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重文化品位 打造市场精品:《云南映象》成功启示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20日18:56 新华网

  新华网昆明4月20日电(记者崔砺金、曹滢)从40年前传唱千家万户的电影《五朵金花》,到今天引起广泛关注的原生态歌舞剧《云南映象》,来自西南神秘土地的乐舞,再次牵动了世人的目光。在“文化滇军”的映衬下,“彩云之南”愈加光彩夺目。

  “文化滇军”正成为一张张含金量高的名片

张国荣风采依旧一周年 新京报幸福摄影大赛
中国网络通俗歌手大赛 体验财富之旅赢大奖!

  “《云南映象》是一张云南名片,也是一张中国名片。”正如中国舞蹈家协会党组副书记史大里所言,《云南映象》已成为代表云南形象的又一著名品牌。

  从《五朵金花》《小河淌水》,到纳西古乐、《云南映象》,取材于云南民族民间文化的一系列作品推陈出新,经久不衰。《小河淌水》被收录进“二十世纪华人艺术作品经典”,《五朵金花》则被观众评为“二十世纪最受欢迎的影视作品”之一。

  这里是歌的海洋、舞的天堂。资料记载,云南收录在册的民歌有2万多首、舞蹈7000多套、戏剧2000多个、器乐200多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造就了云南多样的生物资源和文化形式,被视为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基因库。

  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看到了云南民族文化资源的潜在价值。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旅游业的带动下,云南民族文化产业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根据各种年鉴的统计分析,近几年,云南省人均文化消费支出和人均文化娱乐支出均居西部省区前列。1993年,丽江古乐队来到北京首次公演,在音乐界掀起一阵纳西文化的热潮。此后几年中,纳西古乐被视为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活着的音乐化石”,被邀请到世界各地巡演。随后诞生的民族歌舞《丽水金沙》《梦幻彩云南》等各类旅游演出在云南宛若繁星,装点着高原的夜空。

  文化精品不应成为“市场废品”

  《云南映象》在中国舞蹈最高奖“荷花奖”的评比中独得5项桂冠,在京的7场演出票也销售一空,票价最高甚至炒到了上千元。有媒体报道,《云南映象》公演半年就开始赢利,票房收入已超过千万元,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创作为获奖、演出为进京”长期以来一直是文艺界一个不争的怪现象。不少省市每年均设立上千万元的文化精品创作扶持资金,可事实上一些剧目在创作之初就没有面向市场,只是考虑如何获奖。一旦获奖,就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成为“市场废品”。

  而《云南映象》却敢于让市场来检验、让观众来评判,从而再次证明了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的作品,代表的也是先进文化的方向。正如杨丽萍本人所言:“好的东西就是好的,就像孔雀舞一样,真正优秀的艺术品,在商业上也一样会得到观众认可。”

  不仅如此,优秀的文化产品还将承担起文化传承和发掘的责任。杨丽萍说,对于《云南映象》,她的初衷是把那些濒临消失的民间艺术挖掘出来、抢救下来,给观众、给后人留下一个活着的民俗文化博物馆。而当我国大多数文化单位正在为“传统文化衰败没落、后继无人”担忧时,纳西古乐每年却创造了上千万元的收入,平均每天要接待500人次的听众。纳西古乐研习班接纳了大量年轻人来学习,古乐因此守住了一席生存的空间,绵延不绝。

  “政府引导、市场操作”是民族文化转换为文化产业的重要法宝

  成功的商业策划和包装是文化产品走俏市场的重要砝码。无论是纳西古乐还是《云南映象》,这些能够广为流传的“文化滇军”现象所具有的共性之一就是遵循商业规律,按市场要求运作。

  在《云南映象》中杨丽萍本身就是一个最具号召力的品牌。此外,来自民间的歌舞、道具和业余演员打造出另一个“原生态”标本,是一个绝妙的创意。利用云南文化和旅游这两个孪生相伴的优势资源,《云南映象》立足于在杭州、上海、北京等旅游城市进行定点演出,打造“中国的百老汇”;而与《云南映象》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纳西古乐。凭借香格里拉的神秘意境、唐宋音乐的文化底蕴,加上宣科先生机智幽默的讲解,一颗华夏文明遗落在高原上的明珠,被包装成一个家喻户晓的大众旅游品牌。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文化滇军”的崛起还离不开云南省委、省政府的“包装”、策划和吆喝。云南率先在全国提出建设文化大省的口号,并像当年抓烟草一样的精力狠抓文化产业。为了能够真正让市场来生产文艺精品,云南省下大力气推动了文化领域的政府职能转变,从过去直接帮助“生产产品”中解脱出来,转向进行宏观管理、做规划、抓监管,为文化企业提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云南省委副书记丹增向记者表示,今后将把文化产业作为全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支柱产业来培育,在财税、投融资、土地、人才、社会保障等方面对文化企业给予优惠。正如云南山林文化传播公司总经理、《云南映象》策划人荆林所说,《云南映象》的成功操作让他们看到了文化企业尤其是民营文化企业的生存空间日趋扩大、政策环境渐好。正是有了这样的支点,云南发展文化产业的前景催人振奋。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