尸体标本展在京冷清开场 女观众感觉恶心想要吐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09日02:12 新闻晨报 | |||||||||
生物塑化技术是用高分子多聚物代替人体内的脂肪、蛋白质。简单来说分为四步:一是福尔马林固定尸体,大概要4个月,然后解剖人体;二是脱水、脱脂,用丙酮替代水和脂肪;三是真空浸渗,在真空状态下,用高分子多聚物代替丙酮;四是硬化定型。 右臂上搭着自己的皮!在一个名为擎皮者的人体标本前,34岁的郭女士吓得拼命拉着朋友跑开了,边跑边回头,似乎担心被谁追上。4月8日上午,此前被炒得沸沸扬扬的人体
此次展览由中国解剖学会主办,据承办方之一大连医科大学生物塑化有限公司透露,此次展览共展出20余个真人体和200余种真人体器官,全部由大连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副主任隋鸿锦博士及其助手使用生物塑化技术制作。目前为止,这是国内首次大规模的人体标本专题展出。 开展前购票观众不到20人 早上8时30分,晨报记者赶到展览现场。与预料的情况相反,宽敞的中国建筑文化中心展览馆广场一片冷清。在推迟了半小时后,被人们称为“尸体展”的展览于上午9时30分才正式开始。与被邀前来捧场的众多嘉宾相比,展览前期虽然进行了宣传,但当日到场的观众寥寥无几。 10多名工作人员正在展馆门口布置开幕式会场,而位于门口右侧的唯一一个售票处,连人影都没有,两个窗口仍旧关着。“今天是开展第一天,而且又不是周末。”承办方之一的林姓负责人尴尬地笑了笑。 直到9时10分才有第一名观众出现在售票窗口,是一名身材魁梧的年轻男子。他自称是艺术学院的学生,因为与所学专业有关,所以前来参观。而后,售票窗口又陆续来了两名女学生和一名年轻人。晨报记者粗略估计,一直到正式开展,到场购票的观众不超过20人。 她吓得躲到角落 展厅的面积很大,大约3000平方米,其中摆设了大量绿色景观植物。“这么做主要是为了尽量减小展览带给观众的视觉冲击,缓解观众的压抑感。”现场的一名工作人员这样解释。 穿过一段曲折的绿色“走廊”,一个“掷铁饼者”的男性人体标本赫然出现在观众面前。尽管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但记者还是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一具几乎只剩下肌肉的男性人体标本,手里握着一个铁饼,摆成欲投掷的造型,孤独地站立着…… “啊!”一名年轻女子惊讶地叫了出来,迅速用手捂住了嘴巴。等缓过神后,她转身跑到后面的角落,表情痛苦地蹲下了身子。一名年轻男子马上跟了过去。“我感觉想吐,太恶心了!”她自称田珂,是专门搞平面设计的,出于好奇,就拉了男同事一起过来参观。“万一我晕倒在现场,好让他背我出去。”稍微适应之后,脸色苍白的田珂开起了玩笑。“我不想看了!”刚看了一个标本,她就打起了退堂鼓。 “擎皮者”标本同样触目惊心。从刚进展厅开始,34岁的郭女士就一直跟在朋友后面,远远地观看每一个人体标本,眼神之中透露出恐惧。然而无意中近距离地看见“擎皮者”标本后,郭女士的反应是拼命拉着朋友跑开了,边跑边回头,似乎担心被谁追上。 “你摸摸他的肌肉,很有弹性!”在一名工作人员模样的中年女子“怂恿”下,中国农大两名大二女生夏某、周某,相拥着小心翼翼地靠近了名为“奔跑者”的人体标本。那是一名正在奋力奔跑的男性,在奔跑过程中手臂、背部、腿部等发力的肌肉,均被夸张地“飞起”,只有一端与身体相连,模样非常狰狞。 “你来摸摸!”中年女子说。两人退让,最后,胆大的夏某终于伸出手靠近了人体标本,飞快地接触了一块“飞起”的肌肉后迅速抽回手。“我感觉浑身不舒服。”后悔不迭的夏某一脸沮丧,“老是觉得手上粘了一点滑滑的东西。” 而在名为“断层”标本前驻足的观众更少。它是直接将一具人体标本切成110片,每片仅厚1厘米,摆放的总长度达到6米。据记者观察,很多观众,尤其是女性,在参观中途就迅速离开了现场,结果不到11时,展厅里就显得空空荡荡。 外国参观者评价:与哈根斯展无大区别 展览大厅里,一名金发碧眼、身背相机的外国男子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他自称艾尔玛,德国人,因为工作关系曾在欧洲几个国家参观过哈根斯的“人体展”。据悉,在2001年前后,德国海德堡大学解剖学教授高斯·万·哈根斯使用自创的生物塑化技术制作人体标本,并推出了“人体世界”展览,在东京、柏林、维也纳等城市,观众总人数超过1600万人。 “从人体标本来看,他们之间并无太大区别。”艾尔玛说,“制作工艺和质量上应该相差无几。”他承认,在德国承办方是私人企业,存在商业目的。至于人体标本的原料来源问题,艾尔玛表示,在欧洲有很多人捐献遗体,对这个问题争议不是很大。 隋鸿锦博士说,他是哈根斯的学生,曾经一起在大连开设人体标本制作公司,后来自创现在的公司。据香港媒体报道,哈根斯和隋鸿锦停止合作是因为哈根斯走私尸体的问题,但隋鸿锦对此并未表态。 记者四问隋鸿锦博士: "尸体展"对死者尊重吗? 在接受晨报记者采访前,隋鸿锦博士首先声明:此次展览是“人体标本展”,不是“尸体展”。但是观众还是习惯将该展览称为“尸体展”。 “关于此次展览,我们已经准备筹划了2年多。”隋鸿锦说,“这次来北京,这些宝贝是用集卡费了两天两夜才运到的。” 一问:捐赠遗体并非来源? 晨:此次展览标本“原料”遗体来源何处? 隋:目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遗体的来源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遗体捐赠,另一种就是收集。此次展览用来做标本的尸体,全部是利用医学院校原有的尸体来源,是通过有关部门合法渠道提供给医科大学用于医学解剖实验的,基本上是自然死亡、无主或被弃尸体。制成标本后已完全丧失生命体性,没有人可以辨认出他们的身份。目前,我们没有把捐赠遗体用于这种塑化标本。 医学院校解剖后的尸体在使用一定时间和次数后,无法再继续使用,我们将这些尸体制成人体标本,使用寿命可以达到几百年。 二问:对死者不尊重? 晨:有观众认为,这样公开展览是对死者的极大不尊重,你怎么看? 隋:人们对任何事情都会有不同看法,这很正常,当然尊重的标准也会有所不同。我举个例子,当初“火化”刚开始实行时,很多人表示无法接受,但现在已经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再说,科学技术的进步总是领先于大众的意识,当初哥白尼发表“日心说”,不是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吗? 晨:2004年元旦,北京也曾举行了一次类似展览,但非常低调,为何此次大肆宣扬呢? 隋:对那次展览,我不清楚。此次展览主要是让大众了解解剖学以及解剖学对于人类健康的意义,促使民众积极捐献遗体,以缓解当前医学教研标本的匮乏。 晨:你认为此次展览有负面影响吗? 隋: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想到存在任何负面影响。 晨:会不会引起非法“器官交易”的盛行? 隋:非法“器官交易”属于器官移植,是一种活体器官的移植,而生物塑化是针对死亡的人体和人体器官,两者无法相提并论。 三问:科普还是艺术? 晨:在展厅门口的展板上,我看见此次展览写的是“科学与艺术的巧妙结合”? 隋:我要声明,这次展览不是艺术展览,因为在艺术品里会凝聚艺术家的思想和见解,是艺术家进行再加工的结果,而此次展览中,人体的结构是自然存在的,中间没有任何创作成分,所以是科普。 晨:有观众也认为,人体标本的文字说明太少,艺术化倾向严重,何况还有各种造型,倒像是一种行为艺术。 隋:此次展览解说的尺度是在高中文化水平,不同观众有不同需求,我们还要考虑解说尺度的问题。至于各种造型,是为了让观众看起来不厌倦,更加吸引观众了解解剖学。 四问:商业还是科研? 晨:既然是为了科研教学,为何又要成立公司呢? 隋:我们成立公司,是为了促进生物塑化技术的研制和开发,因为单纯靠科研经费很难支撑,再加上使用国产设备、硅胶生产,成本会更低。 晨:展览为何还要收费(成人50元,学生25元)? 隋:遗体是绝对不能买卖的,而且是无价的,但是在人体标本原料收集、保管、运输等过程中,会耗费很高的成本,还有附加的劳动力成本,费用不菲。一般来说,一具人体标本的成本在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之间不等,而且制作周期至少要1年。 晨:听说,下一步还要到全国巡展? 隋:这只是目前的打算,但具体要看此次北京展览的实际情况,包括社会各方面的反映等,然后才能定。如果此次展览能够成功,除了全国巡展外,还打算建立一个固定的场馆,让“人体展”长时间保持下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