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陪着孩子读大学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07日07:45 三秦都市报

  儿女在外地读书,父母放心不下,便从四面八方赶来,在儿女就读的大学旁租房而居,一边陪孩子读书做内勤,一边靠做小生意、摆地摊、干临时工、捡破烂维持生计,过着艰苦的生活。

  大学陪读屡见不鲜

中国网络通俗歌手大赛 同方电脑掀动四月风暴
中国网络通俗歌手大赛 体验财富之旅赢大奖!

  儿女考上大学到外地读书,父母在校园旁“安营扎寨”做陪读。父母为每月的房租和一日三餐操心劳神;儿女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心安理得——这就是大学陪读留给人们的印象。

  在采访之前,记者以为大学生大多为成年人,有自制能力,又有校方的约束,“陪读”应是极个别的现象,但经过实际调查,却发现在西安郊区一些大学旁的村子,因陪读之风盛行,竟形成了“陪读村”。

  从河南郑州来西安陪读的刘斌(化名)和妻子都是做建材生意的,由于生意繁忙,对儿子疏于管理。儿子贪玩成性,一提上网打游戏,就把什么都忘了。为了儿子成才,他把生意交给妻子打点,他专陪儿子读书。儿子在他的督促下,去年考到西安南郊一所大学。他总算放心了。谁知上大学后,儿子旧病复发,整天上网玩游戏,时常夜不归宿。实在没办法,经过和学校协商,他把儿子办成了“走读生”,在学校附近租了一室一厅陪儿子读书。

  刘斌的儿子是大一学生,还有三年时间才能毕业。他一提起这事就头疼,可儿子一点也不理解,嫌老爸管得太死,连一点自由都没有。父子为此经常发生争吵。

  当然,给儿女当陪读也并非都是父母一厢情愿。陕西师大艺体系2001级学生郭洁丽,今年准备参加考研,她把她父亲从东北老家请来,一方面照顾她的生活,另一方面督促她学习。按学校规定,每周六、周日她才能回“家”住宿,但每天能吃上爸爸做的可口饭菜,她已经很满足了。郭洁丽的父亲是一名退休教师,除了“陪读”外,他还在附近一所子弟学校应聘当上老师。父女俩互相照顾互相鼓励,日子过得非常充实。这或许是陪读家庭中的一个特例,其他人家就没有这么融洽这么惬意了。

  “陪读村”的形成与发展

  大学陪读并非都是发生在贫寒家庭,记者采访时也遇到过有钱有闲阶层,到西安不为别的,就为了陪儿子读书。除此之外,便是逛街打麻将,活得非常潇洒。像这种情况在陪读家庭中也不少见。还有一些学生家长,是奔着开发商机而来,陪读倒在其次。3月30日,记者在雁塔区河东村采访时,一位从东北哈尔滨来的学生家长,正准备开一个“东北人家”餐馆,孩子的母亲说,到这儿主要是为了做生意,陪读是捎带着管一下,孩子大了家长不用多操心。无独有偶,在西安大学城附近的茅坡村,有一个“川哥饭店”也是学生家长开的。

  这些来自内蒙古、黑龙江、辽宁、四川、湖北、安徽、甘肃等地的学生家长租住在儿女就读的大学旁,或做生意或给人打工或摆地摊或捡破烂,在西安市东郊、南郊、西郊一些大学周围形成一个个“陪读村”。

  大学“陪读”是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的,被陪读者大多为“独生子女”。

  记者在西安一民办院校附近的村子采访时,发现陪读家庭竟占该村外来人口的50%以上,足见户数之多。

  陪读背后的辛酸

  “收破烂了,谁有废纸瓶子塑料的卖……”如果不是街坊邻居介绍,谁能想到这个其貌不扬的破烂王,竟是一个在校大学生的父亲。

  这个从甘肃平凉赶来专门照顾儿子的老头儿非常顾惜儿子的名声,他不愿接受采访。在记者的再三央求下,他才将记者带到他的住处。据老汉说,他有3个孩子,在西安上学这个是老小。按他家的条件,勉强能吃饱肚子,哪还能供娃上大学?可村里几十年出这么一个大学生,亲戚朋友都劝他别耽搁了娃的前途。他一狠心把牛和口粮都卖了,东借西凑,总算给娃交了学费。等把娃送走后,他和老伴一商量,决定到娃上学的地方寻个事干。年龄大了,又没文化,只能靠捡破烂挣钱还债……可娃嫌他干这行丢人,几个星期回来一次,呆不了半个钟头,拿了钱就走……

  说到这儿,黄老汉用袖子擦擦眼角溢出的泪水,叹口气说:“咱不怨娃,娃有娃的难处哩!”

  记者想见那“高才生”一面,被老黄拒绝了,他说跟你说这会话把多少生意都耽搁了。说完,他头也不抬,推着那辆旧三轮车又吆喝着收破烂去了……

  可怜天下父母心

  “我们都是成年人了,但在父母眼中还是个孩子,说实话我真不愿父母呆在我身边,把我管得那么死,可又怕伤他们心,就这么凑合着过吧!”一位被陪读大学生无可奈何地说。

  “大学陪读,养成了孩子的依赖心理,不利于学生成长,将来无法适应社会,有百害而无一利可言。”一位教育工作者尖锐地批评“陪读现象”。

  话是这么说,而实际情况又是怎样呢?前边讲述的“破烂王”与“高才生”的父子恩怨不必赘言,那些贫困陪读家庭的收入开支足以说明问题。一对从四川来的夫妻在西安陪读,摆了一个水果摊,一月净收入1200多元,可他们上大学的儿子每月学习生活费用在500—800元之间。另一个陪读家庭夫妇摆地摊卖小百货,一月收入700元左右,上大学的儿子每月花销都在400元以上,最多花到1000元,父亲无奈只能卖血还账。

  父母的艰辛孩子全然不顾,像这样的结果,陪读又有什么意义呢?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