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为引起顽固母亲注意 绝望的女儿表演“自杀秀”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02日10:01 观察与思考

  观察记者/韩晓露

  自杀秀?

  女儿站在混浊的河水中,满眼的凄迷,满面的泪水,大喊着要自杀。岸上是苦苦相劝的母亲。终于,女儿被母亲劝回,上了岸。

金手指颁奖大典急招 同方电脑春季促销优惠
中国网络通俗歌手大赛 美丽新生代

  这是浙江省社科院死亡问题研究专家沈毅对记者讲述的一个真实的自杀细节。女儿真的想自杀么?看起来应该不是,浅浅的河水是不太可能淹死人的。但是,她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对于女孩的行为,沈毅认为,她只不过想引起顽固的母亲的注意罢了。因为母女俩相处不融洽,吵架是家常。绝望的女儿想起了毁灭性的一招,为了威胁母亲,她"毅然决然"地跳下了如此浅的河流,做了一场自杀表演。女孩的目的当然不是自杀,而是想重新得到母爱。

  女孩的"自杀",让记者想起了这个词--"自杀秀"。

  "自杀秀"。这是媒体最近提出的一个新话题。所谓的自杀秀就是自杀表演,也就是自杀作假。他们认为,自杀者本不想死,只是为了某种目的而做的一种表演。

  在这个作秀的年代里,连自杀都可以秀一下,是可笑还是可悲?

  自杀研究专家沈毅是怎么认为的呢?

  沈毅对这种作秀的行为并不认可。而且作为自杀研究专家,他也不赞同自杀秀这种说法。

  沈毅认为:自杀,是一个人以自己的意愿和手段结束自己的生命,即"杀害自己的杀人行为"。它是人类生理、心理、家庭、社会关系及精神状态等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越轨行为;它也是一种行为方式,有人借此来传达某种情绪,或达到控制人,换取某种利益(精神上或物质上)的目的,更有可能为了逃避内心深处的罪恶感或无价值感。

  所以自杀是很痛苦的一件事。他认为,凡是要自杀的人都同样痛苦,所以不是在作秀。

  如果不是自杀者在作秀,那么是谁在作秀?

  都是媒体惹的祸

  沈毅认为,从社会学意义上来讲,自杀秀并不是很普遍的一种现象,至于人们为什么会如此多的提到它,很大程度源于媒体自身的一种作秀。

  他同时提到了张国荣。

  --去年四月,张国荣从香港最高的楼顶坠下。随之而来的是许多年轻歌迷以同样的方式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有媒体说,这是集体作秀。

  其实,张国荣的死亡,在沈毅看来是他抑郁症的一种表现而已。至于追随而死的那些歌迷,很多也是出于对所喜爱的明星行为的一种模仿,而并不是如媒体所说的浅薄的作秀。

  沈毅同时认为,媒体对自杀的报道也过于集中和泛滥。

  比如,今年春天,刚刚结束了禽流感疫情的城市,在这样的日子里,报纸最热衷的报道就是自杀。多少报纸不惜花费大量的版面,用各种煽情的笔调详尽描述自杀者的痛苦行为,以满足阅读者的阅读需求。但是很少有媒体认识到这样的报道,如果不假以客观而深刻的分析的话,对于社会来说并没有多大的意义。所以,作为媒体来讲,是否应该以这样不惜笔墨的方式来报道人类这种极端的越轨行为,确是值得商榷的。

  沈毅告诉记者,其实自杀这类现象,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是长期普遍存在的。弗洛伊德曾经说过每一个人在长长的一生里都会有过自杀的念头。但真的要迈出这一步却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因为从想到做要经历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又是非常痛苦的。

  但是我们某些媒体,多半除了详尽的描写和浅表的分析之外,并没有深刻地进一步探讨其原因,也没有意识到媒体自身正在制造着的自杀氛围。更少有媒体对自杀的报道能够起到对众人警醒的作用。

  记者曾经认识一个从普通中学考入重点中学的学生,二八青春年华,正是朝气蓬勃的年龄。可是,过度紧张的学习造成的心理压力却使他整日郁郁寡欢。而且成绩不佳的他也因为过度的自卑,常常觉得自己在同学中矮人一截。想起初中时期的辉煌岁月,他很想让自己再度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有一次,他看见自己所在城市的某大型报纸上头版作了一大篇幅的报道,讲述的是一个年轻人因为恋爱失败而想从高楼上跳下去,结果受到了媒体的关注。女记者甚至亲自跑过去,并且招来了大量的警力来劝这个自杀者。他注意到不仅是这家报纸,还有很多别的媒体也在报道此事,这样的报道往往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原本是一个很普通的社会新闻,却在头条上予以报道,可见其爆炸性的新闻效应。如此的过度报道给这个学生心理造成不小的震动,他误以为,自杀原来是可以上头条的啊,而且可以引起那么多人的关注。于是,有一天,他从医院里弄来了很多老鼠药,然后打电话给自己的老师和最好的朋友,说自己要自杀了。等他看到老师赶来的时候,就装模作样地把药往嘴里塞,老师一个箭步上前夺下了他手里的药。这次吃老鼠药,他不仅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反而引起了同学和老师的反感。他也从此明白了一个道理,自杀并不能引起别人的注意,事情并非如报纸上所说的那样。

  当然了,新闻是"唯恐天下不乱的",但是,这样的报道,我们认为并不是不可以,而是应该讲究一个度。

  作秀还是心理出了偏差

  自杀秀和自杀者的不同点只在于前者的决心没有后者强,以及目的不一样。不过,虽然自杀秀是假自杀,但是它的过程也一样痛苦,其中也不乏弄假成真者。大多数自杀秀者是对自杀现象的模仿,所以要根除这种并不美丽的作秀方式,我们还应该尽社会的力量,尽量减少自杀人员的增多。

  那么,自杀成因究竟是怎样的呢?

  早春的时候,也正是各种心理疾病爆发的日子。

  也恰恰是这个时期,各地自杀人数呈上升趋势。

  那么,两者间是否有关联呢?

  沈毅认为,两者间的关系非常大。

  据他研究认为,自杀行为正呈现日渐蔓延趋势,而且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至于自杀的成因有很多种。心理学家们认为,心理异常与自杀有着很大的关联性。在自杀者中,许多人有原发性或继发性抑郁症、精神分裂症以及其他情绪障碍的病史。据有关数据统计,在100例成功自杀者中,有64例患者患有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美国每年因抑郁症而自杀者不少于3万人。但是也有的学者对此持相反的态度,他们从社会接受的角度出发,认为是个体在达不到文化认可的目标时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所造成的后果。他们认为自杀者往往是些退却主义者,当面临压力失败后,他们不是去积极奋斗,而是拒绝社会文化所设立的目标,退却到自我世界之中,成为极端利己主义者,从流浪、酗酒、滥用药物、无赖等状态,发展到精神失常、极度抑郁和了无生趣,最终走上自尽之路。在美国有半数以上的自杀者自杀的原因在于经济目标的未达到。而据有关资料表明,在我国,由于升学考试,就业工作,家庭经济等各种社会压力造成的自杀人数也在不断地提高。另外一种学说认为,自杀行为可以通过家庭成员,亲属朋友或偶像名人之间互相模仿而得。至于自杀的成因,还有多种学说观点。比如亚文化学说,生物说等等。但是,诸如种种观点,均是从一种角度,一种学科

  领域出发研究所得,至今没有一种理论体系能全面准确地解释自杀成因问题。自杀,说到底是特殊而复杂的人类行为。既有社会文化因素,也有生理、心理的因素。

  而自杀秀现象,社会的责任更大,作为媒体也责无旁贷。媒体自身,应该更深层次地检讨自己,是否过于浮躁地追逐了喧闹的表面而没有更多地触及人们的内心。所以,媒体自身首先应少一点作秀,多做一点实在的事情,多一点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多一点对自杀者内心的关怀。

  如何才能不作秀

  沈毅认为,其实,媒体所谓的自杀秀,除了极少一些是出于好奇或者作假表演,大多数的自杀秀其实已经属于自杀范围之内。自杀秀者此时的内心和真正的自杀者一样,是非常痛苦的。

  他们和自杀者一样,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实施过程。沈毅认为,把握了这个实施过程,无疑有益于预防和干预自杀秀行为的发生。心理学家杰克波斯认为自杀过程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面临极端烦恼的问题;这种状态长期困扰而导致心理危机;相信唯一解决这种困境的出路是死;不能将烦恼与他人沟通和分担,人变得愈来愈孤独;克服了内在的道德约束,认为自杀是不合理或者是不道德的;社会隔离使他感到较少社会规范的约束;对自己的践踏生命的意念进行合理化解释;故作姿态,认定面临的困境在死后将不再困扰自己。自杀秀者的内心经历也大致相仿,尤其是前面两个历程。

  所以,我们要减少自杀秀表演者大量出现的趋势,除了媒体要适量加以正确的引导以倡导健康积极的社会文化氛围之外,社会应该在有人出现这类问题端倪的时候,对他们给予一些心理的疏导。

  他们同时也更加需要心理医生的存在。

  现在大型医院里大都设有心理门诊,但是由于就诊的人并不多,所以大多数此类门诊在医院正常就症时期常常是无人值班,一些心理咨询热线也常常没有人接听。我们认为,对那些有自杀或者自杀秀企图的人来讲,应该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勇敢咨询心理问题专家。而医院,也应该把病人的心理疾病真正地放到重要的位置上来。心理出了问题并不可怕,就和身体某一部位生病一样。

  整个社会也应该更多地关怀这些心理有了偏差的同胞。至于作秀,假如社会舆论和文化氛围对此出于善意的关怀的话,我们认为对于这类现象的控制应该是有所裨益的。

  本文结束的时候,记者在杭州某报上看到这么一则消息:杭州市心理危机研究和干预中心(即通常所说的"自杀干预中心")于4月成立,杭州市政府已拨款40万元用于该中心建设。

  这是一件好事,也是对于痛苦者的帮助以及作秀者们的正确引导。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自杀新闻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