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进城农民,你们过得怎样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19日07:15 扬子晚报

  帮助进城务工农民融入城市,是加快城市化进程、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任务。那么,进城农民的生存状态究竟如何呢?最近,徐州团市委对在徐州市区打工的进城青年农民进行了调查。调查活动一共发放问卷740份,有效问卷为569份,问卷有效率为76.9%。

  调查结果是令人深思的。以下是徐州团市委副书记于扬介绍的调查情况——

华南虎七喜进军笔记本
春季房展惊喜无限
中国网络通俗歌手大赛 体验财富之旅赢大奖!

  劳动合同签订状况堪忧

  调查表明,68%的进城青年农民没有与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仅有近30%的人签订了劳动合同。即使签订了劳动合同,也有很多人手中没有合同文本,且大部分人对合同规定的权利义务“记不清”、“说不清”。

  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调查对象中有32%的人不知道要签订劳动合同,嫌太麻烦和自己要求签但单位不同意的人各约占14%,另有40%的被调查者没有作答,这反映了进城农民权益保护意识的淡漠。

  劳动报酬不尽合理

  调查发现,24.1%的进城务工青年在劳动保护措施较差的环境中工作,有相当的人在高温、噪音、易爆、有毒的环境中工作,加之劳动强度过大,保护措施不力,工伤事故时有发生。大部分人每天工作时间在8—10小时左右,占被调查总数的64.7%;每天工作长达12小时的有61人,占10.6%;还有为数不多的人每天工作超过14小时。但在加班的人中,只有22%的人享有加班工资,工资数额从1元到50元不等,通常为10元左右,其余不享受任何加班补助。因此,大部分务工青年认为报酬制度不尽合理。

  子女入学困难,基本保障残缺

  调查结果表明,在子女已到入学年龄的被调查者中,子女没有入学的有16人,占23.9%;子女缴纳高额借读费入学的有36人,占53.7%;另有7人就读于私立民工子弟学校,由于现行义务教育制度是以受教育者户口所在地就近入学为原则的,而绝大部分进城农民及其子女的户口并没有随工作生活地点的迁移而迁移,对农民工子女,城市学校要么不接纳,要么要求缴纳高额赞助费,这是进城农民子女就学难的关键原因。

  调查还显示,进城青年农民参加基本社会保险的比例较低,参加四种基本保险的人数都没有达到调查对象总人数的四分之一,其中参加失业保险的比例最低,为13.2%,参加养老保险的比例最高,为23.2%。

  权益意识增强,维权手段乏力

  占被调查者39.4%的进城青年农民认为,加班后很少给钱或从不给钱是对他们最大的利益侵害,被黑中介骗钱、与城里人同工不同酬、用工单位不提供基本的劳动保护条件等也是自身权利被侵害的表现。还有3.9%的进城农民认为不能参加用工单位的学习培训是自身权利被侵害的表现,这表明务工农民心中,享有与城市人同等权利的愿望也较强烈。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进城农民法律意识的淡薄和维权手段的乏力。49%的人不知道有《劳动法》、《工会法》,20.7%的人不知道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怎么办,20.9%的人会反复找老板,17.9%的人求助于亲戚朋友,14.2%的人去找行政司法部门,10.7%的人寻求律师帮助,9.3%的人去找工、青、妇组织,1.4%的人则打算采取暴力解决问题。对策与建议从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来看,农民向城镇转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针对进城农民的生存现状,于扬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首先,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考虑到进城农民较强的流动性、保障成本等客观因素,与城镇职工社会保障体系完全接轨,短期内是不现实的。但可以尽快建立完善进城务工农民的工伤保险制度、紧急救济制度和法律援助制度,让进城农民更快融入城市生活。其次,工会党团组织向进城农民延伸势在必行。进城务工农民是身处城市最底层、又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特殊群体,做好他们的团结工作,对社会的稳定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意义。第三,由于现行城市就业体制尚未将进城农民纳入职业培训的统一规划,再加上用人单位对进城农民培训动力不足,进城农民接受培训的机会非常少。但与之相对应的是大部分进城农民表示很愿意接受继续教育。当前条件下,可以通过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共同投入,构筑以专业化、社会化培训机构为主,公益培训、用工培训为辅的多层次进城务工青年培训体系,为城市的工业化、现代化提供更多高素质的建设者。本报记者 李先昭 单亮 朱新法(新华日报)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