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忘却的纪录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20日17:33 新民周刊 | |||||||||
BY 刘绪源 方方的《中国纪录片发展史》,是一部55万字的巨制。在投身这一专题时,她曾请教过历史学家唐振常,唐先生的 话很简洁:“好!闷头下去,起码五年,尽可能收集第一手史料,考证查实,扫清盲点,少发议论,最要不得的是先有结论再 找材料。真正做一些建设性的工作,功德无量。”方方可说是按这些意见认真去做的,她走南闯北,找前辈影人采访
好在这是一部对许许多多人都有益的书,尤其是对中国的电影人和纪录片的制作者。现在已是一个电视的时代,或者 说是一个DV的时代,无数的年轻人手拿录像机,自由地拍摄,不少优秀短片就是这样诞生的。这中间,不乏对历史一无所知 者,他们认为中国根本没有真正的纪录片,仿佛自己就是横空出世的新一代。本书对于他们,可说有振聋发聩的意义。这不仅 能让他们少一点狂妄,也能让他们从前人的足迹中意外地发现一些似曾相识处,从而少走过去已有人走过的弯路,同时还能时 时汲取那种在彼时习以为常而今日已难能可贵的精神能源。 说到早期的纪录片,最不能忘记的就是1911年的《武汉战争》和1913年的《上海战争》。前者是对辛亥革命 的实地纪录,是当时上海的杂技魔术家朱连奎等人听到武昌起义的消息后,紧急组织力量前往拍摄的。影片记下了起义军占领 汉口、攻打汉阳,在大智门车站与清军激战等场面。后者纪录了在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中,上海革命军攻打南市高昌庙 制造局等战斗过程。著名京剧演员夏月润、夏月珊、潘月樵等不仅参加了这些战斗行动,还帮助亚细亚影戏公司拍成了纪录短 片。我们不妨说,前者很有几分像今日的“独立制片人”的作派;而后者,则似乎是今天“DV着生活”的一个雏形。这两部 片子的拍成,比世界公认的第一部纪录片——弗拉哈迪的《北方的纳努克》,还要早整整十年! 1925年,上海发生了“五卅惨案”,英国巡捕开枪后仅一小时,友联影片公司创办人、导演陈铿然立即与妻子徐 琴芳及摄影师等,带上小埃摩摄影机,驱车前往南京路现场。他们敲掉了车头的一块玻璃,边开车边拍。巡捕房的军警正在冲 洗地上的血迹,他们的车子一直开到军警的面前。捕房的马队追上来,徐琴芳将小埃摩机藏到大裤管里,这才躲过一劫。第二 天,他们又潜入停尸房拍摄烈士遗容,又到医院拍了刚从重伤员身上取出的一颗子弹的大特写。片子在6月份上映,取名为《 五卅沪潮》。陈铿然在50年代还曾导演过《郝建秀工作法》等,1958年2月病逝于上海。 本书对纪录片的纪录之全,不能不令人惊叹。除了发掘大量如上述的老材料外,对于目前活跃于京沪各地及海外的纪 录片“小字辈”们,书中都有深入的探访和记载,港台的纪录片自然也不会放过。这样,一卷在手,中国影视纪录片的历史和 现状即可一目了然,正如唐振常先生所言,这确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工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