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依法收养:给孤残儿童一个温暖的家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26日10:55 云南日报

  云南日报网

  1999年4月1日,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以下简称《收养法》颁布以后,许多失去父母和家庭的孩子能够回归家庭生活,健康成长。一些愿意为孤残儿童献爱心的家庭,通过收养子女也实现了他们良好的愿望、享受美好的天伦之乐。

华南虎七喜进军笔记本
新京报幸福摄影大赛
中国网络通俗歌手大赛 体验财富之旅赢大奖!

  《收养法》:让孤残儿童回家

  一些人出于善意,收养了孤残儿童,当时他们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未办理相关的收养手续,等孩子到入学年龄,教育问题摆在眼前,这才想起来要办收养手续。由于缺乏公安机关出具的相关证明,使孩子难以落户。一位30多岁的单身妇女,收养了一个小女孩,等体检时查出她患有精神忧郁症,不适宜收养小孩,结果只得把已相互间有很深感情的孩子依依不舍地送到福利院。一对结婚10年未育子女的夫妻想收养一个婴儿,但是,有关人员在审核时发现他们夫妻俩的经济收入很低、难以为孩子提供较好的生活和学习条件,从而拒绝了他们的申请。

  对此,民政部门的有关负责人说,人们在发现被遗弃在街边的孩子时,当时就应立即到派出所报案。如果同时具备无子女、有抚养教育被收养人的能力、未患有在医学上认为不应当收养子女的疾病和年满30周岁这4个收养的必备条件,要到有关的民政部门提出申请,经过资格审核后方可办理收养登记手续。如果不能够同时具备这4个条件,就要依法尽快地将孩子送到社会福利机构进行抚育。

  具体而言,“无子女”指收养人既没有亲生子女,也没有养子女和形成实际抚养关系的继子女。如果某个公民生育过子女,但该子女已死亡或者宣告死亡,也属于“无子女”。同时,“无子女”不能理解为没有生育能力,也不能把子女未与收养人共同生活的情况视为“无子女”。它是根据计划生育政策制定的,主要是为了防止借收养之机达到多子女的目的。而“有抚养教育被收养人的能力”则指收养人应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在身体上、智力上、经济上、道德品质和教育子女方面有能力抚养和教育被收养人,能够履行父母对子女应尽的义务。如果收养人经济困难,或患有严重传染性疾病,或生活不能自理,或品质恶劣、道德败坏,都不利于对未成年人的抚养和教育。

  所以,人们想收养小孩的话,必须依法去社会福利机构办理收养手续。符合上述条件的,有关部门将依法办理收养登记,收养关系自登记之日起成立。否则,如果盲目收养的话,只会给自己的家庭生活和孩子的未来带来不必要的困扰。

  另外,虽然《收养法》没有明文规定收养人年龄上限,但从实际生活考虑,收养人年龄以不超过60岁为宜。因为年纪太大的老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尚需别人的照顾,难得有充沛的精力去照顾收养的孩子。况且,在抚养教育等方面,高龄老人也存在欠缺之处,这都不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充足的心理准备:建一个温暖的心灵家园

  收养孩子对一个家庭来说,是一项极其重大的行动。除了相应的物质经济、身体健康和家庭环境等条件,收养人更应重视自己及家人的心理调试。

  一位被收养的女孩在养父母过世后,两个哥哥(老人的亲生儿子)因为一直就不愿意接纳她,就阻挠她分遗产。由于她没有办过合法的收养手续,有关部门也无法为她争取权益。一对夫妇到昆明市儿童福利院收养孩子,一个想要男孩、一个想要女孩,商量半天也没个结果,工作人员只好暂停办理他们的申请,要他们有了一致的意见再说。

  有关人士提醒说:收养子女的家庭,特别是已有孩子的家庭,除要担负起养育孩子的责任,为孩子将来求学、就业、成家等问题操心外,还要充分考虑这一重大家庭决定与行动所要涉及的、会让亲生子女婚姻关系、财产分配、遗产继承发生变化的实际问题。收养孩子,要以不影响和破坏现有家庭成员的幸福、和谐及权益为前提。因此,收养孩子一定要三思而后行,涉及到亲生子女合法权益的问题更是不可忽视。毕竟它将涉及到今后一家人的生活甚至两代人的生活,像上面提到的女孩,就是收养人没协调好内部关系导致被收养人权益受损的例子。所以,人们在决定收养孩子时,一方面要全面了解收养所涉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另一方面也要对办理收养后所产生的结果有深远的预测,权衡利弊,做出正确的选择。

  另外,收养孤残儿童,心理上的准备尤为重要。一般而言,人们到专门的福利机构收养孩子时,家长和孩子都有一个星期的规定时间来相互适应,这既是为确认孩子的身体健康,更是为了促进双方间感情上的交流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沟通与磨合(10岁以上的儿童被收养时还必须征得本人的同意)。所以说,在抚育过程中,收养人除了物质上的投入,更是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感情,在给予孩子周到细致的生活照料的同时,还要“治疗”和纠正儿童肌体或心理上的残疾与偏差,培育他们健康的生活方式与心理状态,使收养儿童过上正常的社会家庭生活。对此,人们要有充分的思想认识与心理准备,用自己一颗饱满的慈爱之心建造一个温暖的心灵家园,来拥抱和欢迎孩子。

  冉秀兰(云南日报)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