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匡迪访谈:河南已具备建城市群的基础条件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16日04:00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 |||||||||
本报首席记者 杜超/文 记者 李康/图 中国工程院受国务院关于“中国的城市化”的课题委托,受国家发改委委托,专题研究如何能够可持续发展地实现城市化。4月11日~15日,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率院士、专家在我省进行了为期5天的“中原城市群院士行”。考察结束之前,昨天上午记者对徐匡迪进行了专访。
徐院长,听说这次您带院士来,是您自己主动提出的。作为上海这样一个现代化城市的前市长,您为什么会关注河南这种传统农业大省? 徐匡迪:是的,是我主动提出到河南来的。我们工程院接了国家关于“中国的城市化”的一个课题,所以我们不光是到河南来,还要到其他地方去。我们曾经去过天津,了解京津地区经济一体化的问题。河南是我国的南北通衢、东西经济交会的地方。这个地区加速城市化,对于整个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对下一步西部地区的开发,都有着战略意义。 您来河南考察中原城市群,重点关注什么? 徐匡迪:重点关注中原城市群如何在产业的水平和垂直分工上互相配合、互相协作,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程度。这样,这个城市群才能互相支持、互相依靠,才能够促进发展。 城市群不是靠行政命令,也不是奉官意形成的,它是自然形成的,自然形成必须要有内在的紧密联系。比如说历史上为什么在开封有那么大的山西、陕西和甘肃的会馆。那时行商就到这里来,把中原的物产和西部的特产汇集到这里,那是因为商务的关系。所以我现在关注的也是如何真正在物流、商贸、工业生产方面,在这些城市之间能够形成内在的紧密的联系。 经过这么多天的考察,您对我们中原城市群建设总体印象如何? 徐匡迪:我觉得它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例如,城市的交通、通信和城市的基础产业都已经形成。现在最大的制约或者说是可能的制约,是怎样在保持中原文化历史传统的基础上,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在资源能够可持续供应的基础上,来迅速提升和加快城市群的建设。 您觉得河南列入中原城市群的几个城市之间应该如何加强联系和沟通,来进一步完善中原城市群的建设? 徐匡迪:这要回到我刚才讲的第一个问题。比如说,郑州主要应该以物流业、商贸业为主,因为它是中国的十字路口,南北东西大通道的交会点。洛阳是我国制造业很好的老工业基地,应该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提升产品的水平、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使工业能不断优化结构。开封是非常好的古都,它应该把文化、旅游、国际会展业做好。 当然,每一个城市都应该有各自的特点,像平顶山是资源动力城市。但是我对河南的了解还不够深入,这个问题我一下子解答不清楚。我认为还是要回到我刚才说过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城市之间要有分工,要紧密配合和协作,只有这样才能不重复。你的原料可能是我提供的,你的产品可能是下一个城市的原料。 总之,我认为,城市群之间经济的密切联系和配合,或者第三产业方面的相互联系和服务,是我们建设城市群的核心。 昨天,一位院士提到,在重大的城市群建设的构想和决策过程中,要用理性来制约。大家都非常赞同。您认为,在整个城市群建设过程中,决策者应该如何客观面对自己相对陌生的领域?如何避免重大课题和项目上的决策盲目性和历史性失误? 徐匡迪:我想,新一届政府在成立不久以后,就提出转变政府职能,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这里首先就是集体决策,不是个人决策;其次就是充分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再次是要透明,要把决策的主要内容向公众征询意见。现在是网络时代,可以在网上征询意见。 我看郑东新区就首先是招标,各方面的人来投标,请专家来评审,这就是听取专家意见。领导不说哪个方案好,最后拿出来展览,让市民来投票。这样拿出来,我认为比较稳妥。 但是任何人都有知识和历史的局限性,再好的领导也会有决策的局限性。但是只要按照这样一个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程序进行,失误就会减到最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