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自愿婚检“跌停”了婚检率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01日10:37 云南日报

  云南日报网

  新华社哈尔滨3月31日电 记者王茜

  新《婚姻登记条例》实施以来,哈尔滨市婚检人数急剧下降,婚检机构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寒流”。

金手指颁奖大典急招 同方电脑春季促销优惠
中国网络通俗歌手大赛 美丽新生代

  二千多对结婚48对婚检

  哈尔滨市道里区妇幼保健院提供的数字显示,从去年10月1日起,道里区的婚检人数仅为48例,其中军人占了很大比例。

  而这个区的婚姻登记处主任于明新提供的数字显示,从去年10月1日到现在,道里区共有包括军婚在内的2210对新人办理了登记手续。

  在道里区妇幼保健院记者看到,原男检室的牌子已被换掉,取而代之的是咨询室和家政体检。这家保健院婚检医生孟昭仁苦笑着对记者说,原来一天可用几十张的“婚前医学检查登记表”和“婚检证明书”,现在几天也用不上一张,大部分的登记表和婚检器材已被封存进库,诊室只留一小部分以迎接“零星”的自愿婚检者。

  孟昭仁介绍,以往这个时候正是婚检的“旺季”,“五一”期间举行婚礼的新人大多在三四月份进行婚检,每天接待三五十对新人很正常,现在则几天也没有一对。看着手里的婚检记录孟昭仁告诉记者:“3月份只有4对新人进行了婚检。”

  据有关部门统计,去年1至10月哈尔滨市婚检疾病发生率为12.36%,检出患有各种疾病的总人数为8454人,其中患有传染性肝炎的3230人,患有生殖系统疾病的4496人,患有性病的135人,患有严重遗传性疾病的77人。

  哈尔滨市妇幼保健院院长孙冬伟介绍,从去年10月1日开始到现在,哈尔滨市共有120例新人进行了婚检,婚检者多为白领职业者。

  “梅毒胎”敲响婚检的警钟

  一个新生命的孕育,对父母来说无疑是件高兴而激动的事情,然而梅毒却使孕育的喜悦瞬间化为乌有。在短短的5个月时间里,一家保健院的妇产科在进行孕检时接连检出了3个“梅毒胎”。对此有关专家认为,“梅毒胎”的出现,敲响了婚检的警钟。

  病例一:去年11月,怀孕20周的李某在道里区妇幼保健院进行梅毒筛查RPR呈阳性,经询问结婚前没有进行婚前医学检查。

  病例二:今年2月,24岁的张某在怀孕9周时,来到道里区妇幼保健院进行早期检查,梅毒筛查RPR呈阳性。经询问在进行婚检时就查出患有梅毒,此次不小心怀孕,但仍心存侥幸希望胎儿正常。

  病例三:今年3月,怀孕20周的赵某的梅毒筛查RPR检验结果也出现了阳性反应,经询问没有进行过婚检,从不知道自己患有梅毒。

  这家医院的妇产科医生张艺工忧虑地告诉记者,当时她看到检验结果时很是惊讶,根本没想到会出现梅毒胎。她在以前进行产前检查时,从未遇到过梅毒胎,因为那时候《婚姻登记管理条例》规定必须进行婚前医学检查,梅毒在婚检时就被查出,婚检部门会做出暂缓结婚的建议。

  面对性病发病人数逐年上升的趋势,该院院长孙冬伟认为,出现梅毒胎并不奇怪,婚检是防止新生儿出现梅毒的第一道屏障,这道屏障被忽视的结果就是新生儿梅毒的增加。眼前可及的是“梅毒胎”,而始料不及还有很多种我们无法预料的遗传性疾病。

  遗传学家:“零婚检”将使出生缺陷率上升80%

  面对黑龙江省400多个婚检机构冷落的门庭,我国遗传学家刘权章忧心忡忡地说:“零婚检现象的发生,将使出生缺陷率上升80%。”

  刘权章介绍,我国“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政策,目的在于控制人口数量。在这种情况下,全国每年出生约1500万个孩子,大约有1.3%有明显的出生缺陷。据估计,其中大部分是由遗传因素所致,因此每年大约有18万个孩子具有明显的遗传所致的出生缺陷。近年来,出生缺陷已成为我国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

  刘权章告诉记者,他在卫生部开会时了解到,从去年10月1日开始实施新《婚姻登记条例》至今,我国部分省市平均婚检率为1%。“婚检是保证低缺陷率的第一道屏障。由于‘强制’变‘自愿’,这第一道屏障被‘拆除’了,因此出生缺陷率也将上升。”他说。

  刘权章认为,在现有情况下,“产前诊断”是防止出生缺陷率上升的最后一道屏障了。但产前诊断存在一些不足,有些疾病难以检查,并且产前诊断的技术和器材要求也比较高,在有些地方很难开展。因此,有关部门应该尽快制定相关支持政策,推动产前诊断——这最后一道屏障的建立,以便减少出生缺陷率。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