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蒲公英”快乐进课堂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27日01:47 辽沈晚报 | |||||||||
沈阳首所农民工子弟学校正在申请中 他们是农民工的子女;他们的父母有烤羊肉串的,有崩爆米花儿的,有卖豆油的,也有拾废品的;他们随父母漂泊一地又一地,成了飘飞在城市里的“蒲公英”;他们讲起话来南腔北调,有时彼此都听不懂;他们大多是“超生游击队”,姐姐牵着弟弟拉着妹妹的不在少数。
他们同在沈阳市砂山四校、这所位于沈阳市最南端的小学读书;他们占全校学生总数的一半以上;他们在这里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理解和尊重,不仅学到了知识和文化,还光荣地当上了升旗手、领操员…… 砂山四校地处城乡交界处。学校附近聚集了大量的外来流动人口,也有很多无学可上处于“漂泊”状态的孩子们。砂山四校的老师们利用休息时间走进这些家庭,向农民工们宣传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是每个儿童的权利。今年,来这里上学的农民工子弟的数量创了历史新高,截至目前,400名学生里共有207名农民工子女。目前,该校正在申请成立沈阳首所农民工子弟学校。 笑话一“箩筐” 上课光着脚丫,下课上树爬墙 昨天,记者来到砂山四校,采访了低年级的十几个老师,因为,农民工子女们80%都在一二年级里。谈到刚入学时的这些孩子,老师们都忍不住捧腹大笑。这些孩子们多是从小随着打工的父母从农村漂进一个又一个城市里的。下课铃声一响,有的孩子还像在农村一样光着脚丫爬树上墙。老师发现有个孩子总用拖布擦地,后来才知道他从没见过拖布。还有个孩子课间时反反复复地上下楼梯,原来,一直住在平房的他第一次见到“楼梯”。孩子们用家乡方言读课文,老师虽然一头雾水,也不忍心打消他们的积极性。每天放学前,老师都要在黑板上写上这样一句话:“别忘了洗脸、洗手、洗澡”。如今,通过老师们的努力,这些孩子已经和学区里的孩子一样了。 真情满校园 学龄孩子,一个都不能少 刘凤环是由昌图来沈的农民,孩子4岁时不慎被撞伤,双腿残疾。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刘凤环来到学校,准备给孩子买一套书回家自己教。马校长深情地对她说:“相信我们,把孩子送到学校来吧!我们一定会照顾好她的。”学校看到刘凤环因照顾孩子无法工作,生活非常困难,又把学校保洁员的工作留给了她。 小强的父母从山西来沈打工,他年龄偏大,学习成绩不好,从心理上产生了厌学的情绪。有一天,小强没来上学,老师找家长询问情况,家长说孩子要回山西老家,不想念书了。中午上学时,有个同学说看见小强自己坐车去北站了,老师马上赶到北站。老师的行动和教诲感动了小强,使他重新回到了学校,家长感动得泣不成声。 感动一“火车” 农民工暴雨中植树报答师恩 与学区里的孩子相比,这些孩子特别自立,一些八九岁的孩子都是自己从西站和汪家乡走到学校,有的要过3个铁道线。他们特别能吃苦,因为家里穷,要求打8个格的“田字格”,有些孩子要打二三十个。因为买不起练习册,有着高度近视的家长一遍一遍地给孩子抄题。一个在家里管不了的野小子,被老师教育成了三好学生,学生家长觉得无以为报,便冒着瓢泼大雨为学校植树,老师叫都叫不回。全校13个班级,学区的孩子和农民工子弟不分班,孩子们处得十分融洽。一名学区里的孩子被烫伤了,班里18名农民工子弟抢着背他上厕所。这些小小的“蒲公英”们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快乐地生活着,学习着,成长着。愿他们在这温暖的集体中,能看到并找到属于他们的光明前程。 主任记者 王志东 | |||||||||