村民们越来越熟悉这个小个子战士了,原来他就是四班长雷锋。”

  “甘沟子自然屯是山沟里最偏僻的村屯。交通不便,文化落后,村民们大都是没念过书的文盲。当时,雷锋所在的部队在此执行任务,当雷锋听说村里有一所小学,便跑到村头的甘沟子小学。这所小学原是一座破庙,青砖灰瓦,还残留着香火气息,还有人经常来此地上香拜佛。雷锋走进教室,看见几张破旧桌椅旁坐着几个穿着带补丁衣服的孩子在上课,说明了情况,便利用课余时间,为孩子们辅导起了功课,与老师谈心,慢慢地孩子们都认识了他,亲切地称他为雷锋叔叔。后来,他开车运料,每天都要在村头的小河沟旁洗车,每当雷锋洗完车,他都要来到学校手把手地为孩子们辅导一阵功课。雷锋还发现,就在这个破庙前边生长着一棵大松树,就从车上拿了工具为之培土浇水。在劳动中,他得知,原来这里对称生长着两棵同样高的松树,左边一棵在前些年一次雷雨中,被惊雷劈断死掉了,只剩下现在这棵树顽强地矗立着。雷锋更是喜欢这棵树了,打心里敬仰它挺拔伟岸的身姿和顶风雨、耐严寒的秉性。雷锋那天面对着那棵树端详了许久才离去。第二天,他开车运物资路过村头大树时,停下了车,径直来到树旁,让同行的战友为他和大树照了一张合影。”

  “40年来‘雷锋树’感染了很多军民,铁岭人把其作为学雷锋的教育基地,从全国各地来此参观的人们也络绎不绝。‘雷锋树’和雷锋树小学的大幅照片被刊登在《解放军画报》上,新华社还发表了关于‘雷锋树’的一则通稿。”

  张峻告诉记者:“其实,现在看到的这张经典雷锋照片,是一张合成照片,雷锋身后的松树不是铁岭的‘雷锋树’,而是黄山上的迎客松。至今谁也没有见到过雷锋在铁岭‘雷锋树’下的照片,40年来始终是个谜。这幅经典照片的作者是沈阳军区政治部群工部‘民兵之友’杂志社的一位编辑,叫周军,摄于1961年冬季。到了1977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以‘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为题,出版发行了这张照片的彩色(当时用手工上了色)大张画像,征得了周军的同意,将原来雷锋背后的小毛松换成了黄山上的迎客松。”

  张峻强调说:“说明这幅照片的产生经过,并不影响雷锋当年在雷锋树下所做的感人事迹,给当地村民留下的深刻印象,也不会否定‘雷锋树’40年来产生的巨大效应。”

  解开雷锋之死三处“谜团”

  据张峻介绍,他和史宝光是当年亲历现场勘查雷锋死因的当事人,而且两人都先后写过文章详述雷锋因公牺牲的全过程,还拍摄了出事现场照片。

  张峻说:“电影《雷锋》、《离开雷锋的日子》,以及《雷锋的故事》等文学作品,在报道和立说雷锋之死时都有错误:说雷锋是被乔安山倒车时撞倒的电线杆子打死的,其实是乔安山向前开车撞到一根晾衣服的柞木杆打在雷锋右太阳穴上,并在抚顺市望花区西郊职工医院抢救无效致死的。这两处错报,在社会上流传了40多年。”

  2003年3月,史宝光写的标题为“我是事故现场鉴定人”一文中又有了新的说法:“雷锋被火速送到抚顺矿务局西部职工医院抢救,但这里条件有限,于是又转到沈阳军区202医院,路上用了50多分钟,雷锋终因伤势太重抢救无效,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张峻看了报道后,立即打电话询问史宝光,史宝光在电话里讲,这一小段是定稿时编辑“发挥”的。

  张峻告诉记者:“40年后又出了错误报道是不能允许的,历史是什么样就应是什么样。”

  在采访的最后,张峻说:“此外,还有许多离奇的传说,如,假冒雷锋生前战友的,假冒雷锋生前辅导的学生的,什么雷锋的‘干爹’,和雷锋在一个被窝里睡过觉的‘干弟弟’,还有假冒是雷锋的‘私生子’的,简直编得太离谱了。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打着雷锋的旗号在为自己作秀,抬高自己。”

  “我们这些雷锋生前的战友和知情者,当年与雷锋同在的人,都要呵护雷锋的光辉形象,都要为弘扬雷锋精神打假,从而对历史、对人民负责,对雷锋负责。”

  本报记者 张婉/文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雷锋新闻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