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佘家遵循世代相传祖训 为明朝将军袁崇焕守墓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07日23:52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社会记录》

  《佘家故事》第一集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社会记录》4月6日23:40首播

  主持人阿丘:

中国网络通俗歌手大赛 同方电脑掀动四月风暴
中国网络通俗歌手大赛 体验财富之旅赢大奖!

  清明节这两天,扫墓和祭祀活动特别密集,形式也特别多,最新鲜的是可以网上扫墓,最离谱的是在天津,我听说竟然有为祭祀准备的别墅、带游泳池和佣人的那种别墅,还有高尔夫球场、保镖,甚至还有"小蜜",当然是纸扎的。这些和古诗里说的那种传统景象可不一样,古诗是这么说的,"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不过这句诗后面还有一句:"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尽是死生别离处,这句话倒是无论时代怎么发展,时光如何流逝,都很耐人寻味的。我今天想请您和我一起看一个纪录片,这个纪录片讲的故事,就是发生在这死生别离处的传奇。这个故事说来话长,我们要连续看四天。

  字幕2002年1月北京

  解说:这是广渠门内,东花市斜街52号,在这个院里,居住着19户居民,他们很快就要搬迁了。

  字幕:佘幼芝

  镜头:小院居民和拆迁办交流

  解说:佘幼芝,62岁,退休的仪器商店售货员,她们佘家从明代崇祯年间就居住在这个院里,将近400年来,他们从来没有搬过家。因为有一条世代相传的祖训,要求佘家后代无论发生什么都不许离开这里。而今,恪守了300多年的祖训,就要在佘幼芝手中被违背了。

  1630年,明崇祯三年八月十六深夜,一名男子来到西四刑场,取下了悬挂在高杆之上的一具尸首,尸身血肉模糊,体无完肤,这是被皇帝凌迟处死的袁崇焕将军的尸体,男子将尸体盗走,很快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

  过了200年,清道光年间,在北京城东南的广东人墓园里,立起了一座墓碑,上面写着,有明袁大将军墓。人们开始知道,当日盗走袁崇焕尸首的,是他军中一位姓佘的部下,这位佘姓义士把袁将军安丧以后,就隐姓埋名,在他的墓旁居住下来,一直到死,并且还留下了遗言,要求子孙世代不许做官,不许回南方老家,要居住在袁将军墓旁,为将军守墓。

  佘幼芝,便是佘义士的后代。

  佘幼芝采访:

  反正我们先祖临死的时候,就是这么讲的。就说我死以后把我埋在这个旁边,我们要辈辈守墓,从此以后我们再也不许回南方了,因为袁大将军是广东东莞人,我们家是广东顺德人,我们既是同乡又是上下级的关系。

  解说:

  袁崇焕的墓园,在北京东二环广渠门桥以里,而广渠门,就是袁崇焕指挥军队与八旗军最后一次作战的古战场,那场战斗后不久,袁崇焕就被崇祯皇帝关进了大狱,并且冤杀。佘幼芝知道这些事情,是小时候听家里的大人讲的。

  佘幼芝采访:

  我就由那儿(听大人说话),我就特别爱听这些历史事情,我就听着,赶情我们家这么回事啊。慢慢慢慢的,从我幼小的心灵就灌输到,噢,我们是给袁崇焕守墓的。袁崇焕死才46岁,就这么惨。

  解说:

  袁崇焕,字元素,他为人慷慨有胆略,喜欢谈论带兵打仗这样的事。在万历年间,他考中进士,被分派到福建邵武去做知县。

  袁崇焕研究会会长阎崇年采访:

  县衙门旁边一个老百姓家着火了,他作为一个知县,穿个官服,亲自到老百姓家里爬墙上屋亲自为民救火。

  解说:

  明朝后期,政治腐败,国力衰退。而北方的女真族在努尔哈赤手中强大了起来,努尔哈赤建立了后金政权,率着骁勇善战的八旗军,向衰朽的明朝开了战,而明军不堪一击,接连失地。

  袁崇焕研究会会长阎崇年采访:

  明朝军队谈后金谈虎色变,派了将领出关,哭啊,不出,再就是逃跑整营整营的逃跑。

  解说:

  一六二二年,明军十三万大军覆没,四十多座城池失守,边关岌岌可危,袁崇焕挺身而出,弃笔从戎,不久带兵驻守宁远。宁远,即今天的辽宁兴城,距山海关二百余里,是当时关外的一座孤城。在这里,袁崇焕加强城防,建立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军队,逐步收复了周边一些失地。

  1626年,努尔哈赤亲率13万精兵直扑宁远。宁远守军只有1万,得知强敌逼近,袁崇焕立刻布置守城,为了激励士气,他刺破手指写成血书,还向士兵下拜,激以忠义,更将母亲和妻子都搬到城中,表现出全家和宁远共存亡的决心。在他的带领下,全军将士血战三日,终于击退了敌兵。这一仗是努尔哈赤一生中惟一的败仗。

  主持人阿丘:

  我查过一些历史资料,史料上说这一仗打完后,没过多久,努尔哈赤就郁郁而终。而皇太极继位后为父雪耻,又率兵攻打宁远和锦州,又被袁崇焕击退。时光飞逝,几百年过去了,也许没有人在记得什么战役。但是,有关这位弃笔从戎的将军的故事,依然流传,有人讲,袁崇焕指挥打仗的时候,坐着轿子在城头督战,打了胜仗之后,还派使者送礼物给努尔哈赤,颇有《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和周瑜羽扇纶巾、谈笑用兵的气派。后来梁启超还称赞袁崇焕为"千古军人之模范"。当然袁将军让后人敬仰的还远不至于此。我们接着看这部纪录片。

  解说:佘幼芝的家里有一幅精心装裱的毛主席批示复印件。

  同期:

  佘幼芝夫妇:这是毛主席对保留袁崇焕祠和墓的批示。(字幕:毛主席批示)挂起来吧,毛泽东主席批的。

  解说:

  1952年,北京市决定把城里的坟墓迁到城外,当时,有四位社会名流给毛主席写信,请求保留袁崇焕墓。

  佘幼芝夫妇采访:

  叶公绰,柳亚子,李济深和章世钊,这是52年5月14号写的,这是其中的一部分,所以这个是毛主席5月16日就批示了。当时彭真当市长的时候,是请彭真同志查明处理:我意若无大碍,袁崇焕祠墓应予保存。毛泽东。

  解说:结果袁墓没有迁走,政府还拨款加以修缮。

  1629年,皇太极率领的清军绕过袁崇焕驻守的山海关,从蒙古一路杀向北京,袁崇焕得到消息,率军星夜驰援,在大雪中急行军三天三夜,赶在皇太极之前到达北京城。在广渠门下,袁崇焕率9000官兵与皇太极的十万大军展开了又一次血战。

  袁崇焕研究会会长阎崇年采访:

  仗打得非常得激烈,袁崇焕是身先士卒。史书记载啊,说他身上中的箭啊,就像刺猬皮一样,有很多的箭射在身上,结果袁崇焕的军队打败了皇太极军队的进攻。

  解说:

  皇太极硬攻不成,便使了个“反间计”。他放出谣言,说袁崇焕与后金密谋,要献出北京城。崇祯皇帝很快中计,以通敌谋叛之罪将袁崇焕缉捕下狱。8个月后,袁崇焕被处死。

  在佘幼芝的记忆中,袁墓重修以后,每年的清明节,都会有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来袁崇焕墓纪念袁崇焕。

  佘幼芝采访:

  修好以后,这些中央首长,是吧,每年的清明都到我们这儿来。朱德、叶剑英、傅作义、张友渔、刘仁、还有,还有周总理也来过这儿,当他们清明的早上9点多钟的时候就来了,一直到下午三点钟他们才走呢。在这儿开一个小型的纪念仪式。

  袁崇焕研究会会长阎崇年采访:

  袁崇焕最后死得很惨,最后叫做磔刑。磔刑,就是凌迟,俗话说就是千刀万剐。

  主持人阿丘:"千刀万剐",这古代酷刑里面,这个可以说是酷刑之最了,"凌迟"规定要割一千刀,要到第一千刀上才能将人杀死,否则刽子手也要受罚。这就是所谓的"千刀万剐"。所以,骂人"杀千刀"是最恶毒的骂人话。

  我记得明朝文人张岱对这段历史做过记录,据说,当时袁崇焕被绑上刑场,刽子手还没有动手,听信袁崇焕是内奸的北京老百姓就扑上去抢着咬他的肉,直咬到了内脏。刽子手依照规定,一刀刀的将他身上肌肉割下来。众百姓围在旁边,纷纷叫骂,出钱买他的肉,一钱银子只能买到一片,买到后咬一口,骂一声:"汉奸!"最后袁崇焕惨叫不绝而死。

  解说:

  袁崇焕死后,被弃尸于市,无人敢去收尸。深夜,佘义士冒死盗回了将军尸体,葬于自己家中。并且终身厮守。由于盗尸和守墓都是在秘密中进行,佘义士的名字,相貌,和身世,在史书中没有留下任何记载。而他为袁将军守墓的行为,经由子子孙孙传到了现在。

  这是佘家为袁崇焕守墓的第372年。佘幼芝,已经是佘义士的第17代了,372年寒暑沧桑,17代人生生死死,守墓的遗训还是口口相传,遵行至今。

  金庸在他写的《袁崇焕评传》中说,袁崇焕的被杀,不是崇祯中了敌人的反间计那么简单,而是另有隐情。

  袁崇焕不仅不肯迎合阉党,在对敌战略上还力排众议,坚持己见,不惜得罪皇帝,所以,金庸在文章中说,崇祯杀袁崇焕,是迟早的事。

  而袁崇焕始终以大局为重,自身的安危荣辱早已被他置之度外,他在皇太极还没退兵的时候就被捕了。他的部下听到消息后全军痛哭,弃城而去。袁崇焕在狱中还写信命令他们回来继续抗敌。

  袁崇焕被冤杀以后,明朝军队士气大落,14年以后的1644年,李自成率领义军攻入北京,明朝灭亡,崇祯皇帝上吊自杀。也在这一年,清兵在山海关打败了李自成,攻入北京,占领了紫禁城,开始了清王朝对中国268年的统治。

  佘幼芝采访:

  我的先祖都辞官不做,告老还乡当老百姓了,这样那我们靠什么生活?那没生活。

  所以当时我们就做一种叫刮绒婆,把蚕丝缠在一个板子上,拿牛骨头就刮,把那蚕丝刮成绒,这就叫刮绒婆。

  解说:

  袁崇焕的冤屈一直到乾隆年间才得以昭雪。当时,清朝朝廷修订明史,找出了当年的档案。从那时起,袁崇焕的事迹才被公开谈论,佘家守墓的事儿,也才渐渐为人所知。1831年,道光年间,有人为袁崇焕和佘义士立了碑,并且在墓前修建了袁崇焕祠。

  袁崇焕祠,就是今天的东花市斜街52号院,文革期间,袁祠里住进了十几户人家,并且盖起了住房,2002年一月,文物局决定动工修复袁崇焕祠,要将52号院里的居民搬出重新安置,佘幼芝一家也在搬迁之列。

  佘幼芝采访:

  “现在我的心情是特别激动。”

  “你可别激动还回来呢,政府会让我们回来的。”

  主持人阿丘:

  英雄给历史留下痕迹,常人在岁月里默默浮沉。在英雄的历史旁边,原本好像只是注解的——佘家故事,渐渐的,在经历了几百年后,竟越来越清晰了。好,明天请继续收看社会纪录,晚安。

  佘家故事第二集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社会记录》4月7日23:40首播

  主持人阿丘:昨天我们一起看了佘幼芝一家为袁崇焕守墓的故事,这个故事延续了300多年,无论如何也不能一下子说清,今天我们接着来看。

  佘幼芝进墓园抬头看(字幕2002年1月)

  解说:佘幼芝,63岁,退休的商店售货员。每天早晨,她都要来这座墓园里打扫维护。

  解说:这是明朝抗清名将袁崇焕将军的墓,1630年,率军与满清战斗多年,立下赫赫战功的袁崇焕,被崇祯皇帝冤杀,一位姓佘的义士冒死从法场盗回将军的尸首,安葬在自己家中,从此隐姓埋名,日夜守护。临终前留下遗训,要求子孙世代为将军守墓,不得离开,从此佘家后代傍墓而居,为将军守墓,历时372年,到佘幼芝这一代,已经是第17代。但现在,佘幼芝就要离开这里了。

  解说:佘幼芝要离开,是因为政府要修复袁崇焕祠,袁崇焕祠约建于清朝初年,文革期间,被居民所占用,要修复袁祠,就要拆掉居民们自己搭建的房子,迁出里面的居民。佘幼芝一家,也在迁出之列。

  修复袁崇焕祠,是佘幼芝多年的盼望,但是,她不知道,搬出去以后,还能不能回来继续守墓。佘家延续了17代的守墓历史,不知道会不会就断送在自己的手里。

  300多年的离乱兴衰,为了给袁将军守墓,历代先人经历过多少艰辛,现在已经无从知道,仅仅是佘幼芝本人,为了守在墓旁,已经付出过不少牺牲和努力。

  袁崇焕墓在现在的广渠门桥以西,由于佘家世代在这里居住,这一带,原先被称作佘家馆,这条街道,以前叫做佘家馆街,佘幼芝小时候,佘家有十几间大瓦房,而佘幼芝现在住的房子,只有两间小房,20个平米,这是由原先佘家的羊圈改造成的。

  那是在1955年,崇文区在这里建59中学,征用了佘家住宅,在别处给佘家人安排了楼房。但为了守墓,佘家人没有搬走,大伯一家住到袁祠的南房里,佘幼芝随母亲搬进了从前的羊圈改造成的房子。后来大伯和母亲相继去世,1964年,佘幼芝就在这间房里结了婚。作为佘家的女婿,佘幼芝的丈夫焦立江从结婚开始,就想着搬家。

  佘幼芝夫妇聊天:

  解说:佘幼芝的丈夫焦立江是小学教师,单位离家特别远,而且这里的住房条件这么差,文革以后,他就四处联系跟别人换房子。

  佘幼芝采访:

  曾经呢我们也换过房,换过好多次房了,例如和平里换两居,我也去看去了,东华门那儿我们也看去了,万寿路,万寿路是一个新房子,六楼、三居,我们这两间房子换个三居,那多好啊,并且又是双气。

  焦立江采访:

  我们这两间完全能换个三居。那个地方,那个时候人不愿意上那儿去,那儿算远郊了,不愿意去,都愿意进城里边来。

  佘幼芝采访:

  作为我来说,我就老跟我爱人搪塞,我说行我跟你看去,一看我就老得挑毛病。

  焦立江采访:

  那个时候老对付我,咱们再有一两年,征服几个日子,我们就搬了。后来我才明白她就是不搬走,就是为了为袁大将军守墓。

  解说:文革期间,袁崇焕墓遭到了破坏,墓碑被推倒,坟墓也被挖开。

  佘幼芝采访:

  几百年了我们在这儿守着,这是我们的心血啊,是吧。我们是很难过,但是当时那种情况,不敢说什么。

  解说:1970年,伯母和堂兄搬了家,佘家在袁崇焕墓旁就剩下了佘幼芝一个人,文革结束的时候,佘幼芝决定继续祖先守墓的事业。

  佘幼芝采访:

  就剩我一个人了,我也是姓佘的呀,我也是佘家人哪,是吧。那我能眼看着袁崇焕这个碑,已经就在地上倒着,这个坟就恢复不起来吗?那如果说这样的话,那我真对不起先祖

  是不是?我也是佘家子孙哪,我就决定要跑。

  解说:为了守墓,佘幼芝坚持不同意丈夫要搬家的想法。

  焦立江采访:

  她说我哥哥搬走了,我们佘家没人了,我再一搬走,我们佘家还有谁呀?所以我得守下去。

  解说:所以,从文革一结束,佘幼芝就开始了自己的行动。

  佘幼芝采访:

  凡是有关管文物的地方,我认为起点作用的吧,我都跑到了。市政府、市政协、中国政协、文化部、文化局、北京市政府、区政府,还有民革我都去了。

  解说:那时侯佘幼芝39岁,是一家仪器商店的售货员。为袁墓奔走都是利用业余时间。

  佘幼芝采访:

  我又得带孩子,我又得上班,我还有个老婆婆在这儿,那时候我特别特别忙,我们单位都管我叫疯子,佘疯子。为什么管我叫佘疯子呢?说你看老佘,你说现在谁像你似的,你说你给袁崇焕守墓,你为他跑,人家能给你钱吗?人家能给你大彩电吗?你到时候开支呢,还得上我们这儿来开支?人家说现在谁还重视你这事儿,人家都重视活的,都不重视死的。但我就这么想,我跟他们想法不一样,我就相信党,相信政府。

  解说:佘幼芝为了修复袁墓和袁祠而奔走,对丈夫焦立江要搬家的想法一时说服不了,就采取了拖延的办法。

  佘幼芝采访:

  反正我就变着法地搪塞他,可是一搪塞二搪塞,老搪塞他,他就干脆跟我急了。你老不换那我就换。

  解说:1984年,在佘幼芝的呼吁之下,袁崇焕墓和祠被定为北京市市级文物。但就在这一年,59中学为了扩大校园面积,提议把袁墓袁祠的相关文物都迁到龙潭湖公园里的袁崇焕庙里。然后拆掉袁祠,给居民另外安排住宅。

  佘幼芝采访:

  听说要把这墓由学校牵头,由59中牵头,要把这墓挪到龙潭湖去,我心里边非常着急。

  焦立江采访:

  当时心急如焚,随手记下心中哀思,这是佘幼芝当时写下得情况。

  佘幼芝采访:

  世人吗,都没人支持我,并且我们家里都不支持我,我心里面哎呀就是举目无援哪,心里非常的,又难过,就跟那走投无路了似的。

  焦立江采访:

  十年浩劫掘忠魂,盼党重接墓中人,元素挕死保北京,英雄事迹传美名,独守灵(陵)园思哀情,代代相传元素情,苦守灵(陵)园三百载,谁知我氏心中情。

  佘幼芝采访:

  所以,就表示我自己对我们这个使命,是坚持我们佘家的使命,守下去呢?继续奋斗下去呢?还是停止不前呢?就到这里结束了。

  解说:在佘幼芝的奔走之下,政府否决了59中的提议,袁崇焕墓和祠原地不动,等待修复,但这样一来,邻居们对他们一家产生了意见。

  焦立江采访:

  要是学校占了这个地呢,他们现在都住上好房子了。因此风言风语的,对我们这个跑也不满意过,后来也有转变的。这是一个,再有一个是学校,可以说是排挤吧。我们南边窗户是59中的厨房,厨房那儿有一个鼓风机,正好对着我们的窗户,走路都得低着头,还要眯着眼睛出去进来,要不那个灰,就会粘在眼睛里边出不来,半夜里上医院去看。真的,疼得睡不着觉。

  记者:去医院看过吗?

  焦立江:看过,看过好几次。

  解说:在这样的环境中,焦立江越来越难以忍受,他一心想搬出去,但佘幼芝坚决不搬家。一个要搬,一个要留,矛盾的解决似乎只有一条道路了。

  佘幼芝采访:

  我说行啊,你要换的话,干脆这样,咱俩好好谈谈。这不两间房子吗,我给你一间,我一间,你愿意要哪一间,你要哪一间。如果孩子你愿要你要,如果你不愿意要孩子都给我。连我们的枕头,你有几个枕头,我有几个枕头,都写了清单了。到最后,我就说,你想想,谁愿意打离婚呢?

  解说:在佘幼芝最艰难的时候,她总是拿自己的境遇跟先祖来比较。

  1629年,在北京城的广渠门外,袁崇焕率九千官兵击退了满清皇帝皇太极的十万大军,屡次败在袁崇焕手中的皇太极使用了反间计,崇祯皇帝上当,以通敌谋反的罪名将袁崇焕凌迟处死,是佘幼芝的祖先冒死将袁将军的尸首盗回家中安丧。

  佘幼芝采访:

  满门都要死了谁不怕呀。可我先祖这么大的威胁,这么大的危险性,说查出来我们一家都没有了。这么大的威胁,这么大的危险性,我们都守下来了,那何况现在呢?是吧。现在我们俩打离婚,这么点小小的事,我们可以打离婚,为什么?为了我的事业,为了我们的使命,为了向祖先承诺一种精神。

  解说:但是,真的要走出那一步,佘幼芝还是很舍不得。

  佘幼芝采访:

  我们又是自由结合的,并且我们又是一儿一女,生活挺好的。但是由于我这守墓,由于我这事业呢,就把我们这幸福家庭,好比说就给破坏了似的。所以呢,当时我当时我就说,立江,咱俩好好谈谈。我说如果是把咱俩倒个换的话,我说如果你是我,我是你的话,对吧,

  那你搬还是不搬?后来慢慢,一点一点给他作工作,还有各界人士到我们家来采访,他就在一边儿听人家我们谈的话,他也受了一定的教育,也学习了不少东西,所以他这次慢慢慢慢转变过来。

  解说:再读到佘幼芝写的诗,焦立江有了不同的感受。

  焦立江采访:

  哎呀我读到:谁知我氏心中情。我的眼泪都快掉出来了,哎呀我理解了,原来她的心情那么痛苦,可(原来)作为我来说,那么不理解她。

  解说:理解了佘幼芝以后,焦立江与她一起四处奔走呼吁。1990年,袁崇焕的墓碑立了起来,1992年清明,政府投资5万元修复了袁崇焕墓园,现在,袁崇焕祠也要修复了。

  在这个时刻,佘幼芝对他的丈夫心怀感激。

  佘幼芝采访:

  毕竟人家跟我住这个羊圈,毕竟是这么多年了,经过那么多沟沟坎坎,那么多困难那么多挤兑我们,讽刺也好、辱骂也好,这么多,我爱人都跟着我度过来了。所以我代表佘家这个十七代感谢我爱人,因为我的心非常激动。今天我们就要开始搬走了,袁崇焕墓跟祠要给重新修了,现在我也不知道,我的心里边是酸辣苦甜咸,都在我心里边。

  主持人阿丘:呼吁了24年,袁祠终于就要重修了,佘幼芝不知道,这修复,会不会是以自己的离开为代价。佘家在这个小院住了将近400年,历经风雨,每代人都恪守祖训:不得离开,世代守墓;佘幼芝这次会搬走吗?政府会给他们一个什么样的安排?佘家坚持了372年的守墓历史,今天是否会终结?明天请继续收看社会纪录。晚安。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社会记录》周一至周五23:40首播次日4:40,15:30重播

  欢迎Email至shehuijilu@vip.sina.com提供新闻线索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